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析兴趣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前,我国的许多中学生对语文学习持消极态度,或放弃,或应付,或恐惧。要真正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在教学中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兴趣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
  【关键词】兴趣;语文;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7-0035-02
  
  语文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然而。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很多学生读书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年级,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这不管是对提高考试成绩,还是对自身文学修养的培养都是不利的,因此,本文拟针对中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些消极心理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中学生漠视语文学习的表现
  中学生漠视语文学习的表现通常为三类。第一类为放弃型。学生对语文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考试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这是学生忽视语文学习的很重要的原因。
  第二类应付型。此类学生迫于考试和老师的压力,语文学习态度较之前一类显得要积极一些,但存在明显的应付倾向。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做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第三类为恐惧型。此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最终导致学习兴趣的丧失。
  二,消除学生不良状态,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笔者认为,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是兴趣,是消除学生不良状态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语文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兴趣,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学习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活动中注重“融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学习的佳境。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目的、意志与兴趣,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学习成绩坏,往往与学习兴趣是否浓厚有关。学习的兴趣是学习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心理学认为,需要的根本特征是它的动力性。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它促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目标,以行动求得满足。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学生如果越能意识到语文学习的迫切性、必要性,对语文学习就会越感兴趣,就会越积极地投入学习。同时,兴趣又会影响学习的态度。心理学上把“态度”定义为个体对任何人、观念或事物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它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成分。态度和行为是紧密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态度支配、调节行为,态度对行为的支配与调节,其结果造成内在的态度与外显的行为之间呈现出相互一致的关系,就这一点来说,提高学生语文兴趣也有利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从心理到行为上切实重视语文学习。
  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主要依靠老师去培养。在教学中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收到良好效果的基础。培养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喜爱感情,是引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首要措施。语文教材本身蕴含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语文教师可抓住这些情感因素,以声情并茂的语言叩击学生的心弦,唤起他们感情的共鸣,引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其一,利用语文教材中巧妙的构思,有趣的情节,优美的语言等,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学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教者透彻地掌握教材中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引导学生体会品尝,真正读出味来,学生就会喜欢语文,并对学习语文产生很大的兴趣。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祖国的语言文字运用广泛,大而言之,记载祖国悠久文明,描绘祖国锦绣的山河,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介绍新的科技知识……小而言之,日常生活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阐述道理……哪一样都离不开语言文字。学生懂得了这些道理,就会产生思想动力,学语文的兴趣也就弥坚了。
  其二,针对每个学生各自具有的能力和特长,给他们同样的机会,鼓励大家一起参与,经常用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帮助他们建立并增强自信心,使他们对语文充满兴趣。如讲叙事类课文时,让学生用课本剧的形式把课文的内容表演出来。课下师生共同琢磨角色,排练内容,教师精心指导学生用心练习。在课堂上,扮演者绘声绘色的表演,常常把全班同学的情绪都调动起来。大家品头论足,议论赞叹,气氛异常活跃。即使不喜欢语文或语文基础比较差的同学,也会发现原来自己不是一点语文能力也没有,只要有机会就可以表现自己的才能。一旦这种能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自然就会产生对语文的兴趣。对于本来就对语文感兴趣的同学来说,这些活动更为他们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对语文的兴趣就提高了。同学们动手(制道具)、动口(背台词)、动脑(理解课文含义)、动容(表演),把文字变成有声有色、有语言、有动作的形象,把抽象的道理、深刻的含义、作者的情感变成了具体的直观演示。这种效果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了课文,提高了学生阅读欣赏的能力。
  其三,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语文课的教学,倘若就凭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学生必然感到索然无味。教师应注重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挂图、模型、实物、幻灯、录像等手段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目都是文质兼美,充满了诗情画意,尤其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无不令人“心向往之”,尤其是那些诗词散文所描绘的意境更是令人心驰神往。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由于条件限制,学生不可能去“行万里路”。读了这些作品,总觉得还“隔了一层”。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声音、图像、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化文字为图形,做到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声情兼备,以此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体验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迅速而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从而给他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其四,适当开展语文活动。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发展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适时、适当地开展语文活动,是巩固推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即使是期末复习阶段,也可以设计复习活动课。如“闯关”:设置拼音关、字词关、句子关、阅读关四道关卡,每道关卡均设有相应内容的语文习题,各关之间还以桌椅或图示设置障碍。让学生按组分四路闯关,各路由语文知识掌握得较好的同学任先锋,带领同学“跋山涉水”(跨越各种障碍),分析解答每道习题,勇闯各道关卡。最后,以答题质量和闯关时间为据,评选优胜组。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巩固语文知识,锻炼思维,提高思考能力,又能培养竞争意识,增强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体质,一举多得。学生处于紧张的复习阶段,却能轻松愉快地玩游戏,在活动中全面复习语文知识,可以大大减轻学习负担,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其五,提高教师自身的语文素质。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情况:喜欢哪位老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他(她)所教的那门课,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给他们留下的印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这样说过:“我们做事要感到有乐趣,如果不是精神愉快,而是愁眉苦脸地在那儿教,愁眉苦脸地在那儿学,效果决不会好。”确实这样,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能用高尚的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语言,把课讲得生动,耐人寻味,学生怎能不被吸引住,怎能不受感染呢?
  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键在于教师。要让学生喜欢学语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语文老师。作为语文老师,一手好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注意,潜移默化中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崇拜感,既崇拜就会努力地去学、去模仿,兴趣便产生了。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师德修养和文化素养,提高自身素质。
  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高尚的师德,还必须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和“崇拜者”。语文教师必须广学博采,广泛学习天文史地,古今中外等多方面的知识,博采各家之长,为我所用,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富于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学生就自然会对学语文发生兴趣。反之,知识面太窄,单调呆板的教学形式,就不能把课上活,就不能赢得学生的欢心,不能唤起他们的兴趣。
  笔者结合参加“中华文化使者” 项目在美国教中文的经验和实践,更能发现老师够不够吸引人,是能否吸引学生学好汉语的关键。因为接触的都是小朋友,对小朋友来讲,你必须用形象生动和有趣的方法来帮助他们记忆知识,而不是死板的列举出一二三四五来让他们强行记忆,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有很全面的知识,并且每堂课之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小朋友会因为一首好听的儿歌而对里面所涉及的词汇产生兴趣,你也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利用色彩来帮助学生记忆。
  总之,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兴趣是学习之师”,只要我们教师重视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在兴趣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
  
  【作者简介】陈思嘉,西华师大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中华文化使者”项目参与者、国际认证协会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获得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381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