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提高高职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对我国高职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进行分析,论述了影响高职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因素有体育教育的特殊性、思想认识、课程结构、体育教师的人文素质、校园文化建设等,提出了提高高职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职体育专业学生 人文素质 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张国浩(1963- ),男,河南开封人,开封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河南开封47500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6-0186-02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健全发展的教育,它不是单一学科所能完成的,而应该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多途径所构成的科学的系统工程。高职体育专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加强高职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一方面,我国高职体育是为我国培养体育人才的主要基地,办学的基本方向是培养能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专门人才。而要成为从事体育工作的专门人才,不仅应该具有体育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闲暇时间的安排有了更高的要求,全民健身的兴起、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对体育人才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简言之,体育事业纵向的发展和横向的渗透延伸,导致现代体育人才的规格发生了变化,社会对体育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大大提高。体育与社会、体育与文化的互动关系日益频繁、日趋密切,理解和把握这些关系是从事新时期体育事业的必备条件,体育人才必须具备比较扎实、深厚的人文素养。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提高高职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严竣挑战。近年来,高职适时创建新专业,努力调整办学目标,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取得了实效。然而,从体育事业对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需求来看,高职体育改革发展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大,当前的人文教育现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体育专业设置过细,专业面不够宽;课程设置偏重理科,人文类课程屈指可数;培养人才模式单一,知识结构不够全面,文化素质低,不能适应多元化的市场经济需要;办学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等。高职体育如何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也关系到高职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选择,是高职体育管理者和教师必须共同努力解决的头等大事,要培养高质量的体育人才,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将教育改革深入下去。因此,加强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二、影响高职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因素
  
  高职体育专业学生由于自身的特点,虽然善于训练,但是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知识面比一般学生更加狭窄,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更要下大力气。因此,我们首先应该根据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来分析影响其人文素质教育的因素。
  1.体育教育的特殊性。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体育教育一直存在着轻文化、重专业的现象,这与我国高职体育专业的特殊性有关。首先是选拔学生标准的双重性,即注重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要求,忽视文化课,一般文化课的分数较低,只起到参考作用,这将导致很多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中文化课基础较差。其次,入学后在学习体育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仍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专业技术学习和训练,学习负担比较重,这些都在客观上制约着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2.学生整体文化基础比较差,人文底蕴薄弱。在体育专业中,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的观念十分牢固。这本来是一个好的传统,但是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它在某种程度上又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多数报考体育专业的学生,就是抱着提高自己专业技能的愿望走进大学校门的。据调查,体育专业学生大多认为,体育专业的一些基础理论如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心理学等,有利于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因此,有必要认真学习。而对与体育专业看起来关系不大的人文类课程如法律、文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就缺乏应有的热情与重视,以至于逐渐疏而远之。学技术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只是单纯的学技术就难免有些失之偏颇。当今社会需要的不再是单一的技术人才,而是更具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缺乏人文知识与人文修养的人,即使掌握了一些运动技能,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3.课程结构设置单薄,专业面过窄。我国现行的高职体育专业课程结构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限制过死,灵活性、适应性较差。主要表现为一般基础薄弱、专业面过窄。课程结构要素配量的特征是:重实践、轻理论,重术科、轻学科,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重传统的竞技体育项目、轻非竞技类的体育项目,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直接经验、轻间接经验,重课程深度、轻课程广度,重必修课、轻选修课。在课程比例上,我国高职体育专业的理论学科约占39%~55%,技术学科占45%~61%,而国外发达国家学科和术科的比重分别占60%~80%和占20%~40%。国外体育教育专业的术科比例较少,其覆盖面较大,门类又多,重视项目的变化和体育手段的娱乐化,满足了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职体育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现行课程体系下的人才培养由于突出统一性,灵活性较差,从而导致学生知识不开阔,独立性、自主能力不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差。
  4.体育教师的人文素质。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本是教师的天职,然而,近年来,“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在大学校园中并不少见。大学生虽然已经是成年人,对社会上的各种事物有了一定的鉴别能力,但这个时期也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大学教师在讲授知识和理论时,都会有意识、无意识地流露出自己对人生、社会、自然等问题的态度和认识。这种渗透式的影响,在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不容忽视。
  5.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一项系统工程。它反映着师生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方面的精神意识,是一种独特的校园氛围。它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服饰、言谈举止,校园广播、墙报、标语等宣传形式,学习气氛,文化娱乐活动,校园环境等多个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对体育专业学生的影响作用绝不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体育专业学生一般活泼好动,喜欢群体活动,对学校组织的活动有强烈的参与意识。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工作、各类讲座、社团活动等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因素对提高高职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影响较大。
  
