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沟通的技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能力决定了课堂情境中师生能否产生有效的互动。为了提高师生沟通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掌握一些沟通的技巧来增强自身的课堂沟通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沟通;技巧
  
  师生沟通是一门艺术,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能力既决定课堂情境中师生能否有效的互动,也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整体效能。教师增强沟通能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有效沟通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1.1沟通的内涵
  沟通的动机源于人与人之间了解的需要,沟通主体为了得到对方信息或想让对方了解自己才与对方发生互动。沟通的本质在于交流,单向的信息输出不算沟通, 沟通必须有一定的反馈,沟通必须是双向的。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地双向互动,才能相互感受到智慧的挑战、思维的冲突,才能在有效的沟通中受益。
  1.2有效沟通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有效沟通是实现教育目标、满足教育要求、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中,沟通是多元的。凡是能够影响学生知识结构、情感、态度、行为的肢体语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等等,都是沟通的内容。沟通也是很微妙的,无论是言语沟通还是非言语沟通都会影响沟通的有效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必须在良好的沟通中进行,才能使学生对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产生兴趣,学得轻松而快乐。
  2.课堂中实现有效沟通的技巧
  2.1言语沟通的技巧
  2.1.1用深刻的教学思维组织课堂教学语言
  言语交流是师生互动的基本方式,是交流的最直接工具。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直接制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语言的组织和设计反映着教学思维的深刻程度,教师首先必须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例如,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能说成能导电的叫导体。其次,语言要生动、形象。形象的语言(包括恰当的比喻、幽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想象,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第三,要善于设疑,启发学生思维。教师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艺术,力求从实际出发,采用不同的提问方法:可开门见山;可问此及彼;可似是而非、“引诱”上当;可出其不意;可“打破砂锅问到底”。课堂提问必须遵循下列原则:问题的目的性要明确;问题的叙述要简明;问题的难易要适度;系列问题要有链锁特征;设问要有灵活性,随课堂情况而变化;语言的速度和节奏要张弛有度,语言格调需得体、幽默、风趣。只有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沟通气氛,才能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2.1.2培养倾听习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沟通过程中,倾听和讲话一样重要。专注地倾听别人讲话,表示对讲话人很尊重,能使对方对你产生信赖和好感,使讲话者形成愉悦、宽容的心理。课堂教学情境中,要求倾听者聚精会神,积极调动知识、经验储备及感情等,使大脑处于紧张状态,接受信号后,立即加以识别、归类、解码,做出相应的反应,表示出理解或疑惑、支持或反对、愉快或难受等。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包括:一是直接兴趣,他们满足于被新奇的物理现象所吸引,希望看到鲜明、生动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二是间接兴趣,他们的兴趣中心已由了解怎样改变现象发展到进一步探求现象变化的原因,理解它的物理实质了。直接兴趣水平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喜欢举手发言,喜欢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关注的大多是自己和老师,不关注其他同学的回答和提出的问题、见解。兴趣是有效沟通的前提,师生善于倾听是有效沟通的保证。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直接兴趣,从认识物理现象本身的兴趣开始,又不失时机地将直接兴趣转向间接兴趣,使兴趣不断得以深化。教师耐心地倾听,能了解学生的想法,进而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激发学生产生自信、自强、奋发向上的决心,还能调动学生间的思维碰撞。通过学生的发言、辩论,把握学生的脉动,知道学生懂了多少,学到什么程度,再根据学生间的认知差异,适时进行指导,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成课堂沟通的有效性。
  2.1.3灵活应变,适应课堂多种角色
  当前,教师的角色不应再是“权威”。 课堂已由“传递型教学”转型为“对话型教学”。由于课堂教学情境是动态发展的,学习的内容在推进,学生的思维在碰撞,学生的表情和反应在呈现他们的思维……在多变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教’者,‘述’者、问‘者’或指导者,而且是‘学’者,‘听’者,更是整体活动进程灵活的调度者和局部障碍排除者,是课堂信息捕捉者、判断者、组织者。”他们扮演着多重角色,并不断地面临挑战。在课堂沟通中,教师灵活应变,适应课堂多种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情境。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不再是一种负担,一种痛苦,一种无奈,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的体验,一种欲望的实现。
