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创业为导向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专业硕士与传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不同,其培养目标是在掌握扎实理论基础上,主要以实践性和应用性为导向来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契合,并满足相关行业和部门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针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教育至少有四种模式:一是与国际接轨;二是校企全程合作培养模式;三是国际承认的高端职业资格证书考证培养模式;四是新型高层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融合当前的四种培养模式,围绕创业教育的特征,着重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管理能力和创业激情的培养,并建立一套系统的培养方案,实行以创业为导向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对于专业硕士培养意义重大。
  关键词:创业;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9-0016-03
  随着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加速转型,职业分工精细化高,技术含量不断提升,社会对高层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因其具有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型等多种特征而越来越备受关注。从2009年开始,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结构进行调整,到目前为止,尽管我国现已形成了完整的学位教育体系,但还有很多的工作与国外同行相比差距不小。本项目从创业的视角来探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模式,论证目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对合理的对策。
  一、高素质创业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迫切性
  (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人才的类别和质量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把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在经济全球化、科技智能化的今天,谁拥有高素质创新型拔尖人才,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因此,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保证,也是高等教育多元发展和创新改革的重要战略任务。
  (二)我国专业硕士教育的培养仍处于起步阶段
  个别高校习惯于传统观念,培养思路不明晰、培养能力不强,仍然沿袭传统学术硕士的思路去要求、培养专业硕士,这显然背离了国内对设置专业硕士学位的初衷。反思当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不强、应用型弱的现状,社会对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有着应用型、专业型、复合型的综合特征,只有积极、主动、有效拓展专业硕士教育的深度、广度,创新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教育模式,才能实现专业硕士更大的社会价值。因而,很有必要研究针对高素质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
  (三)市场迫切需要更加职业化的,应用型、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我国是个制造业大国,但仍处于产业链低端,经济结构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市场大量需求的是熟练技术工人员和初级服务人员,相对而言,高端岗位比较有限,正如有些媒体报道的研究生毕业就业率比本专科学生偏低,这从客观上反映了我国专业学位在落实人才培养过程中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绝大部分高校还是按照学术型的培养模式来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招生考试、课程设置、论文要求、学分要求等方面没有太大改变,不是以培养某一领域的高素质创业型人才为宗旨,没有紧密适应市场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二、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
  根据Timmons所著的《创业创造》定义: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动的方法,它为机会所驱动,需要统筹全局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一般而言,创业者就是创办新企业的人;创业者的最新定义为:创业者是一种具有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具备创新能力以及分析决策、预见、应变、组织、激励、社交能力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能够发掘机会、最优化要素配置并把想法付诸于实施,是高素质创业型人才的本质。创业型人才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应用创新型人才,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专硕教育培养的最低追求,而创业型人才则是应用型人才的最终归宿。简言之,应用型人才指能将专业知识技能熟练地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性人才。其特点是所学知识结构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更加注重社会的实际需要,从生产经营实践角度,着眼处理问题,为经济社会服务。主要任务是将所学知识、原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指导实践,为社会创造更大经济价值,而不仅仅是理论研究,他们要解决的是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1]。而在创业环境不断改善的今天,大学生、研究生创业的人数却不乐观,因此,推进培养创业型人才刻不容缓。人民网根据教育部75所直属高校发布的2013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发现75所高校公布创业率的只有12所,而且普遍偏低,大多数高校的创业率均不足1%,这与日前人社部公布的数据不谋而合。尽管国家出台了不少激励创业的优惠政策和举措,但与国外发达国家动辄20%的创业率相比,差距悬殊。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资格审查10月26日结束,此次报名的共有140.9万人通过资格审查,虽然比去年少了11.5万人,但竞争比仍然达64∶1,激烈的竞争好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虽然毕业生有趋于理性看待“铁饭碗”的心态,但与国外优秀人才都不甘于安稳而进企业拼搏商场,创造更多价值相比,当前国内很有必要在人才培养方向、方式上与国外发达国家逐渐靠近。美国高校普遍开设创业课程,并且具有针对性,分类别进行。从入学开始就进行创业教育,这使得国外高校创业比例比国内高很多,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也源源不断。
  三、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最新研究表明,能够配置资源、发现机会、承担不确定性、具有坚韧的意志品格和领导能力的高素质创业型人才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逐渐培养的。从心理、身体、智力、情感层面可以看出成功的创业者应自信而富于决策力,具有坚强而开朗的心理素质,精力充沛、抗压能力强的身体素质,一专多能、统筹分析预见的智力素质,组织协调激励的情感素质。专业硕士研究生群体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力,更能激发创业精神,培养创业能力。专硕进行了系统专业知识训练,进行了相对完善的职业技能储备,创业决策有天然的智力优势,同时相较而言专硕有更多、更宽的生活和工作实践经验,情感和行动力已经得到一定的锻炼[2]。   最近在网上抽样调查的2014大学生创业的调查报告显示,缺乏资金、缺少社会经验、缺少企业运作管理经验是阻挡大学生创业的三个主要因素,专业硕士有着先天的比较优势,而且专业硕士毕业时的身体和精力正处于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年轻就是资本,年龄优势是调查者公认的走向成功的根本保证。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国百姓创业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创业排名前三的行业有技术含量高、科技革新快的互联网业,以及服务业、快速消费品行业,分别为30%、19.6%、12.3%。其他诸如休闲娱乐、外贸、专业咨询、批发零售、广告公关等均在5%左右。这些领域已有创业成功的典型案例,为研究生群体在这些领域创业提供了更多成功的可能,符合研究生创业的实际。进而研究相关的优惠政策落实、拿出有力举措以促进专业硕士创业能力培养,使其成功创业是可行的[3]。
