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一课时学会近体诗格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体诗格律知识比较繁琐,教师不容易教好,学生更不容易学好。而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好近体诗格律知识,则他们对于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认识与评价无疑是肤浅的,不全面的。
  【关键词】近体诗;格律;教学
  
  One of the lessons learned in recent Metrical Poetry
  Tang Jia-long Zhou Ping
  【Abstract】nearly Metrical Poetry knowledge is relatively more complicated, not easy to teach teachers, students learn more is not easy. If students do not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recent poems rhyme, they ar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art of ancient poetry and evaluation is superficial, not comprehensive.
  【Key words】Near Poetry ;Metrical ;Teaching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能在一课时内讲授完毕,并且让学生人人能懂的近体诗格律教学法,在此斗胆公开,有班门弄斧之嫌。
  近体诗又叫格律诗,通常所讲的格律诗就是律诗和绝句。它们讲求平仄、对仗、押韵。
  
  1.平仄
  
  古今语音不尽相同。古代汉语的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其中平声就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是仄声。仄就是不平的意思。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中阴平、阳平是平声,而上声、去声是仄声。古四声是如何演变为今四声的呢?
  简单的讲,演变规律可概括为:
  1.1 平分阴阳;
  1.2 入派三声(或入派四声)(针对古音来讲是三声,针对今音来讲则是四声,实则一回事);
  1.3 上全浊归去(即古上声中的全浊声母字在普通话中归入去声。此条难以理解,对学生也可不必讲);
  1.4 去声不变。
  可简单图示如下:
  
  
  2.对仗
  
  对仗既包括通常所说的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的“词性相对”,也包括平对仄、仄对平的“平仄相对”。在此着重谈谈“平仄相对”。
  2.1 近体诗中平仄的规定:
  2.1.1 每两字为一节拍,第二字为音节点(不含每句诗的末字)。即每句诗的第二、四、六字为音节点(五言近体诗为每句诗的第二、四字为音节点)。
  2.1.2 一句诗中,相邻音节点平仄相“对”,即平仄相反。
  2.1.3 一联之中,上下句音节点的平仄要相“对”,即平仄相反。
  2.1.4 相邻两联的相邻两句音节点的平仄要相同,此谓之“粘”,即平仄相粘。
  2.1.5 不可“下三平”、“下三仄”。即每句诗的末尾三字不可以同为平声字或同为仄声字。
  2.1.6 不可出现“孤平”,即两个仄声字夹一个平声字,否则为“犯孤平”。
  2.1.7 近体诗均押平声韵。因此,双数句,即二、四、六、八句末尾一个字均为平声字。首句如果押韵,则首句末字当为平声字,否则为仄声字。第三、五、七句末尾一个字当为仄声字,因为要与第二、四、六、八句末尾一个字的平仄相对。(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近体诗一般押平声韵且严守格律;押仄声韵的诗很少且常常不守格律。对此种情形,有人根本不把它当作近体诗,因此也就有了“近体诗均押平声韵”一说。)
  2.1.8 如果违反平仄规定,可以在特定的地方补救,但比较繁琐,在此恕不赘述。
  2.2 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此说法仅针对七言近体诗而言,对于五言近体诗,当说“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2.2.1 每句诗音节点所在的第二、四、六字平仄固定不变。事实上,任何一首格律诗,只要首句的第二字和首句的末一字的平仄确定下来,则这首诗的平仄也就确定下来了。首句的第二字如为平声就称为“平起”,如为仄声就称为“仄起”。首句的末一字如为平声就称为“平收”,如为仄声就称为“仄收”。这样近体诗就有了“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和“仄起仄收”四体。
  2.2.2 每句诗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变化,只要不犯“下三平”、“下三仄”、“孤平”等诗病即可。
  
  3.押韵
  
  近体诗偶数句末一字均押平声韵(参见前文对仗部分第7条),首句末一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如果首句末一字押韵,则此字当为平声字,否则为入声字。其余不押韵的各句的末一字必然是仄声字。
  
  4.图解演示(以五言近体诗为例)
  
  首先看第一句。如果第二字,也就是第一个音节点为平声字,那么,根据一句之中相邻音节点平仄相对的原则,第四字当为仄声字。这样,首句第二、四字的平仄就出来了,即:
  ―平―仄―
  根据一联之中,上下句音节点的平仄相对的原则,第二句的第二、四两字的平仄当为:―仄―平-
  根据相邻两联的相邻两句的平仄相同的原则,即相粘原则,第三句的平仄与第二句相同。即:
  ―仄―平―
  根据相对原则,第四句的平仄与第三句的平仄相反。即:
  ―平―仄―
  单句根据相粘原则,双句根据相对原则,同理可以推导出第五、六、七、八句的平仄依次是:
  ―平―仄―
  ―仄―平―
  ―仄―平―
  ―平―仄―
  如果本诗首句不押韵,则本诗所有单数句的末一字为仄声字,所有偶数句的末一字为平声字。这样,全诗的平仄也就出来了:
  (以上为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式。“-”表示在不产生诗病的情况下可平可仄。)
  
  (以上为平起平收,首句押韵式。“-”表示在不产生诗病的情况下可平可仄。)
  “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和“仄起平收,首句押韵”的五言近体诗的平仄的推导方法与此相同。七言近体诗的推导方法同于五言近体诗。
  
  5.原诗印证
  
  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印证近体诗的平仄、对仗和押韵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注意:“歇”为古入声字。
  可见,本诗完全符合近体诗格律的要求,所以本诗属于近体诗。
  
  6.关于绝句
  
  “绝句”又叫“截句”,即截律诗之半。它可以截取律诗的任意两联。如果截取的是律诗的一、二两联,则该绝句的后两句除了平仄相对之外,词性也相对,即构成通常所说的对联、对偶。如果截取的是律诗的三、四两联,则该绝句的前两句构成通常所说的对联。如果截取的是律诗的二、三两联,则该绝句的前后两句均构成通常所说的对联。如果截取的是律诗的一、四两联,则该绝句一般不会存在通常所说的对联。
  
  收稿日期:2008-02-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635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