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作文批改方式的变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这就指出了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作文”,就必须让他们反复练习,教师反复指导,不断总结,以求得进步。这就带来了一个让很多语文教师深感头痛的问题――作文的批改。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要求教师采用统一指导、逐一批改、集中讲评的方式来进行作文训练。这各方式固然有其优点,即批改面广,每个学生的作文都能得到批改,使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作文的优缺点;但同时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弊病,即费时费力,工作量大,每一个语文教师在短短的两三周内就必须批阅几十篇、甚至上百篇文章。如此一来。作文的批改就成了压在语文老师肩上一副重担,往往是批改慢了,不能及时把信息反馈给学生,造成所谓的“延迟反馈”;批改快了,又无法逐一认真评阅,反馈给学生的信息往往又不够准确,缺少针对性,达不到指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时间一长,批改作文自然就成了令众多语文教师头痛的难题。
  针对这一难题,有人提出了让学生“自改”的方法,即让学生自己批改自己的作文。这种方法固然能把教师从繁重的批改作文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新的疑问。如:学生是否具备独立批改作文的能力?如果学生都具备这种能力了,教师何用?如果学生不具备这种能力,这样的“批改”是否叫做批改?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否得到提高?
  面对批改作文的种种困境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究竟有没有其他的,更科学、合理的方法,既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批改效率,又能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呢?
  要想从这种困境中真正摆脱出来,我们首先必须明确在批改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和学生的地位。教师批改学生的作文,一方面要肯定学生作文中的优点,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激发他们作文的兴趣和热情,写出更好的文章;另一方面要指出作文中存在的缺点的不足,促使他们克服缺点,改正错误。通过教师的批改帮助学生根据作文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自我调节以改善作文的技能,提高作文的水平。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一个引导者,起着主导作用,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要想真正批改好一次作文,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实现,在传统的书面批改的模式中,教师承受着超负荷的工作量,学生却只能坐等教师批改的结果,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他们的主体作用很难得以体现;而在 “自改”的方式中,学生的主体作用确实得到体现了,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无法得以施展了。如果能把上述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互改的方式,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实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以发挥了,同时教师的负担也减轻了,不是“一举三得”吗?
  正如一个人脸上的墨点自己很难发现,而别人却一目了然一样,学生对于他们自己的经过深思熟虑写出来的作品,往往很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而对别人的作品,一般都能或多或少地看出一些问题。因此“自改”对学生而言,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如果让他们去批改别的同学的作品,不管是看优点还是找不足,都容易多了。而且人都有一种共性,就是在看到别人的长处时会不自觉地模仿,在知道了别人的缺点时,也会下意识地避免。如此一来,学生在批改了别人的作文后,也会“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不就是学习,就是进步吗?这样,主动性也就得以体现了。
  但是,作为学生而言,他们现有的写作知识毕竟有限,因此在评判一篇作文时,容易流于形式,看问题比较片面、肤浅,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教会学生如何去把握一篇文章。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批改前的指导:
  (1)思想内容方面:观点是否正确,感情是否健康,内容是否充实。这既要看观点,又要看材料
  (2)写作方法方面:选材是否恰当,条理是否清楚,结构是否真实、具体、富有表现力,抒情是否妥贴,说明是否清楚简练,是否符合文体特点和写作要求。
  (3)其他方面:标点符号是否正确,书写是否符合规定格式,是否有错别字,卷面是否干净,字迹是否清楚。
  当然,并不是说每一次的改前指导都要面面俱到,教师还应根据每次作文训练的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逐步学习,循序渐进。
  这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互改的方式,把批改的优先权交给了学生。从作文教学的心理来考察,过去由教师包办批改,学生只是静等批改结果,往往造成一种冷淡、被动的心态。让学生参与批改,就可以改变这种心态,化被动为主动,化冷淡为积极,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能够尽情施展,教与学双方密切配合,必能大大改变作文教学和批改的现状。另外,学生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审题能力、立意选材能力、谋篇布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作文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学生在作文中容易出现问题,关键往往在于他不知道这是“问题”,一旦他意识到这样做不对,一般是不会明知故犯的。通过教师指导下的互改,让学生明白“该怎样写”和“不该怎样写”,让学生学会如何修改文章,怎样抓住关键。学生学会了修改,主动性发挥出来了,写作水平提高了,教师批改作文自然就不会那么头痛了。
  有一则神话故事,说一个神仙想帮助一个乞丐,于是运用点石成金术,用手指将几块石头变成金子交给这个乞丐,但乞丐并没有变成富人,将金子花完后,他仍然是个乞丐。由此我想,做一名教师也是这样,不能仅仅是一篇又一篇地替学生把作文改好,而应交给他们批改的方法,不要让他们一旦离开了教师就无法修改出好的作文。作为教师,我们教给学生的不应该只是那一块块金子,而应给他们能点石成金的那一根指头。
  收稿日期:2008-05-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635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