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隐喻的汉译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形式简单,语义丰富,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相似性、民族性、文化性和主观性等本质特征。在汉译英过程中,需要遵循符合英汉文化背景、符合英汉语言表达习惯、英汉意义对接完整、语言通顺优美等原则,采取以意译为主、直译为辅,喻意为主、喻体为辅,目标语言为主、源语言为辅等汉译方法,从而达到“信、达、雅”的翻译目的。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英语隐喻;汉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B
  一、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的概念和本质
  要理解隐喻的概念和本质,首先要明白隐喻产生的途径和过程。语言的形式总是有限的,而人们要表达的意思却是无限的,产生于使用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如汉语的常用汉字就7000字,英语也只有26个字母,这些汉字和字母的简单组合远远不能反映人们多样化的表达意图。于是,人们便想办法让有限的形式表达无穷的意思,一些形式和客观世界相联系的特质就决定了该形式具有表达多重意思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建立在这样一种客观事实上: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有相似、对立、相关、种属等。而相似性可以是性质、颜色、大小、状态、声音、动作、原理、功用等各个方面。于是,人们将两方面具有相似性的事物之间互相指称,往往用具体事物指代抽象概念。因为具体事物比较容易表征,而抽象概念难以描绘。如红色可以表示热情、积极、浪漫、喜庆、祝福等多层抽象含义。当然这种联系有着民族的共同性,每个民族由于生活条件和民族心理的不同,对这种形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理解的时候需要考察特定的民族历史和民族思维方式。如美国人认为红色代表战争、恐怖、危险等。这种高效的指称省力、经济,也符合大多数人的心理,因此可以迅速得到传播,从而成为民族语言的一部分,成为语言中的化石,成为语言中最底层的一部分,最完美地呈现出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特征,经久不衰。这个过程就是语言隐喻的产生过程。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隐喻:基于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巧妙地利用人们熟悉的形象、特征、动作或哲理去指称、暗示人们尚不熟悉或不易把握的对象。一般是用具体的隐喻进行抽象的表达。束定芳(1998)认为,隐喻的核心是“用一个事物理解另一个事物”, 这是非常准确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将隐喻的本质概括为相似性、民族性、文化性和主观性。这些本质对英语隐喻的汉译至关重要。
  二、英语隐喻汉译的基本原则
  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影响和沟通,必离不开翻译。论翻译,就要先明白翻译之标准。纵观古今中外翻译史,谈翻译的学者和著名翻译家有很多,如鲁迅、严复等。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的说法。“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故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影响巨大,对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都有很大启发。他主张翻译理论的“信”指意义不背本文,强调翻译忠实于原文的重要性;“达”主要指不拘泥于原文,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出原文的意思(达旨);“雅”是指尔雅,用汉语以前的字法、句法。这就是严复翻译标准的主要思想。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可以将“雅”定义为符合句法、语法。本文的汉译标准主要采用的便是严复的“信、达、雅”标准。
  英语隐喻的翻译要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才能达到“信、达、雅”的标准。结合上文关于隐喻的实质讨论,我们认为英语隐喻的翻译从意义和形式上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符合英汉文化背景
  从隐喻的产生过程中,我们可以知道,隐喻是建立在事物相似性基础上的民族心理创造。这种民族心理创造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产生的隐喻固然不同。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是文化的活化石。汉语国家和英语国家的语言截然不同,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是世界上的几大语系之一,其差异性大于共同性。因此,将英语隐喻翻译为汉语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文化的差异性。翻译过程中,不仅要熟悉源语言的文化,也要熟悉目的语言的文化,才能达到彼此沟通的目的。如“Love me,love my dog”的翻译考虑到双方文化差异,宜翻译为“爱屋及乌”,而不是直译为“爱我,爱我的狗”。再如,“Round table”的翻译考虑到西方文化特色,宜翻译为“圆桌会议”,而不是直译为“圆桌子”。
  2.符合英汉语言表达习惯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虽然密切,但是彼此又各成系统,有其独特的规律性,翻译的时候必须尊重语言本身的规律性。英语隐喻的汉译涉及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语言之间的差异提醒我们翻译的时候要考虑到语言的句法结构、表达习惯。英语和汉语的句法规则差异巨大,如英语的语言注重形合,呈“竹竿”形;而汉语语言注重“意合”,呈“葡萄”形。翻译的时候要体现彼此语言的表达习惯。如“As wise as a owl”的汉译不仅要考虑到文化的差异,还要考虑到语言表达的差异,宜译为“聪明得像猴子”,而不是直译。
