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生活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生活化教学是以社会生活为背景的课堂教学方式,旨在将课堂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获得有活力的知识,陶冶情操。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进行生活化教学,是值得生物教师探究的。
  关键词:生物教学 生活化 新课程
  一、生物教学生活化的背景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因此,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将学习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生物教学生活化。因此,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有生命的新式教学,打破了旧式死板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从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生物教学生活化的具体实践
  1.课堂导入生活化。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导入新课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从日常生活、感兴趣的话题出发。如讲“生态环境”时,我们可联系当今世界面临的生态危机来激发学生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反思,并联系生态环境如何循环、如何自我调节,才能保证地球这个庞大的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这些知识点,让学生去认识到随着人口增多,环境恶化,能源减少,如何通过人类的行动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如此“生活化”的导入新课,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此举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到更多的知识,更是对学生观察生活、思考能力的一种锻炼。
  2.课堂教学设立探究性学习内容。为了提高学生在生物课堂上的参与度,可在实际教学中设立探究性学习内容,可向学生提出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实例,罗列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题目,引导他们用生物知识去分析这些日常随处可见的现象、思考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活跃课堂氛围。如讲解“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一节内容时可结合生活实际设立的探究性学习内容,让学生分成小组分别对“汽车尾气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噪声污染对动物生活的影响”“香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等探究性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学生通过活动探究、体验交流、评议质询,产生思想的火花,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解决了实际问题。
  3.课后进行拓展性学习题目指导。初中生物教材中大部分章节的后面都附有探究内容,这部分习题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的素材。如学习《社会行为》时,后面的“应用与实践”是探究蚂蚁的通讯。让同学按照提供的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再进行计划实施,最后方可得出相应的结论。此过程要求学生亲自体验探究性问题的解决和操作,让他们深切体会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才是提高个人能力的最佳途径。
  4.开展生物生活化成果交流和考察活动。生物教学生活化将课堂搬出教室,重在实地考察。例如,在学习《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这一章节时,教师可布置一些探究性课题或者考察报告,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进果园、农田、菜园,进行校园内和社区内的生物调查活动,进行实地观察、实验、调查、分析、综合和比较。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证据,通过逻辑推理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做出解释,增强生活与理论知识的联系,从而体验科学探究的真谛。此外,也可以开展一些同学之间的交流活动,例如生活化生物实践心得小论文评比、生物考察报告评比、生物模型或生物标本制作比赛、“生物与生活”小型知识竞赛,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展评比赛交流活动,同学之间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也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生物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著名学者叶澜先生说过“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此言重在指出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生物教学的生活化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给课堂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这些对课堂的教学效果都是极为有利的。更重要的是,教育是一种生活,只有把教育本身当作是一种生活,教育才能回归它“培养人”的本位。对于学生而言,生活化的教学能够增强他们发现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体现了新课程的主旨要求,更是教学的最终归宿。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教学的重心放在提高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上,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会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打破学习只是用来应付考试这一错误认识,让学生真正热爱生物,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1]初中生物课程标准(2011版).
  [2]叶存洪.对话“教学生活化”[J].江西教育,2005,(06):18-19.
  [3]周建梅.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1054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