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组织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幼儿园课程旨在借助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幼儿学习,强调幼儿在环境中与他人的互动。它关注的是幼儿的生活,强调的是幼儿的周围环境,进而有效地整合课程中的各个领域。它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幼儿在适宜的游戏活动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游戏;课程游戏化;组织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9B-0014-01
  《幼稚园的研究》一书中指出:“课程是什么?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有组织的调制,用各种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幼稚园的课程是什么?就是给3~6岁的孩子能够做而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什么是3~6岁孩子能够做的并且喜欢做的事情?试着问一问该年龄段的幼儿,居首的答案便是游戏,无论游戏的种类、材料如何,幼儿都能沉浸其中,玩得不亦乐乎。
  所谓幼儿游戏指的是:幼儿运用一定的言语和动作,借助各种材料及工具,通过言语活动和肢体活动,营造一定的交往环境,在交往中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认识周围事物,了解基本的人际关系,同时这种交往活动有具体的、虚构的,能反映一定社会现实的,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的社会性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以丰富认识,巩固已有知识,同时在交往中,幼儿的智力、语言等能力也得以迅速发展;因为游戏是最接近幼儿生活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能感受快乐,在与同伴的互动中,人格获得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幼儿的种种心理需要得到体验,进而有效促进幼儿发展。
  课程游戏化就是通过游戏形式表现出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在游戏中实现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要求等有机融合,强调的是幼儿与周围环境、材料的互动,进而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要求尊重幼儿的想法,尊重幼儿的选择和决定,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如何根据幼儿学习以及游戏的特点,科学有效地组织教学呢?
  一、从游戏中探求并重建教学素材,加强游戏的教育性
  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幼儿的游戏活动来源于生活和课程,是幼儿对生活的自我感知、自我体验,是幼儿生活的缩影。在游戏中,幼儿用独特的视角看待生活,并以他们的见解去反映生活。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观察,通过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各种行为表现,分析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发现幼儿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最终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结合幼儿认识的规律和特点,挖掘出适合且可用的游戏素材,经过重组后,生成适合幼儿组织活动的新的活动内容。例如,“娃娃家”游戏,通过让幼儿模仿家庭生活情景,在游戏中模仿熟悉的家庭成员角色。因为“家”是幼儿最为熟悉的社会环境,在游戏中也能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幼儿行为也是千人千面的,与众不同的,这与幼儿已有的生活认识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将在游戏中习得的经验运用到课程之中。如小班音乐“扮家家”,可以结合区域游戏,让幼儿说说游戏经验,在幼儿的已有认知基础上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让幼儿能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感知音乐活动,在音乐游戏中接受活动内容,在熟悉的环境中幼儿更容易接受,进而水到渠成地实现教育目标。
  二、合理组织游戏与教学活动,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
  胡伊青加说过,“游戏的乐趣究竟是什么?何以幼儿要愉快地叫嚷?这是一种被抓住、被震撼、被弄得神魂颠倒的心理状态。”可见游戏的作用是调动幼儿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那么如何使游戏的这种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呢?这就要求我们合理组织游戏与教学活动,要充分融合游戏和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要求,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如在一次绘画活动“精彩的夏天”中,我们可以将绘画活动和游戏“寻找夏天”巧妙地结合起来,幼儿通过在幼儿园里寻找夏天,进而感知夏天。知道夏天池塘里有漂亮的荷花、会唱歌的青蛙,有枝叶茂密的大树,操场上有玩得大汗淋漓的小朋友等。有了一系列的认识后,幼儿丰富了事物印象,脑海中变得充实完整后,幼儿绘画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下笔时也就一气呵成,画面自然生动丰满、灵动活泼,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三、利用课程游戏化的优势,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课程游戏化旨在利用幼儿对游戏的兴趣,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活动的自主性、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使幼儿主观能动地投入到活动之中,充分体现活动主人翁意识,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例如,小班音乐《拔萝卜》,通过诙谐有趣的音乐游戏以及幼儿熟悉的角色:老爷爷、老奶奶、小朋友、小花猫和小老鼠,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让幼儿带着对活动浓厚的兴趣参与其中,活动中,幼儿能始终保持积极性,大胆表现、快乐表演。活动既能培养幼儿对音乐节奏、旋律的感受力、表现力,又能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的品质,通过拔萝卜的动作表演,还能促进幼儿身体的协调发展。幼儿通过在游戏世界中的自主创造、自由表达、自主表演,充分显现幼儿参与活动的主观能动性。
  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游戏是课程的载体,我们应该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弯下腰来,倾听幼儿的想法,理解幼儿的要求,把游戏还给幼儿,而不是流于形式,让幼儿园课程回归幼儿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成为活动和游戏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李素梅.游戏课程: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新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2005,(5).
  [2]施东升.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推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09876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