  3.英汉意义对接完整
  文化的丰富性赋予了语言的丰富性,因此,在两种语言的转化过程中,不能一味注重文化差异和句法,而忘记了语义上的对接。从语言实用性角度考虑,语言的作用主要在其工具性,两种语言意义上的对等才是翻译的首要原则。这在英语隐喻的汉译过程中体现得尤为重要。隐喻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性,不能追求形式上的美感,抑或是追求语句上的通顺而降低了对意义的追求。英语隐喻的翻译在意义对接上必须完整,要求必须苛刻。如“In the island of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the king”的翻译有人认为是“物以稀为贵”,还有人翻译为“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综合英语和汉语两方面的语义分析,我们认为第二种语义对接更加完整。
  4.语言流畅优美
  前面几个翻译原则主要是追求翻译的“信”和“达”,而我们还要体现语言的“雅”,即翻译过来的目的语要流畅、优美、简洁。这个要求对于英语隐喻的汉译来说尤为重要。英语隐喻体现了很强的文化性,很多是英语谚语这种形式,因此,很难直译,强行直译只会显得语句不通、句义不明,大多宜意译。意译就涉及语言组合和表达的问题。应尽量追求语言流畅、优美、简洁,达到本土化语言的效果。如“To 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翻译为“水中捞月”,既富有文化性,又典雅。   三、隐喻的汉译策略
  在英语隐喻汉译原则的指导下,理解掌握隐喻的实质,采取以下翻译策略,逐步达到“信、达、雅”的翻译目的。
  1.意译为主、直译为辅
  英语隐喻的翻译以意译为主、直译为辅是有其深层次的原因的。英语隐喻是英语语言国家文化的一面镜子,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直译注重语言性的特点导致其难以体现文化性,这是其一。
  隐喻言简意赅,形式简单却含义丰富,常常体现为英语谚语、俗语、固定搭配、习惯表达,直译难以体现其精髓,甚至容易出错,译出毫不相干或是相反的意义,造成理解的困惑和障碍。意译注重意义上的对接,以意义为主,容易抓住隐喻的精髓,这是其二。
  因此,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要认真考察源语言和目的语言的语言文化特色,在理解双方文化的基础上,以意译为主、直译为辅的方法进行翻译。
  如“Like a duck to water”在意义上以意译为主,在语言形式上兼顾直译,翻译为“如鱼得水”,即体现文化性,又简洁明了。当然,有些隐喻含有的文化具有民族独特性,很难在目的语言中找到对应的表达方式,那么就采用直译的方法。我们虽然倡导以意译为主,但是并不排斥直译。如“Crocodile tears”可直译为“鳄鱼的眼泪”。
  2.喻意为主、喻体为辅
  隐喻建立在两个事物具有相似性的基础上,即用甲方的形式表达乙方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把形式上的甲方称为喻体,把意义上的乙方称之为喻意。每个民族的心理创造不同,使用的语言自然各异。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得以互相沟通是因为各民族在世界的普遍意义上是相同的,只是表达形式不同,即索绪尔所说的“能指”不同,“所指”相同。如,同样是“桌子”这一客观存在的事物,英语国家用的是“table”,而汉语国家用的是“桌子”两个汉字来表达。
  总而言之,汉语和英语在意义上是相通的,形式上是互相区别的。因此,英语隐喻的汉译应该注重以喻意为主、喻体为辅。如“black sheep”不能按照喻体来译,翻译为“黑羊”,而应该考虑喻体“black sheep”在英语中的喻意,然后在汉语中找到具有相同喻意的喻体,即“害群之马”来匹配,从而完成语义上的完整对接。再如,“White night”翻译为“不眠之夜”,而不是“白色的夜晚”。
  当然,有一些源语言的喻体比较特殊,在目的语言中很难找到可以表达相同喻意的喻体,就可以采用源语言的喻体。即我们倡导以喻意为主、喻体为辅,但不排斥喻体。如“Sugar-coated bullets”可以翻译为“糖衣炮弹”,完全可以表达源语言的意思。
  3.目标语言为主、源语言为辅
  将英语隐喻翻译为汉语过程中,我们把英语称为源语言,汉语称为目标语言。我们之所以要翻译,就是为了通过目标语言去理解源语言,从而达到沟通的目的。因此,目标语言对源语言的意义把握及目标语言的通顺、典雅、言简意赅成为翻译中的关键。也就是说,如果英语隐喻在汉语中有相应的隐喻、成语、谚语、俗语、固定搭配,那么,我们优先采用这种说法。
  例如,“Take the head”在英语中表达“占领重要地位”的意义,我们在汉语中可以翻译为“执牛耳”。现代汉语对“执牛耳”的解释是:指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国的代表拿着盛牛耳朵的盘子。故称主盟国为执牛耳。后泛指在某一方面居于最有权威的地位。
  四、小结
  隐喻是英语语言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表达方法,如何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将英语翻译成汉语,一直是翻译学界的焦点问题。本文探讨的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还很肤浅,只是个人的一些粗浅薄看法,还需要更多语言翻译实践的检验。
  此外,英语隐喻的汉语翻译还需要科学的翻译理论来做指导,本文在这方面还远远做得不够。
  参考文献:
  [1]束定芳.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6):10-14.
  [2]李 彤.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及其继承与发展[J].忻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1).
  [3]徐 张.隐喻的特征及其翻译策略[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8,(6).
  [4]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1693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