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科技语体下开辟出的新天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科技语体是其典型语言特色。本文从诗化语言的角度出发,探究在说明文中适当地运用诗化语言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诗化语言;说明文;学习兴趣;审美思维;交流体悟
  
  日常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对说明文的学习抱有一种排斥和抵触的心理,这是由说明文重抽象介绍、轻感性表达的文体特点决定的。我们的教师在解读说明文的时候,更多的是以干枯的科学和实用性语言去讲解,而不是从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出发,因此教学效果往往事半功倍。教师不妨可以从使用的教学语言入手,通过适当运用诗化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真正地喜欢上说明文。
  我们所要倡导的就是尽可能符合学生兴趣和说明文文体语言特点的"诗性说明文"。在科技语体"统治"下的说明文教学中使用诗化语言,不是说要完全否定科技语体的重要性,诗化语言主要应该起到补充和辅助的作用。诗化语言的运用,必将给多年来形成的说明文教学模式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开辟一方新的天地。
  
  一、化解生硬的讲解和枯燥的阅读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诗化语言将大量古今中外优秀的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的思想引入语文课堂,引领学生涵泳品味说明文本背后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让学生热爱学习说明文,愿意写说明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兴趣。只有有了兴趣,后面的语言积累和语感培养等才能成为可能。相对于以前语文课堂灌输式的、政治化的、总结性的教学方式,新课程在呼唤着语文诗性和诗意的回归。
  诗化语言在说明文教学开头使用,是为了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中国石拱桥》的开头就是极其诗意的,给文章奠定了一个轻松活泼的基调,关键是看教师怎么让学生保持住这样一分轻松活泼的心情。教师要达到这一目的,不妨多用清新隽永的语言,比如从古典诗歌中出现的桥出发,然后过渡到我国石拱桥的精致造型和实用坚固的特征上来,让学生对桥有了历史和现代的双重认识。语文课堂也因此达到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效果,即学生愿意去进一步探究我国的建筑文化、探究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今后遇到类似的说明文时,情感的迁移让他们不知不觉地想去读,想去思考。
  可以看出,诗化语言其实是一个进行"唤醒教育"的手段。在原本相对乏味的说明文中使用诗化语言,目的就是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潜能。兴趣是发挥潜能的最好"导火索"。唤醒教育就是要把学生从应试教育下的压抑的下解放出来,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通过兴趣引导等各种手段,发现和发扬原本就属于他们的潜力,使他们从学习一开始就成为主体,而不是被灌输的对象。在说明文中,尤其要给他们营造一个"人本化"的教育环境,让他们知道,说明文不是"行尸走肉",说明文也有自己的"感情",说明文的作者也是饱含感情去创作的。从而唤醒他们内心中的兴趣和潜能,坚定他们学习信心,把他们引向正常的学习轨道,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二、训练学生审美想象、审美创造和思维能力,体悟语文真谛
  
