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体验作文:为有源头活水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商春

  摘 要: 只有体验生活,在生活中获得真切的感受,文章才会有自己独特的情感,才会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味道。如何让学生的体验在作文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呢?作者从作文内容、作文指导和作文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体验作文 指导 评价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就把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摆在了首位。
  如何让学生的体验在作文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呢?下面我就从作文内容、作文指导和作文评价等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生活有情文有情(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材料。
  1.缤纷的校园生活。
  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并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用眼看一看,用耳听一听,动手做一做,用心想一想……活动中学生尽情展示自我,切身地体验过程。面对课堂内外涌现的大量信息资源,我们用敏感的心灵捕捉,用深刻的眼光洞察,用灵活的机智重组,并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激发他们的内心体验。
  2.温馨的家庭生活。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天地。学生与家庭成员特别亲近,在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中充分展示着性格的真实。在这样的交际环境中,引导学生以家庭小主人的身份,关注家庭,大胆地参与家庭生活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成功的快乐和亲情的温暖,积累了丰富的体验。童心溢于言表,童言吐露真情。
  3.多彩的社会生活。
  我们还引导学生接触社会,布置一些社会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广泛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家庭到社会,我们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去发现,想方设法使学生在生活化情景中充实知识的储备,有了丰富的体验,学生作文时就不再为“无米之炊”而烦恼了。
  二、能以妙笔绘春秋(指导学生表达体验)
  学生经历了学校、家庭、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有了切实的体验,但这还仅仅是一种隐性的、潜在的课程资源。要想利用这种资源,还需要教师的唤醒、激活,使学生“情动于衷而形于言”,产生强烈的习作冲动,进入生机勃勃的习作状态,把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努力运用多种手段,创设作文教学的情境,激活学生的体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分享体验的愿望。
  1.以情“拨”情,引发共鸣。
  作文教学要求师生互动,真情投入,倾情演绎。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拓宽思路,帮助他们打开记忆的闸门,从而融动学生内心的“情弦”。作文课上,我们倡导用热情亲切的话语、充满鼓励的目光、表情达意的肢体语言,传导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愉悦振奋的情感体验,诱发作文的内驱力,从而积极思维,兴味盎然地投入作文活动,这样,学生的习作自然就“染情”了。
  2.利用媒体,再现生活。
  事情经历了,也有了一定的体验,但观察后留下的印象并不一定很清晰,而且有素材筛选的问题。我们把事情的关键部分用数码照相机记录下来,制作成课件,在习作指导时在学生面前重现出来,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为学生的习作提供很好的阶梯。
  3.互动交流,调动体验。
  有了生活并不等于就能写出优美的文章。由于学生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个体情感体验也会不相同,对同一事、同一物、同一景,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体验,流露出不同的思想情感。而这充满个性的体验又是学生写好作文的源泉。我们不仅会及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而且会引导学生不时地互动交流,让学生在交互碰撞中调动自身的体验,吸收别人的精彩。
  4.写“下水文”,典型示范。
  前苏联杰出的教育实践家、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不会作文,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自己不会写作文。学生从来没有听到过教师自己议论写作文的亲切体会”。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文之前,自己先去写一写,考虑如何审题,中心是什么?选择什么材料,如何布局谋篇……通过自己的实践体会文章重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除了这种写法之外,还可以怎么写,等等。教师以“下水文”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努力提高作文水平,同时在师生共同创作的过程也能让学生体会到作文的乐趣和欢乐。
  三、万紫千红春满园(多种激励体验成功)
  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我们尝试多种作文教学评价方式,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驱使他们向第二次、第三次的成功迈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写作积极性。
  1.真情批注,诱发真情表达。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和唤醒”。学生的作文完成了,老师批阅时融入真情,真心赏识,抒写发自肺腑的真话,能增强学生成功的体验,诱发学生的创作动力。这样学生才会在真情表达上有信任感和安全感,才可能对写作不厌其烦,乐此不疲。我们在写作文评语时注入真情,并积极探索、创新评语的形式。
  (1)民主平等式。学生一般不喜欢教师高高在上的说教,而希望与老师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进行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如果教师以探讨者的身份参与讨论,学生便乐意接受。因此,我们在撰写作文评语时,尽可能多地使用商量探讨的口吻,让学生理解并接受老师提出的意见。
  (2)童心未泯式。天真纯洁是儿童的重要特征。小学生每做一件事、每说一句话无不闪烁着童心。作为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我们在作文评语中采用一些贴近儿童心理的词句,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诱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激起了他们写作的热情。
  (3)欣赏激励式。学生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希望教师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得到激励。“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在写批语时注重情感投入,尽量多运用激励性语言,由衷地为学生习作中的优点喝彩,哪怕只是一个词语用得生动,一个句子写得形象,一个标点用得正确,也要为其叫好,给予表扬。
  (4)启发诱导式。作文评语除了要通过真诚的鼓励唤起学生的写作热情外,还要含蓄地指出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进而使作文水平稳步提高。如果说激励是给学生的一股强劲的动力的话,那么巧妙的启发就是一盏引路的灯。
  (5)一针见血式。作文评语从客观上讲不可能做到长篇大论,有针对性、一针见血式的评语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2.多元评价,激发习作热情。
  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说:“必须让学生的作文有更多的读者,更多的倾听者、欣赏者,让学生得到情感满足,在沟通中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多元评价,就是指评价者的多元参与,让学生充分享受尊严和同伴的智慧。
  (1)学生自评。即让学生再次读自己的作文,重新感受写作的过程,说说自己作文的优缺点。
  (2)学生互评。学生看同伴的作文,自有一种亲切感,一个学期可以抽1/3―1/4的习作让学生互批,再教师评价,既评学生作文,又评学生“点评”。互相交换批改更有利于刺激学生思考,令学生有被“确认”、被“接受”和被“欣赏”的感受,而这种被认同和赞赏的感受会转化成一种“自我改善”、“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从而更好地激励学生写好作文。
  3.分层展示,体验成功乐趣。
  在教学中,设置多种多样的作文展台,不仅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交流,而且可以满足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1)墙报――展示自我的舞台。选择学生作文中较好的请他们在班上朗读后在墙报上展览,定时更换。作文内容不限,有独到见解的,文字优美的,只要有可取之处就可以入选。这样,学生乐于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感兴趣的题材写出来。当他们看到自己的作文上了墙报,特别有成就感,下一篇就更认真地去写了。
  (2)校园网――发布满意的习作。许多学生家里已有电脑,我们鼓励学生登陆校园网站,上传自己写的满意的习作,没有条件的学生,教师帮他们上传。看着自己的习作出现在校园网站中,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习作的兴趣更浓了。
  (3)小报――刊出孩子的梦想。现在,班级里有《四季风铃》,专门用于刊登班级学生的优秀习作,由学生自行排版、校对,最后由教师终审;学校校报《紫藤花下》,也有固定版面刊登学生优秀习作。
  体验就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教师要用敏感的心灵去捕捉,用深刻的眼光去洞察,用灵活的机智去重组,结合生活结合教材精心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激发他们的内心体验。多欣赏学生的富有个性的表达,让学生体验作文的成功,我们相信,学生作文一定会快乐起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80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