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儿科常见的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减少儿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患儿、家长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结论 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减少和消除护理风险对患儿的危害,同时能保证医务人员安全和医院的声誉,持续性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 儿科护理 护理风险 防范措施
  由于儿童体弱,无法言语以及病情的多变,决定了儿科护理的风险性大大高于其它成人科室,新护士不了解儿科护理的特殊性更是加大了护理风险性。加上患儿年龄小,不配合治疗,一些家长缺乏医学常识,不遵守医院规章制度,不配合治疗和护理,经常住院,患儿家长的依从性差等。这些行为也给病房护理安全带来影响。在这里,我将儿科常见的护理风险和防范措施介绍如下,以提高护理安全。
  1、入院宣教不到位。无家属陪护,或陪护失职;床栏杆没有拉起,或床栏缝隙太宽,小孩从缝隙内坠床。入院时,仔细告知患儿及家属注意事项;做好心理护理,了解思想动态。一人一陪护,随手拉好床栏杆。床拦套布套,防止小儿从床栏缝隙内坠床;毛巾钩、儿童床栏杆一律用圆形,不用直钩、直角的。
  2、护士应加强学习保障用药安全的重点内容。如通过收集药品说明书,业务学习,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无菌操作原则等。经常进行技术操作训练,提高护士的技术水平,力争“一针见血”,尽量使用留置针,密切巡视注射部位,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温度,有无渗漏、肿胀,如有渗漏、肿胀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并对渗漏部位给予25%硫酸镁湿热敷,减少对患儿的伤害,确保护理安全。
  3严格遵医嘱控制输入药物的剂量。特别是一些特殊的药物,如氨茶碱针,氯化钾针等。掌握药物的毒副作用,儿科常用药物的使用剂量,以及如氨茶碱等药物由大剂量配制成小剂量的方法,弄清剂量的换算,以确保加入的药物量更加准确。同时某些药物对液体量也特别有要求,故一定要严格遵医嘱添加液体量,如将药物加入分装袋中,则需放足液体量方可加入药物,以防短时间内大剂量药物进入体内造成不良反应.
  4 严格遵医嘱控制输液滴速。有条件的可用输液泵控制,无输液泵的输液速度尤为重要,对危重病人就更为重要。临床曾经遇到过由于输液速度过快造成肺水肿,引起严重后果的。所以,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5、加强巡视,让病儿家属了解必要的输液注意事项,以提高输液的安全性。如告之家属不能提起孟菲氏滴管下方的输液管,以免空气进入下端;告之家属在患儿输液过程中离床活动时,需保持输液瓶与输液部位的高度大致一致,以保证滴速的准确。同时,告之家属小儿好动,不合作,输液器针头经常被拉出,家长医学知识缺乏,将污染的针头直接插回输液瓶。告诉家长一旦输液器脱落,呼叫护士,输液针头不可插入瓶塞,必须消毒瓶塞后,重新更换输液器。茂非氏滴管的液体量输完时都要及时通知护理人员等。
  6 护理人员方面的问题。在护理工作繁忙的时候,由于要完成在班的工作,难免三查七对制度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不到位,在交接班时查对交接不严格,用药的剂量交接不准确,加床或频繁调床后的治疗卡、床头卡、一览卡等没及时更改都容易引起护理纠纷。在技术方面有些年轻的护士静脉穿刺不能够一针见血,导致用药延误,患儿家属因此心疼患儿着急患儿的病情导致不满。药物的剂量算不准确,使得剂量过量或不足,影响疾病的治疗。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解剖、生理功能,儿童发病快、病情变化快、治疗快。年轻的护士由于经验不足,做不到及时观察病情变化。急救技术也不够熟练,不能够争分夺秒的去抢救患儿生命。宣教不到位让患儿及家属擅自离开病房出现意外。护理记录存在问题,从而失去其作为法律证据的作用,甚至起反作用。有病情变化,出现护理问题,也有护理措施,但无护理记录。同一时间,护理记录和体温图的生命体征不符.
  总之,由于儿科的风险性大于其它科室,所以更要求儿科护士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岗位职责是工作的指南,是护理的法宝。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直接影响病房护理安全。实际工作中,少数护理人员责任意识欠缺,诸如查对不严,交接班不认真,值班时未体现慎独精神,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从而延误治疗和抢救时机。因此作为儿科的护理工作者应有高度的责任心,善于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以及不断学习和进取的精神,最重要的是我们每位护理人员要有一颗高度警惕,有责任感的心,防患于未然,把风险降到最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09300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