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合理利用学具优化科学课堂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他们乐于把学习科学的过程变成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而这其中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许多观察、动手的器具或材料,有句古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具就是学生们探究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学具的认识、准备和使用、以及开发都会影响探究的效果,这些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1.正确认识学具是教师引导探究的前提
  
  现实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只注重上课时语言的表达,以及如何引导孩子的思维,却忽视了学具的正确使用,或者仅仅用教具代替学具演示就万事大吉了,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自主探究的机会,还有一些教师将学具不假思索的发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了,这些做法都是没能正确认识学具所致。
  我们每学期都有与课本配套的学具,但这些还远远“喂”不饱我们的学生。刚刚开始从事科学教学工作时,总把学生的学具当作“宝贝”,讲完课把学具发给学生加以验证,学生们要么觉得不过瘾,要么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简单的、重复的实验操作上,时间长了我也产生了疑惑,科学学具就这样使用吗?一次公开课的观摩让我如获至宝,三年级下册《日食与月食》一课中,学生的学具只有一个小地球仪,仅让学生利用一个地球仪去理解日食、月食是怎样形成的有点难度了。为了模拟太阳,那位老师首先问学生应该准备什么?学生说了很多,比如灯泡、蜡烛等等。地球仪很小观察阴影的变化很不明显,他又问应该怎么去做才能便于观察?学生说可以用乒乓球代替月球,用小皮球代替地球,会更加形象一些。经过探讨大家一致认为此方法效果很好,便被采用了。
  那次观摩使我对学具有了新的认识:学具配备上力求体现学科特点,不束缚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发现,同时还是一种教学思路的启发。我开始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尽最大努力给学生准备充分的学具,设计实验,不单纯地依靠学具了,时间长了,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学生的重复实验也减少了。
  
  2.“备”好学具是探究的关键
  
  上课之前教师要备课,这是上好课的前提,然而科学教师不但要备课,还要备学具,这里的“备”不仅仅是单纯的准备,你所准备的学具能够引导学生发现什么,发现的形式和结果会是什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比如《通电的线圈》一课中,在配套学具的基础上,我准备了大量的导线、电池及铁钉,让同学们可以自由的运用,探究关于电磁铁中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如电磁铁是否有南北极;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等等,我还准备了磁铁,让同学们探究电磁铁和磁铁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还准备了大量的大头钉、图画钉等,让学生比赛看看谁做的电磁铁起重机吊起的重物多,每组学具中都隐藏着一个小发现,加以语言的引导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游戏中发现其中的道理。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很有可能会让你不知所措。
  
  3.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学具是探究的保障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成为教材的开发者,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我们的科学教师要善于从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积累,让手中的学具更加得心应手。四年级下册有《木头》一课,让学生验证湿木头导电,这是很难做到的,用电池的电量根本达不到这种要求,怎样能使湿木头导电的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呢?如果能把电流放大该多好。我想到了三级管的放大电流作用,如果能把它应用在电路中是否能够实现湿木头导电现象?于是我开始了试验,终于制作了湿木头导电的电路,使学生更加形象的看到这一现象。通过这次制作过程,我突然想到如果我们的电学单元,能够将电器元件加入其中,让学生从小就开始了解二极管、三极管等元件的性质,是否会更加完善些呢?
  以上仅仅是我对学具的使用作了些尝试性的探讨,其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大家可以再做进一步的研究。在学具的配备上坚持易教利学原则。对于教师、学生难以配置或不易配置的,而在课堂教学中又是必需的学具,力求配齐。对于学生容易找到或让学生自己动手更有利于学习的学具,尽量少配。我们更不能搬照国外的模式,不假思索的引进国外的教具或学具直接进入我们的课堂,要敢于创新,要在继承中求发展,学具的开发也是如此。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科学教育者的关注和思考。
  收稿日期:2008-05-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635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