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润物细无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金禄

  《教育的智慧》一书的作者林崇德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各学科“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已成为当下很通识的教育理念。如何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呢?
  我觉得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在潜移默化中,用实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到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才能取得比较好的德育作用。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人的认知思维活动的主动建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灌输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今天我们谈的情境创设,就是指在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在该环境下高度还原或仿真实际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从而激发其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互动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应用,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
  创设教学情境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时文引领,提高认识
  
  讲授初一年级《信用是金》一课时,我先组织学生学习了一篇《关于诚实》的文章:“听说作弊在中国是一种普遍现象,每个学生都作弊。打死我也不相信!因为,一个作弊的民族怎么可能进步和强大!而中国正一天天地进步,一天天地强大。”课文的最后还说:“即使你真的作弊了,我们也不会戳穿你,我们还会装作没有看见,眼睛故意向别处看,因为,生活本身对作弊者的惩罚要严厉得多!孩子,你的信誉价值连城,你怎么舍得用一点点考分把它出卖了?”
  文章虽然简短,却有分量,让这些初一年级学生一次次陷入沉思。通过创设贴近其自身实际的情境,我们将通常会被认为是枯燥说教的道理,化作简单的信息传递给了学生,这让每一个学生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一次成功的思想教育,就这样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可谓润物细无声。
  
  二、问题引领,激发兴趣
  
  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可以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有利的条件。
  在学习《时尚与未来》一课时,为培养学生绿色的消费观念和环保意识,我设置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妈妈很会过日子,购买冰箱要买有氟的,认为便宜;买洗衣粉要买含磷的,认为廉价;买饭盒要买塑料饭盒,认为实惠;盛装生活垃圾只用一个塑料袋,从不分装,认为省事……你认为妈妈的消费行为是否合理?为什么?”通过生活情境,引起学生对环境参与感、义务感、是非感、荣辱感,培养学生爱护自然、回报自然的生存价值观,明确爱护自然就是爱护自己的生命,把这种生活习惯的改变转化成自觉行为,让学生的责任意识就这样在情境重现中一步步增强,从接受信息,到发展智力、熏陶感情,最后形成健全、健康、高尚的人格,取得全面发展。
  
  三、设置活动,体验真实
  
  教师利用情境的各种因素:环境、角色、过程等,适当创设仿真实际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可以使学生体验不同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不同地位和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体验和经历中对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形成更直观、更真切的认识,在交互式体验过程中轻松掌握和积累知识并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如在学习《寻求紧急避险的规则》时设置情境“模拟求助”:“你放学回家发现有个小偷正在撬邻居家的防盗门,这时你该怎么办?”等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在与教师、同学交流、探究过程中,将安全防护及应急、救援知识综合、分析和系统化。通过让其“客串”创设情境中的角色,可有效促进学生在扮演角色的情境中接受、组织所学知识信息,让责任意识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地渗透到心灵,其效果和意义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其他教学媒体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
  
  四、故事导引,积极思辨
  
  如学习《信用是金》一课时以故事情境来导入新课:“有一个中国学生,学成后到德国的多个公司应聘,这些公司都不要他,同学们猜想一下为什么?”谜底是:因为这个留学生在德国曾经在乘车时逃过三次票。正在七嘴八舌的孩子们一下变得鸦雀无声,他们震惊了,都在默默地思索。经过预料中的短暂的沉默,教师告诉学生: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通行证,“信用是金”。学生的情绪、兴趣和课堂气氛,被一个简单的情境调动起来,同时学生的内心也烙下信用是金的印迹。
  德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却是无所不在的,要注重教学情境在教学中的运用。在历史与社会课上的德育教育,当如春雨润物一样,潜移默化,不仅要仔细掂掇思想教育的重要,更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时时关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95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