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两课”教学中的教师语言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教师运用优化的教学语言,对于提高“两课”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两课教学中悬念语的运用,可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激励性的语言运用,可以促进大学生们形成理性的情感状态;幽默性的语言运用,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养成;比喻性的语言运用,可以较好地实现对大学生的针对性教育。
  【关键词】“两课”教学教师 语言艺术运用
  
  语言是人类用自身发出的不同声音来表达不同思想意思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用来传情达意和进行知识传授的工具。教师优秀的教学语言能力是其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厚的知识积淀、高超的教育技巧和娴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机结合。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象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这句话从语言运用的一个侧面,揭示了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力对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意义。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特别重视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
  
  一、悬念语的运用:提高大学生道德认知的金钥匙
  
  教学中的所谓悬念,就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通过设置一个悬而未决、富有诱惑力的问题,以形成学生的期待心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教学紧扣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悬念语的运用,多在课堂导入之时或在新知引发的紧要处。教师的故意“卖关子”,往往能先声夺人,营造出曲径通幽、引人入胜的课堂气氛,从而能极大地调动大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其强烈的学习欲望。《马克思主义原理》哲学部分的教学,在讲到“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内容时,教师说:“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三个人因犯罪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同时进监狱。进监狱时,看守长对他们说,你们每个人都可以向我提一个要求,我一定满足你们。法国人提的要求是给他一个美女,美国人提的要求是给他十箱雪茄烟,犹太人提了要求是给他接一部能与外界沟通的电话。他们的要求都得到了满足。请问同学们,三年后,第一个从监狱里冲出来的人是谁吗?……”在此,教师通过巧妙设置悬念,一石激起千层浪,营造出一种充满诱惑与神秘色彩的教学氛围,使大学生们对这个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后随着故事的展开及对这三种不同国籍、类型的人的抽丝剥笋般分析,得出“今天你的选择,会带来几年后你的不同结果”的结论。这种悬念式的教学语言运用,使教学过程变得更生动有趣,教学内容更易于大学生们理解,教学要求更易于接受,从而使他们懂得从严要求自我,努力提升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层次的重要性。
  
  二、激励语的运用:培养大学生理性情感的法宝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育的真谛,在于教育者首先要用激情去感动学生。情绪和情感是一种内在的动机力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两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充满激情的激励性语言,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内趋力”,引导大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情境下求知,实现思想认识的升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的第三节“正确对待人生环境”的教学,教师从大学生们身边的英雄人物洪战辉的故事说起,激励大学生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在介绍完洪战辉的事迹之后,教师动情地说:我们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国家不可能把我们每个学生都负担起来。可以说,我们的人生之路既有平川坦途,也会有险峰暗礁。遇到困难了,怎么办?洪战辉,一个衣着朴素,外形并不算英俊的学子,以他的仁爱之心,做人、做事的责任感,不卑不亢、自强不息的个人修养,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有别于时尚、前卫的形象之外的偶像力量,重建了我们当代学子的形象。从洪战辉的身上,我体会到,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全靠我们自己。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救世主的话,我要说,我们自己就是自己的救世主。同学们,洪战辉是2005年度感动中国的人物。当时评选感动中国人物的有一个标准,其实就是一句话:有一种力量,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我想,我们大家今天都在为洪战辉的言行所感动,但我要说的,明天我也一定会为我们中某某同学的努力奋斗所震撼,所感动!……。这种发自内心真情的激励性语言,既有效地调动了大学生们的注意力,又很好地激发了大学生们的上进心,促进他们良好精神状态的形成。当然,两课教学中教师教学激励语的运用,应做到内容真实可靠,这样才能具有说服力。否则,就会使语言显得苍白乏力。而无效激励的后果,可能导致大学生们失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信度。此外,运用激励语言时,教师还应注意辅之以一定的态势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肯定的手势、一次微微的颔首等,都会给学生以及时地肯定与鼓励,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使教学在“有为”的轻松愉快氛围中达到“无为”的“润物无声”教育境界。
  
