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丁氏推拿流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流派介绍
  丁氏推拿流派其实涵盖了上海的两大推拿学术流派:一指禅推拿学术流派和法推拿学术流派。因其师祖都源自丁凤山,因此在上海市申报流派传承研究基地时,按照上海中医流派命名的习惯将这两大流派合并称为丁氏推拿流派。
  一指禅推拿学术流派相传为达摩所创,但并无证据。目前认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江苏扬州丁凤山师承中原李鉴臣推拿医术,以“一指禅推法”为主的推拿手法,在扬州、上海一带发展、创立的推拿流派。在20世纪40年代,丁氏后人丁季峰又在一指禅推拿的基础上创造了法操作手法,形成了法推拿流派,应用范围涉及临床各科,丰富了丁氏推拿的流派体系。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上海中医药大学几十年来推拿专业人才一代代的培养和输送,丁氏推拿成为国内影响力最大的推拿学术流派。
  丁凤山一生收徒13人,有王松山、钱福卿、丁树山、翁瑞午、沈希圣、黄海山、丁鹏山、周昆山、丁宝山、钱砚堂、吴大嘴、王传焘、张子良等人。王松山又授徒于王子余、王纪松、王百川、王少松、王亦松、王春山、王家齐、毛若周、叶椒升、刘景山、池芝汕、李祖道、赵元鼎、葛荣海等10余人。丁树山传给丁季峰、朱春霆等。钱福卿则收徒钱志坚、韩樵、曹仁发等。
  丁氏一派中,以丁树山一支成就较为辉煌,其弟子朱春霆是上海推拿学校的首任校长,是中国推拿现代教育的开创者;丁树山之子丁季峰,在1940年代创立法推拿流派,是推拿创新发展的代表人物。朱春霆之子朱鼎成现任华东医院推拿科主任,以“朱氏一指禅”申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获得成功。丁季峰弟子严隽陶是我国首位推拿学科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合作导师,丁季峰的研究生沈国权开创了脊柱微调手法体系。
  丁氏推拿第五代、第六代传人如房敏、程英武、孙武权、龚利、张宏、吴嘉容、顾非、吕强、陈志伟、张喜林、严振等目前已是丁氏推拿的中坚力量。其他省市中也有不少丁氏推拿的传人。其中,珠海韩竞生(韩樵之子)和温州章文宇(师从钱福卿之孙钱裕麟和朱正奇)等均以“一指禅推拿”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获得成功。而在扬州以及其他地区还存在不同形式的一指禅推拿。
  图中由左至右依次为:是有康、朱鼎成、金义成、董家麟、曹仁发、严隽陶、罗志瑜、沈国权、赵毅、房敏。
  学术成果
  丁氏推拿作为上海三大推拿流派的核心,不仅为上海的推拿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成为我国推拿学科体系的基石。
  1950年代,以丁氏推拿为主要教学内容上海开创了推拿现代教学体系,编写了国内最早的推拿学教材。1975年,严隽陶组织编写出版了全国中医学院的推拿教材《推拿学》。在该教材中,首次将一百余种的推拿手法分成六大类。六分类法,现已成为全国推拿手法的基本分类法。近年来,借助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的医、教、研平台,我们创立了推拿专业的现代化教育模式,建立了推拿全国重点专科基地,确定了推拿学科研究的重点方向和核心技术,使传统的丁氏推拿在现代得以快速发展。
  2009年, “推拿治疗颈椎病经筋机制与临床应用”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筋骨失衡,已筋为先”理论在颈椎病推拿临床的研究与应用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学术观点
  丁氏推拿形成于清代,发展于当代,其一指禅推拿学术流派是中国特有的推拿治疗技术。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是根据中医经络腧穴学说的核心理论,要求操作者手法“柔和、有力、持久、深透”,通过“推穴道、走经络”治疗疾病。操作技巧要求高。对穴位的刺激是针刺要求推拿化。不仅是以指(手法)代针(针刺),达到点状刺激的要求;而且结合一指禅推拿的其他手法,可以对经筋、皮部做线状、面状的刺激。法推拿学术流派则是中国特有的推
  拿治疗技术。尤其是丁季峰在20世纪40年代创立的法,是一种复合动作的推拿手法,由操作者腕关节的屈伸连同前臂的内外旋转完成,手背及小鱼际对治疗部位的连续性弧形面刺激,使手法的刺激量维持在柔和中等力度的范围内,更有利于被动运动的结合。经过100余年来的发展,其形成的学术观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向。一是在手法的操作应用上,提出“柔为贵,刚柔相济”的观点。二是在手法的作用部位上,提出“点为主,点面结合”的观点。三是在治疗方式上,提出“动为先,动静结合”的观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00334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