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分析了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并阐述了传统文化影响包装设计的发展前景,通过研究提出了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元素进行整合,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现代包装设计相互融合,才能有效的体现现代包装设计中精品。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 现代包装设计 应用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商品生产规模也是在不断的壮大,在商品流通的过程中,产品的包装就显得特别重要。通过对消费者的调查分析,有63%的消费者是根据产品的包装来决定是否要购买;有45%的女性在超市购买商品,是根据商品的精美包装来决定是否要购买。人们不是常说“人靠衣装马靠鞍”,在现代产品的包装也是如此,消费者只有对包装的第一视觉印象才会决定是否购买,这对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现代包装设计与文化
  由于我国文化具有长远的悠久历史,而且还蕴藏着“美之为美”的价值,只要稍加借鉴,便可以为现代创作带来很大的灵感。因此,包装设计应该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由于包装设计也具有鲜明时代文化的特点,所以人们对传统文化具有很深的印象,例:宋朝的瓷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等,不仅具有质朴的风格特点、高雅、清淡等特点,而且还处处散发着一种古老的文化气息和当时的丰富多彩风貌。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的发展,各类产品在不断宣传的过程中,很难让消费者产生购买的欲望,所以产品包装设计就必须要突显其个性和展现不一样的差异就显得特别重要。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导致很多企业对产品包装要求不断的创新,而包装设计者可以从我国历史中寻找素材,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设计的灵感。将我国民族艺术形式与审美融入到民族的感情,这对于产品包装设计是一种较为新潮的设计理念,而且这种设计理念的传播具有更广泛的生命力。例如:以我国传统文化作为基础,在包装设计中较为成功的产品包装,由于现代包装设计具有一种对商业和文化等信息的大范围宣传,不仅可以引起人们对该产品的兴趣,也是一种反映我国传统美的语言文化,深深的反映了国家民族传统与社会文化。让其传统文化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不断的创新。
  2 中国书法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书法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而且还具有古老艺术的魅力,为包装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提供了素材和创作灵感。然而中国书法旋律韵美、形体美等各种美被越来越多的现代设计师借鉴,其不仅彰显我国民族风格,而且具有时代的特点。因此,我国书法在设计包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书法艺术也在许多产品包装设计中应用的越来越多,其不仅起到美化装饰,而且对产品的销售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果对书法艺术合理应用,就会在包装上体现所设计内容的特点。在包装上运用富含古韵的字体,不仅可以带给人一种向往古典艺术生活的感受,而且也可以让人深深的领略其深藏的文化底蕴。
  3 中国传统图案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在包装设计中运用传统图案,也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在包装设计中起到美化装饰的作用。而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产生的传统图案也是比较多的,例如:明清的道八宝、新石器时代的鱼纹等图案,这些图案具有很强大的美化装饰作用,在现代设计包装中经常被用到。由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经久不衰,也使传统图案具有独特的艺术品位和文化修养,从古至今,我国的传统图案也是经久不衰,其外形具有较大的欣赏价值,而且还蕴含着深远的意义。
  在包装设计的过程中,更是通过色彩、图形、文字等的方式,直接向消费者反映该产品的相关内容。而由于图形给人们带来视觉效果特别强烈,而且可以让人过目不忘等特点,使大多数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都非常注重对图形的合理运用,使图形带给人们的商品信息更简单化,人们通过图形就可以获取该商品的内容,进而产生购买欲望。一个好的包装设计图案,即使不是多大的品牌,都能够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促进产品的进一步销售。我们利用传统文化和传统图形可以更好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富有生命力,也使其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
  结语
  总之,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应用我国较为典型的传统文化元素,从设计中来看不仅借鉴了传统文化的元素,而且也融入了现代设计的元素,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进而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因此,现代的包装设计师不仅需要受到西方文化熏陶,还需要学会中西结合。在现代包装设计中不仅需要体现传统文化元素,而且还需要不断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使传统文化更就具有现代感和富有生命力,真正的让传统文化和现代包装设计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1]李铭扬.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今日湖北(中旬刊),2014,(12):133.
  [2]邢真真.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4,(5):96-9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08963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