  三、幽默语的运用:养成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妙方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是幽默。”幽默的语言是人通过对比、譬喻、夸张、讽刺、双关等语言技巧,把生活中的一些言行中不合理的现象作戏剧性的表达,使之具有哲理性、批评性、趣味性、娱乐性等。生活中没有幽默是乏味的,课堂上没有幽默则是枯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内容教学,讲到“矛盾和特殊性原理”问题时,教师运用幽默语言讲了一个故事:非洲某国元首想在他访美的时候,用英语和美国总统克林顿打招呼。于是,他要求翻译教他学说英语。翻译训练这位元首说,您见到克林顿时,就说:How are you?(你好吗?)那么,克林顿肯定会这样回答:I’mfine,and you?(我很好,你呢?)这时您就应该回答:Me too(我也是)。……到美国后,这位元首见到克林顿,脱口而出道:Who are you(你是谁)?克林顿在吃惊之余,还是不失幽默地答道:I’mtillarlv’shusband(我是希拉里的丈夫)。这位元首这时是怎么回答的呢?只见他也微笑着说:“Me too(我也是)。”学生们在哈哈大笑之余,充分认识到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重要性,要反对形而上学不管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机械教条地用一种方法去解决不同事物矛盾的错误做法。可见,教师恰到好处的幽默语言运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大学生们对知识难点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调动学生多向思维,培养其积极、乐观、热情、开朗的个性心理。幽默的教学语言是教师聪明才智的表现,但我们要注意的是,运用幽默语言既不是肤浅的逗笑,也不是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而是在深刻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的一种透切入理、深入浅出的语言策略,所以一定要在恰当场合进行恰当的运用,以防止弄巧反拙,产生负面影响。
  
  四、比喻语的运用: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魔棒
  
  当代文学家秦牧曾说过:“精彩的比喻犹如童话中的魔术棒,碰到哪里,哪里就会有奇特的变化。”比喻作为说话表达中不可缺少的教学语言,有的学者称之为“语言艺术中的艺术”。《礼记.学记》中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这是说是否善用比喻是衡量教师的一个条件。比喻运用得好,可以使深奥的道理平易化、通俗化、哲理化,增强表达教学效果,从而教学使学生受到教育。“两课”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比喻性的语言,不仅能使大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变得简单明了,而且是能把枯燥无味的道理变得形象生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在讲有关人生目标内容时,教师把“人生规划”比喻为“人生的第一幅地图”。教师以刊登在2006年2月3日《解放日报》上的一个事例说,国际财富专家们曾对300位条件大致相同的25岁的青年人作过连续35年的跟踪调查,他们发现以下结果:10人事业有成,拥有一定的产业;40人经济独立,富裕有余;50人疲于奔命,不能顺利发展;105人已经去世;95人家道中落,一贫如洗。出现这种种差异的原因何在呢?成功者的特点是见识层次高,他们在跨入社会之初,就认真搞好了自己的人生规划,设计了一幅个人的“人生地图”。由此,教师发出感慨:同学们,人生没有规划,就好像被蒙住了眼睛,就好像被掳去了灵魂。在晨曦初露之际,走在来教室的路上,常问自己“我干什么去”;在冥色四合之时,坐在寂静的教室,扪心自问:“我今天干了什么”。……无所事事,是生命的零状态;彷徨与徘徊,是宝贵生命的无端荒废。当许多的日子,糊里糊涂地走过,是因为我们没有在每个日子里插一个目标。难道你不觉得这是光阴虚度,糟踏生命吗?……“人生地图”的比喻,引发了大学生们的深深思考。大家纷纷表示要在大学生时代就做好人生规划,脚踏实地地为实现人生的理想目标而努力奋斗。当然,两课教学中运用比喻语,一定要注意做好喻体选择,使教学内容与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相联系,切忌脱离现实的比喻滥用,从而让比喻的运用达到使学生们感到回味无穷,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得到智慧的熏陶。
  
  作者简介:蔡桂如(1962- ),男,江苏泰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两课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653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