  在说明文教学中引入诗化语言,能很好地对说明文的讲解做出补充和贡献,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说明方法中的打比方、摹状貌等更是蕴含着诗化语言的元素,使说明生动形象,使文章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在《苏州园林》一文中,作者的视野游离于各个"画面"中,作者的视线也在不断地变换,苏州园林处处体现出了一种诗境的美,这种美的气氛,在课堂上是不可能用说明文科技化语体展现出来的。在我国,以苏州园林为原型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教师若要在教学中适时适当地引入这些材料,不但让学生清楚系统地明白了我国园林的特点和风格,对文本的解读很有好处,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诗词歌赋方面的语文素养。学生学习语文不是拘泥于一篇课文、一种文体的,语文学习更是要建构学生完整的语文思维和语文意识,让语文知识在文本解读时,如涓涓细流自然地涌动而出,积极主动地去构思建构。
  诗化语言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本和语言的美,更重要的是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美。诗化语言使用的多是感情丰富强烈的词汇,可以激发一种陶冶性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学会从审美的角度对待一篇课文,即使是说明文这样一种最客观最固定的文体。"陶冶性教学状态的审美化,就是指语文教师自觉地以审美的态度,用审美的标准,根据审美的原理和规律来营构自己的陶冶性教学状态,使自己保持一种沉静而又入的心境,处于敏感而又动情的境界,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获得情感与精神的建构和自我的实现的愉悦。"(1)目前,很多教师和学者正在积极倡导诗意语文和诗意课堂,可以将平淡的说明文诠释得栩栩如生,一旦学生从中获得了审美的体验,那么他们就愿意去主动寻找文章中的原型,挖掘自己潜能中的知觉感受、记忆判断和理解创造。
  倾听和使用诗化语言可以训练学生的文学素养。当语文意象出现时,学生的脑海中会立刻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提取,生成一个崭新的意境。这就是想象的过程,也是学生树立科学思维的过程。同时,语文是一个感性的生命世界,是一个陶冶人性、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语文要给我们的学生展现一个多彩绚丽的世界。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的只是成人化的教条语言,那么结果是很悲哀的。汉语言是语文的本体,语言是传达信息的工具,是传递灵魂、传递思想、传达文化的纽带,是表达情感与存在的符号。它应该成为情感的载体,成为生命与价值观的外现。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存在世界形态风貌的一种呈现形式,一种语言形式就是一个特定世界,一个语言形式就是一个存在世界形态风貌的描述和说明"。语言包含着最广大最深刻的语文世界,通过语言,学生能把握住一个存在的世界。说明文就是要让学生去感受这种世界的现象和道理,说明文的课堂毫无例外地要通过既"准确"又"美丽"的语言来表达。
  
  三、强化学生听说读写的交流能力和文化体悟能力
  
  提高语言能力,可以教学生从揣摩关键语句开始做起。在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有重点地强调出段落中的重点句子,让学生学会听、学会读、学会说,学会写。教师不但自己要使用诗化语言,而且也要训练学生在遵循说明文问题特点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语文知识和文学积累进行扩展分析。教师甚至可以将几只花朵拿到课堂上来,让同学们进行一个现场的描述性口语练习,鼓励大家将看到的不同花的特征和区别说出来。课文只是一个概括性的抽象说理,学生们的话语则完全建立在他们的心理特征--感性的基础之上的。教师在鼓励大家纷纷发言之后,引导学生将他们的描述综合概括起来,就形成了学生们通过自己观察体会而"写"出的一篇说明文,以达到语言训练的效果。
  目前,口语交际能力的锻炼越来越受到重视。即席发言也被纳入了日常教学的计划当中。口语交际中,思维的连贯和流畅是尤为重要的。而说明文这种文体特征,正好可以严谨科学地指导学生调动观察想象联想等智力因素快速做出反应。诗化语言给这种练习增加了情趣,学生也乐意用诗化的语言去与教师、文本、他人进行交流。老师使用诗化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使用诗化语言,这种语言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很有帮助。让学生学会熟练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是一项最基本的教育目标。"学生的言语能力也必须在他们自己的言语实践中才能形成和发展,而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2)
  诗化语言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语文教育不只是语言训练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传递的过程;不只是训练运用语文的技能,也是陶冶人性、促进生命个体总体成长的过程。"(3)语文课讲究的是在个性学习基础上的发自内心的交流。每个人的理解角度、知识背景、思维方法和诠释文本的方式不同,对说明文的解读也会有所不同。用诗化的语言渲染,学生接触的就会是一片神奇的世界,陶醉在文本和教师的情感熏陶之中。向学生传授文化,直接传授现成的知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与教师、文本、同学之间触动心灵的交流,真正锻炼提高其文化体悟能力。
  诗化语言能引导学生广猎语文知识和人文素养,发展语文能力。诗化语言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将教师最为自己学习语文的榜样。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教师使用的诗化语言的魅力,体会到说明文学习过程给他们带来的"满足和愉快",会进一步地和文本、与教师产生心灵上的交流。语文课堂是一个千变万化的世界,当学生真正地陶醉于教师的语言和语文的世界之中时,诗化语言的意义也就真正实现了。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语文陶冶性教学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6页
  [2]倪文锦:《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8-9页
  [3]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作者简介:宋志诚(1985.10--) ,山东青岛,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级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636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