  四、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路径
  (一)专业硕士人才从创业理念到创业实践的培养
  大学不仅要培养出能促进科技进步的科研型高层次人才,也应该培养出能够在商场独当一面,运筹帷幄的专业化、职业化复合型人才,要实现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教育模式的成功培养,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
  1大学首先应积极转变观念。从思想上树立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理念,到行动上落实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各种创业成功的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
  2从企业聘请更多的兼职教授。企业导师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对行业发展的前景、现状、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着亲身的体会,容易使学生获得更生动、综合而紧密与现实相连的知识,激发学生思考企业实际运行中面临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3政府专门设立高校创业基金,为创业学生提供资金扶持和创业优惠政策,解决有创业想法学生的后顾之忧。创业未必会成功,但不创业一定不会成功,政府提供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的最高目标就是逐渐营造社会创业氛围。有了强大的政府做后盾,激发整个社会的创业活力,相信下一个比尔・盖茨,下一个马云很快会出现的。政府提供大的战略方面的举措,具体到战术实施就是学校层面的事情。学校介于政府和学生之间,培养出合格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业人才是其应当追求的目标。从创业思维到创业技能的训练,系统调研,提出、落实培养方案。制定培养创业人才日程表,积极联系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做好创业人才培养各方面的保障工作。定期邀请有影响力的企业家、创业者到学校与师生交流,设立奖金、开设培训课程,提高教师创业课程的教学技能,组织丰富的创业活动。
  4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营造良好的创业校园氛围。教师层面,按学校进度完成各项工作,并积极与校外企业导师联系,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创业技能的训练。利用与学生比较亲近的天然优势,积极激发学生的自主创业思维,潜移默化中鼓励、影响学生。学生层面,在良好的学校、社会氛围中加强自身的技能学习,提高各方面的素质,从思想上到行动上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创业者。
  5开设符合专业硕士创业的相关课程。专门为专业硕士量身定制一些创业相关课程,使其创业初期能顺利走上符合自身创业的发展之路。专硕与本科生和学术型硕士生都不一样,他们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如果创业引导得好,他们就会相对容易走上发展之路。
  6高校要创建学生创业园区。高校应该设立相应的创业园区,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一定的平台,积累相关经验,也为创业学生提供交流沟通的机会,碰撞出更多创业的智慧火花,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创业行业中来。
  7高校应该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学生好的创业项目寻找到投资企业或项目风险投资机构,帮助其创业打开市场大门。
  8高校应设立专门的学生创业服务中心。该中心应该帮助学生完成创业手续办理和进行政策咨询,让学生少走弯路,能顺利走上创业之路。
  (二)构建典型的创业教育模式
  国外发达国家的创业典型教育模式大致分为以下几种:侧重创业精神、创业思维的训练,如,英国的英国斯特拉思克莱德大学,侧重实际创业管理的训练;美国的哈佛大学侧重系统创业知识的训练。创业课程内容主要包含下面几个部分:一是什么是创业者,创业者的主要特征;二是创业者技能的形成、训练;三是如何识别、把握机会;四是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及意义;五是撰写通过实地调研如何成功创业的一篇论文。通过这几个部分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为学生以后创业提供一定指导和积累一定的经验,提高学生的创业成功率[4]。
  (三)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通过上述分析,要实现创业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着手。
  首先是精神层面,创业者与商人或投资者不同的地方在于创业者具备特有的精神特质。培养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首先从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入手,而企业家精神主要包括以下特征[5]:
  1个人魅力和感召力。成功的创业者不可能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组织、带动好一个团队,发挥集体的力量。所以培养一种驱动、影响别人,让其他人信服的能力是创业型人才所必需的。
  2坚定的意志力。为了成功创业持久地努力、顽强地坚持,创业者必须具备比普通人强大的毅力,尤其是在不顺中对目标的执着,把强烈的欲望转化成必胜的信念。
  3积极的心态。创业者乐于在创业过程付出,感染周围的员工,向他们传达乐观和自信。
  4适应性。对信念的执着并不意味着顽固的一成不变。分析市场形势变化,调整相应策略,成功的创业者一定是对社会环境适应性最强的人。
  创业者在不顺或逆境时仍能坚持不懈,需要执着的信念和极大的毅力。国外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相当完善的体系,包括从小学开始到中学、大学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而对比国内,创业精神的培养只能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实施,短时间内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需要付出的是更多的努力和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一层面创业目标应包括:让学生了解当前宏观经济社会大形势、趋势,各行业发展现状、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机会,激发创业动力;引导学生学习创业者的精神,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第二个层面:对部分积极的研究生,分成几组,讨论、形成各自的整个流程的创业方案,在暑期进行实践,总结经验、反馈问题并改进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实际操作经验。着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业目标选择、先期市场调查分析、市场战略决策、经营管理、人际交往、谈判等能力。第三个层面:对学生提出的几个比较成熟的方案,邀请有关行业的企业家、投资者讨论并给予指导。对得到专家肯定的方案,由学校出面找市场,邀请在开业指导、市场指导、财务策划、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精英最后与创业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尽最大可能弥补创业者经验欠缺的短板,并确保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及时问询,得到答复。不管是创业成功或者失败,要求学生记好创业日志,为后来者提供经验。
  通过以上三个层面分析,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业教育培养路径是可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Entrepreneurship in Higher Edueation,espeeially within non-business studies[R].Final RePort of The Expert Group European Commission, 2008:46―47.
  [2]别敦荣,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9,(3):42―48.
  [3]曹俊杰.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90―93.
  [4]袁盎.国外高校创业模式分析[J].生涯发展教育研究,2012,(1):27―31.
  [5]常永胜,罗海鸥.基于创业导向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与路径研究[J].高教探索,2012,(6):100―103.
  (责任编辑:朱 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1107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