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介词around的认知语义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基于认知语法的射体界标理论,利用英国国家语料库,系统分析英语介词around的认知语义,包括其原型空间语义及非空间域的隐喻语义。研究表明,介词around标示的空间关系呈多样化,可归纳为“围绕、邻近、弥散、绕越、反转”五种关系;经认知映射所形成的隐喻语义与空间语义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衍生出“概数、主题、存在、避开”四种隐喻语义。
  关键词:介词around;语料库语言学;空间关系;隐喻映射;认知语义
  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11011503
  引言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概念是具身性(embodied)的。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与外部世界诸多客体处于永恒的互动中。人类对自身及外部世界的体验是人类全部经验的来源并构成人类认知及概念的始源。其中,人与外部客体及外部客体之间的“空间关系”是人类经验中较基本的形式,也是人类认知及诸多其他概念形成的基础。Carlson认为,“空间关系是指通过描述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的相对位置来确定第一个物体的位置。”[1]“空间关系”的外在表征之一是介词。
  介词的原型语义表达的是两实体间的空间关系,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人类的基本意象图式。而空间关系经隐喻等机制从空间域映射到抽象域,便形成了介词的非空间语义。学者们对on, in, at, across, over(如Brugman[2]; Herskovits[3]; Lakoff[4]; Seth[5]; Tyler & Evans[6])等介词的认知语义研究较多,但文献中至今没有见到对英语介词around的认知语义进行系统分析的研究。本文基于Langacker的“射体―界标”理论、依托数据库中的真实语料对英语介词around在空间域中的原型语义及非空间域中的隐喻语义做详尽分析。
  一、射体―界标理论及界标隐现问题简介
  Langacker提出射体(Trajector)―界标(Landmark)理论用于分析语言单位及句子的认知语义。射体(TR)指特定认知语境中最突显、通常拥有完形结构、体积相对较小的部分。射体的称法暗含其动态性,但“该定义并没有直接参照物理或抽象的位移,因此这样的图式性描写既适用于动态也适用于静态关系。”[7]界标(LM)相对于射体处于次要突显地位,通常为静态、细节模糊、体积相对较大。例如:
  例1: The stream winds its way through the valley.
  “The stream”是认知语境中最突显的实体,体积较小,且其动态性增加了其突显性,被视为射体;而“valley”作为静态实体,体积较大,处于次要突显地位,为描述溪流提供了认知背景。例1中的界标明确地表现在句子中。Taylor在论述认知语法中词类划分时指出介词与副词均突显非时间关系,区别在于介词的界标是显性的,而副词的界标是隐性的[8],因此介词、副词同形的词从认知角度来看本质属于同一词类。
  例2: The boss is in the office. / The boss is in
  例2为Taylor书中的例子,他认为这两例标示了相同的射体界标关系。前者界标是显性的,而后者界标是隐性的。本文所研究的介词around包含了界标隐现两种情况。
  二、研究方法
  “传统语义研究大多采用内省法,依靠研究者自身的语言直觉,其缺陷在于并非所有语义都在真实语料中得到支持。”[9]而语料库信息大、提取速度快、语境共现的特点,“可以如实地反映语言现象,克服语言学家观察语言现象时的主观性和片面性。”[10]
  本研究使用英国国家语料库(British National Corpus)。首先利用搜索功能,随机抓取1 000条语料,人工删除73条习语语料(如around用在around the clock中),剩余的927条中口语语料约占13%, 笔语语料约占87%。再将语料分为表空间语义和隐喻语义两大类。最将这两类语料逐条分析,根据射体界标关系分别归纳出空间语义的若干类型及隐喻语义的若干类型。
  三、研究发现
  根据射体界标关系,介词around标示实体间空间关系的空间语义分为五类,而通过隐喻映射至抽象域形成的隐喻语义分为四类。
  (一) 介词around的空间语义分类
  1. 空间语义1
  表空间语义1的空间关系又可分为三种图式,这三种图式中界标都是意念中的中心点(由图中较小的空心点表示),而射体则有所区别。图1中,射体为单成分实体(由图中较大的单个实心黑点表示),射体绕界标作近似圆周运动或位于以中心点为圆点的近似圆上。如例3。
  例3:The bird began circling around little pond, looking for a pebble to land on.
  图2中,射体为多成分实体(由图中较大的多个实心黑点表示),射体绕界标作近似圆周运动或位于以中心点为圆点的近似圆上。如例4。
  例4:The children joined hands with Uncle Sam and danced around the bonfire.
  而图3中,射体是以中心点为圆点的近似圆,是一种连续实体,射体以圆形方式包围中心点。如例5。
  例5:A fourfoot wall has been built around the washing area.
  空间语义1大致对应于中文围绕、在……周围。这种空间关系同时突显了射体路径近似圆形的特征及射体位于界标周边成聚合状态的特征。无论射体是单成分实体、多成分实体或连续实体,本质上不改变射体与界标间的空间关系。因此,三种图式本质上是同一种图式,决定射体类型的是述义中主语的成分构成。   4. 隐喻语义4:空间关系4映射至问题域
  空间关系4投射至抽象的问题域,形成隐喻语义“绕开、避开(问题、困难)”。空间关系4的特点是射体并非从A点直接穿过界标到达B点,而是从界标旁边绕过去再到达B点。如界标是某个棘手的难题,而B点是某个目标,那么射体直接从A穿过界标到达B点,意味着直面并解决难题,继而达成目标。而射体绕过界标再到达B点,意味着避开难题,而达成目标。这就是空间关系4至问题域的认知映射过程。如例13。
  例13:Growers can get around the ban by planting vines for quality wines rather than table wines.
  结束语
  本研究基于认知语法中的射体―界标理论,借助大型语料库BNC,分析英语介词around标示的空间关系及其向抽象域的认知映射,研究其空间语义和隐喻语义及两种语义间的对应关系。研究发现:(1)介词around标示的空间关系呈多样化,主要体现为“围绕、邻近、弥散、绕越、反转”五种空间关系。(2)介词around的隐喻语义与空间语义呈一定的对应关系。由“围绕、邻近”关系映射至数字域衍生出“概数”的隐喻语义;映射至主题域衍生出“主题”的隐喻语义。由“弥散”关系映射至存在域衍生出“存在”的隐喻语义。由“绕越”关系映射至问题域衍生出“避开”的隐喻语义。对介词around的空间语义及隐喻映射后产生的隐喻语义的认知分析有助于语言学习者掌握该词的语义走向。
  参考文献:
  [1]Carlson L. Object use and object location: The effect of function on spatial relations[G]//Cognitive Interfaces: Constraints on Linking Cognitive Information. ed. Emile van der Zee, Urpo Nikann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94―115.
  [2]Brugman C. The Story of Over[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1.
  [3]Herskovits A. Language and Spatial Cognition: An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the English Prepositions in English[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4]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5]Seth L. English Prepositions Explained[M].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8.
  [6]Tylar A., Evans V. The Semantics of English Prepositions: Spatial Scenes, Embodied Meaning, and Cogni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7]Langacker R.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Vol. I[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231.
  [8]Taylor J. Cognitive Grammar[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220―222.
  [9]Divjak D., S.T.GRIES. CorpusBased Cognitive Semantics: A Contrastive Study of Phrasal Verbs in English and Russian[A]//Studies in Cognitive Corpus Linguistics. ed. LewandowskaTomaszczyk, B. K. Dziwirek. Frankfurt am Main: Peter Lang, 2009: 273―296.
  [10][英]霍斯顿.应用语言学中的语料库[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12.
  (责任编辑:刘东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0876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