  2.1.4提高专业素养,增强课堂沟通技能
  对教师来说,牢固的专业知识是前提,还应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努力把知识变成技能。悦纳能力、预测不良行为的能力、合理评价的能力是课堂沟通的基本技能,是师生沟通愉快、课堂教学“顺畅”的基本保证。
  2.1.4.1悦纳能力。作为教师,愉快地接纳每一个学生,才能无条件地倾注自己真诚的爱心。教师悦纳学生,学生便会以良好的表现回报教师。其次是悦纳自我。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自我悦纳。教会学生自我悦纳,学生才会充满信心。学生的潜能、特长、个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师生间相互悦纳,使得师生关系融洽。师生间相互悦纳是师生课堂良好沟通的前提。
  2.1.4.2预测不良行为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能及时发现学生课堂上的异常现象,并及时做出合理的处理,才能保持学生高度的注意力,使得课堂教学“顺畅”。良好的监督能力和适当的处理不当行为的能力是教师必备的“预警”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心多用”的能力,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反映是心领神会还是迷惑不解;看到递纸条的学生用目光或手势加以制止;同时观察不同学习小组的工作进程等。
  2.1.4.3合理评价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免不了对学生的某种表现或行为加以评价。教师掌握一定的“表扬”与“批评”的艺术,把握好“表扬”“批评”的分寸,才更有利于师生的沟通,才能让被表扬的学生不感到压抑,被批评的学生增强信心。教师表扬学生时,态度要真诚,要把值得赞扬的事连同自己的感受一起真切地表达出来,学生就会对自己形成积极而有建设性的印象。教师批评学生时,态度要中肯,允许学生作出解释和提出改进建议,并对学生的承诺加以总结。这样学生才乐于接受你的批评,不产生“敌对”情绪,才会更有利于学生的进步,才能保证沟通良好通畅。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应该避免对学生进行诊断和预言,做到“就事论事,决不攻击学生的品行!教师具备合理评价学生的能力,是师生构建和谐课堂的关键,是营造和谐课堂情境的前提。
  2.2不可忽视的非言语沟通
  2.2.1非言语沟通及其特点
  非言语沟通是指通过非语言文字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沟通方式。它是语言沟通的一种补充,是人的情绪和情感、态度和兴趣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感应的心理沟通方式。交流的双方可通过观察对方的表情、动作、手势等了解对方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变化,满足对方的生理及心理的需要。它伴随语言沟通发生,却比语言沟通更接近事实。非言语沟通的特点是:
  2.2.1.1普遍性。几乎每个人从小就自觉不自觉地学会了非言语沟通的能力。
  2.2.1.2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这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决定了其特有的非言语沟通符号。
  2.2.1.3社会性。社会中的不同职业角色,不同阶层都对非言语沟通有着较细微的规定性。
  2.2.1.4规范性。一旦忽略了某种非语言符号所特有的规范性,便会造成误解和障碍。
  2.2.1.5情境性。非言语沟通一般不能够单独使用,不能脱离当时当地的条件、环境背景、包括与相应语言情境的配合。只有那些善于将非语言符号与真实环境背景联系起来的人,才能使非语言符号运用得准确、适当。
  2.2.2非言语沟通的作用
  非语言符号可用来传递信息、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如,眼神是传递信息十分有效的途径和方式,不同的眼神可起到不同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目光语可以表现启发引导、赞扬或批评、鼓励或期待等。学生的目光可以表现理解、迷惑、质疑、期盼等。又如,手势是有声语言的延伸,也是非言语中重要的表达方式。再如,面部表情是社交场合中最有吸引力的知心会意、表示友好的方式,它悦己又悦人。面部表情的变化是十分迅速、敏捷和细致的,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感情,传递信息。微笑是礼貌待人的基本要求,对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情境中,非言语符号能代替言语来表达意思,并能从对方的表情上了解到对方的意思。
  3.结语
  成功的沟通有两个关键的因素:教师传递给学生有说服力的信息,并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并从学生的反馈和回应中判断沟通是否成功。新课程改革凸显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高的紧迫性,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特别要注重师生沟通技巧的积累、沟通能力的培养。只有师生间达成良好的沟通,才能共同营造出轻松、快乐、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美]海姆・吉若特.老师怎样和孩子说话[M].冯扬.周呈奇,译.海南: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5.
  [2]熊源伟.人际传播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3]田春华.浅议教师如何增强课堂沟通能力[J].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三等奖,2006-10.
  作者简介
  田春华,女,中学一级,教育硕士,研究方向: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市解放路学校教育集团景山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167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