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构建“灵性”课堂策略探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教学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数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需结合教材、学生、环境及资源等因素巧妙构建一种让课堂教学中的分分秒秒都赋予生命活力、使数学课堂涌动智慧灵性的课堂。
  那么,怎样构建这种“灵性”课堂呢?在此方面我做了一些探讨:
  
  1.借助师生情商,构建和谐课堂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人是最富于情感的,而情感是最容易相互交流和感染的。在教学中教师丰富的情感无不强烈地感染着学生。当教师对教学充满兴趣,对学生充满“情”、“爱”并怀着极大的热情投入教学活动时,它不仅能感染学生,还能激励、影响学生。因此,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信任和赏识,与学生建立互动型师生关系,追求平等友好的课堂对话,真诚面对每一个孩子,对学生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到不怒不愤,语言具有亲和力,就会让学生感到教师对他们有真爱,从而使学生对教师的爱迁移到对教师所教学科的爱。这样,他们爱老师也更爱老师教的课,借助情商教学,既能构建和谐课堂,又能达到让学生化蛹为蝶的育人效果。
  
  2.借助评价,构建激励、愉悦课堂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涉及到教师与学生在情感与理性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孩子的认识发展取决于兴趣与动机,取决于自信与意志,还取决于态度与学习习惯等因素。他们具有“好奇”、“好动”、“好玩”、“好强”、“好胜”的心理需求,虽然年龄小,但追求成功、追求激励、追求愉悦的愿望是迫切而强烈的,他闪渴望赏识、启发、激励、帮助。曾有人这样说过:“人生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赏识。”因为“每个人都喜欢赞美。”因此,在课堂上适时适度的运用一些含蓄不露、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赏识评价语言,如“你很棒”“你挺聪明”“相信你有这个能力”“你的想法很独特,很有创新意识”“我知道你能做出此题,只不过还未准备好而已,你再想想好吗?”等激励、启发学生。满足了学生的心理,也诱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师借助这样的评价,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无论数学活动进行多久,学生总是积极动脑、动口、动手,探究情绪饱满,且乐此不疲。
  
  3.借助生活素材,构建生活课堂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接近,学生自学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课堂上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教材实际,帮助学生融入到熟悉而亲切的具体生活氛围中,从他们的生活中摄取数学知识,用具体生动形象的生活实例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悟到知识从生活中来,体会到数学在我们生活的中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小数加、减法”后,我创设了一个模似的“超市购物”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后,教师让学生找来了生活中的圆柱形茶筒、茶杯,圆柱形的胶带纸、卫生纸、胶棒等,要求他们自测底面直径、半径、周长和高,并算出各自的底面积、测面积、表面积、体积等。课外留给学生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思考题。如:假如你家建一个圆柱形的的蓄水池,根据你家实际情况,建在什么地方合适?水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如果在水池的里面和外面都抹上水泥,抹水泥的面积有多大?建好后,最多能蓄多少立方米的水等等。学生通过对这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自主探索,他们在经历中得到了锻炼,在情境中得了感受。
  
  4.借助于探究、操作,构建动态课堂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知识从动作开始。”因此,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的诱导学生亲手操作,合作探究,促其思维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经倡导:“让学生借助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某些材料,去发现和回答自己的疑问,不仅能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还可以学到科学的方法。”所以,教师应努力借助学具、媒体以及其他资源,吸引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这样能即刻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课堂“动”起来。
  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时,教师先让学生用硬底板自制出四组不同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底等高、共等底不等高)还准备了一些大米、沙等,新课伊始,教师启发学生回忆:“你们谁知道圆柱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吗?知道的请主动站起来说给大家听听。”学生踊跃发言后,教师又诱导提问:“圆锥有体积吗?能否象圆柱那样推导出一个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学生:能)师:下面我们两人一组进行实验,要求:实验时把圆柱和圆锥底、高、体积的关系情况分类记录下来,看看实验中有哪些发现?教师话音未落,学生就自动实验起来。他们既分工又合作,有的小心翼翼地装着米倒着沙,也有的认认真真地做着记录,全班学生都细心观察,细细推敲着一杯与另一杯之间的体积关系。就这样,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了“探究”的场地。
  收稿日期:2008-04-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636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