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怎样培养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自主性学习习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作了明确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章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作出自己的体验。那么,我们在语文学习中就很有必要关注与培养学生自主性意识的形成和提高。
  首先,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只有让学生们热爱阅读,才有可能使他们的兴趣得到提高,这是基本规律。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点。有兴趣就有乐趣,有乐趣就能激发更大的兴趣。阅读,充满着神奇,孕育着创造。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地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发现新知,他们就有收获的喜悦、成功的快感、猎奇掠趣的满足,就有乐于阅读的情绪体验,即使苦,也会苦中有乐。如果学生不能体会到阅读的乐趣,阅读就变成了负担、累赘,他们感受到的只有苦涩,烦躁,阅读材料中的一切新知识就不为所有,不为所用,最终将窒息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封死获取新知的大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之间是互为存在、互为发展的条件,这应该是“教学相长”的本意,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旅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他曾说:“宁静的夏季拂晓,我跟孩子们来到池塘边,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朝霞,那令人惊叹的美,于是孩子们感觉和体会到‘霞’‘拂晓’‘闪烁’‘天涯’这些词的感情色彩的细微差别”。对生活的直接观察活动充满了情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致,不仅体会到生活经验,而且获得了美感经验。当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朝夕的事情,更多的是持之以恒。
  其次,创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氛围。大量事实表明,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够培养人的创造性,也能够扼杀人的创造才能,因此,我们应当爱护学生的创造因素,充分肯定和激发他们独立思考的勇气和信念,培养其独立思考的习惯。“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中教师就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是唯一的。我们不能只按照教学参考书、标准答案去分析理解、去欣赏吸收,语文的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看文章的角度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鲁迅谈到对《红楼梦》的阅读,不是说过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东西来吗?对文章的解读本应该是多元化的。如教学《天上的街市》时,在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发挥想象过程中,采用“情境阅读”的方式,要求学生细细品读课文,让文中所绘之景唤起脑海中形象,融入文中所绘所抒的情境之中,然后将脑海里的画面叙述出来,并展开创造性想象。有位学生把天上的“明星”和人间的“明灯”,天上的牛郎织女和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不同遭遇联系起来展开想象,这样做,既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程度,同时也丰富了想象力。
  再次,教给学生阅读技巧。不少学生阅读还是囫囵吞枣,只顾消遣,只抓感兴趣的去读,教师有必要采取一定的策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指导学生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去读。如对初一学生,可让学生先读精彩的、感兴趣的部分,让学生想读,这样他们由于读进去了,就会要求弄清来龙去脉,自然就会去读其他内容。针对高年级学生,就要求不仅读正文,对内容提要、序言等都要读,以便帮助学生理解,力求读通读懂读出要领。另外,推荐或印发一些赏析、评论性的文章,让学生参看。在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记好读书笔记,自古不动笔墨不读书是读书的真谛。要求学生摘抄佳句妙段,写读后感……学生掌握了科学的阅读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其门而入,登文学大堂入大雅之室,就会读出滋味,读出兴趣,读出领悟,读出收获,读出能力,功莫大焉。
  总之,现代教育强调师生互动,教师要带动学生共同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唯有如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品位才会大大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青口二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156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