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惧怕写作文,一听到作文就喊头痛。学生提不起写作的兴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平时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积累的素材少,所以对作文有一种畏惧心理,提起笔来,就会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
  那么,怎样帮助学生摆脱这种困境呢?在作文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并收到较好的效果,下面就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谈谈自己的看法。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面对社会了解甚少,知识面狭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农村孩子,他们对种庄稼,喂猪、放牛等有关家务的活动较为熟悉。由于受生活环境的局限,这些孩子缺少对生活的感悟,在语言表达上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我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鼓励学生勇敢大胆地去写身边的人和事、生活环境等,让他们只要能把心理想说话通过书面的形式向别人讲清楚就行了。
  如我让八年级的学生写一篇以“父亲”为话题的作文,很多学生写父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民,然后用寥寥数语描述父亲特征。有的同学只写父亲好的一面,但又写不具体,有的甚至照搬照抄,把别人文章中的父亲搬进了自己的作文。于是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自己朝夕相处的父亲的外貌、动作、语言,有哪些生活习惯,其中哪些是正面的,哪些是不良的,如父亲的勤劳、宽厚、淳朴等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打麻将、喝酒、吸烟等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等。这样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有关父亲的材料。这时,我鼓励学生要敢于说真话,诉真情,让他们尽情地去写,这样学生克服了怕写作文的心理,文章中出现了一位位形象鲜明、性格各异的父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我又结合教学实际,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捕捉生活中美的闪光点,以充实学生头脑、美化心灵,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来。
  如我在教胡适先生《我的母亲》时,引导学生学习胡适先生选取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和细节来刻画母亲形象的写法。胡适在文章中既写了母亲对“我”管束的严厉,又写了母亲对“我”的慈爱;既写了父亲去世后,母亲作为当家后母的痛苦,又写了母亲气量大,性子好,细心,能容忍;即写了母亲的仁慈、温和,又写了母亲决不忍受一点人格侮辱的刚性。如果作者仅仅用评论性的话语来指出母亲身上所具备的这些美德对“我”的影响,恐怕留给读者的印象绝不会鲜明深刻,作者显然深知这一点,所以他总是在交代出母亲性格某方面的特点之后,用真实的事例和细节加以说明。有事例支撑评论,自然令人信服,使人感动。如果我们也能像胡适先生那样通过生活中真实的事件和细节,用朴实而富有分寸的笔墨书写生活中真实感人的事件,做一个真诚的叙述者,我们的作文也就成功了大半。
  
  2.把握写作技巧,提高作文质量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一篇作文而言,好的开头能激发读者的情感,给读者留下悬念,吸引读者看了开头就想知道其中的内容。于是我给学生归纳了以下几种开头方式:有先写结果再写起因的倒叙法;有先提示全文内容,再详细地分析介绍的提示法;有引用与尾题有关的名人、名言、警句或诗歌,再转入正文的引用法;有先描写几句,再引出正文,渲染气氛,衬托主题的描写法等等。
  而好的结尾,才能起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感觉。我给学生归纳这样几种结尾法:对全文回忆的总结性结尾;提出要求或希望,与读者共勉的号召性结尾;用含意深刻的句子,启发读者深思的启发性结尾等。
  另外,我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进行分析,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好的开头,能吸引读者,好的结尾,令人回味,掌握了这些技巧,学生作文就能达到龙头、猪肚、凤尾的篇章结构。
  
  3.借鉴名家名篇,提倡学以致用
  
  画家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搞艺术离不开借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作文也是如此。学习了课文中的名家名篇,让学生也去尝试一下,用刚学到的方法,去仿写文章,也是我进行写作训练方法。除此之外,我还提倡学生注意多听新闻、多阅报刊,把自己感兴趣的、感受深的文章剪下来,写读后感等。
  另外,我还注意培养学生互相评解作文的能力,采用自评和互评相结合,先找优点,再指出缺点,然后教师收上来再阅,选出优秀习作让学生欣赏。这样学生亲自批改同类习作,才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才能发现问题,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对本类作文的写法要求才会理解得更为深刻,真正提高作文能力。
  总之,要想真正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特别是对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能够借鉴,博采众长,学生作文水平一定能提高。
  
  收稿日期:2008-03-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635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