  三、提高高职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措施
  
  1.深挖内部潜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开发内部潜力首先要确立大体育的理念,以此取代传统的专业体育的观念,并以此来指导推进高职体育的教育改革。大体育的理念与专业体育的主要区别在于它重视体育人才对社会的系统认识以及把这种认识转化为有效从事和推动各种社会体育工作的能力。高职体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和统筹各项工作,专业教育与通才教育相协调,坚持以人为本,使体育的价值观、质量观与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相一致,扩大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增强社会竞争力,追求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全球性的问题,人的全面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本点,更是教育的基本点。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以置身于人才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为基点,高职体育要置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体育的背景中,明确定位,发展内涵,建立办学优势,拓展发展空间。
  2.优化各学科的专业结构配置和课程建设。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建设是高校教育的永恒主题,抓好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建设,意味着抓住高校发展的关键。根据大体育的理念,从高职体育实际情况出发,一方面,加强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训练和科研工作;另一方面,大力推进课程综合化和人文学科建设,使学校具有多元化的学术氛围,使高职学生既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又拓宽知识面,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最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当前,国内一些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学,利用其学科齐全、人文教育较为先进的优势,大力发展体育,在体育师资、设施建设、科研成果及学生素质等方面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显示出强大的竞争能力。这有助于从外部推动高职体育加快改革步伐,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健全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建设,进一步完善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国外一些体育院校的课程覆盖面相当宽泛,学科建设具有强烈的人文教育倾向,如社会学、文学、理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课程都作为必修课程,以此保证了学生能够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在就业市场上有竞争能力。这些做法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
  3.加强师资的人文素质培养。高职体育的教育改革是综合性改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高职体育教师队伍中,体育类学科、术科教师大部分是体育院校自身培养的,近亲繁殖现象较为普遍。这已经成为影响体育教学和科研水平提高的瓶颈。同时,其他课程教师来源不一,整体上师资学历不高,人文类师资的学历比例更加偏低,学科带头人尤为匮乏。因此,我们必须花大力气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合理配置的教师队伍。一方面,调动和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通过走出去、请进来,进修、自学等各种多元化的举措,强化优质资源建设,吸引各种人才从事长期或短期的高职体育工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确立大体育的目标框架,以事业聚人、以事业留人显得尤为重要。
  4.改善学风,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健全学科建设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必须下大力气改善学风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高职体育专业学生在大学第一年,不分专业、学科,实施基础理论和能力的培养。其中要保证人文学科占有一定的比例,以培养学生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基础和人文胸怀。如国内一些大学已经开始实施类似的做法,按专业大类招生,并在大学前两年不分专业进行教学,后两年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分专业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逐步形成宽进严出的竞争机制,给好学上进的学生以激励,给少数学习动力或能力欠缺的学生以压力。最后,随着体育院校教学水平和学校声誉的提高,适当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文化入学要求,同时,要突出新专业、新学科的特色。必须指出的是,上述措施应该服从于大体育的战略指导方针,基础和专业训练的系列设置、人文学科的加强、学生素质的提高都要在大体育的基本架构内设计和实施。只有这样,高职体育才能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才能使他们在新时期承担起科教兴国的战略任务。
  总之,高职体育应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途径与方式,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完善总结,将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工作逐步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刘少英.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2]韩凤月,黄晓华,张孝平.体育院系素质教育的反思[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
  [3]钟秉枢.董进霞.与时俱进开创高校体育改革新局面[J].体育文化导刊,2003(4).
  [4]徐新红.体育高等教育中的人文教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6).
  [5]李俊法,文源东,李显增.对体育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2002(3).
  [6]俞继英.论加强我国体育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2).
  [7]高清海,等.人文启思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825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