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儿童就是“儿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1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听到这样的言语:
  “他还小,不懂事!”
  “他能有什么想法?”
  “你别看他的个子这么高了,其实还是一个小孩子。”
  ……
  说话者必定是生理上的“大人”,被说者是生理上的“小人”。从这些话语中,我们不难听出,“大人”们对“小人”们的那种“轻视”:因为“小人”的涉世经验少,又没有多少的遇事、处事能力,知识相对来说还显得单薄、贫乏。
  于是,“大人”们总是将“小人”们当作一个被教育、被训斥、被呵护的弱势群体。
  但,这样的想法显得是那样的缺少“研究”:“近来才知道儿童在生理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①儿童虽然生理上处于“小”的地位,心理上也处于成长期的初始阶段,但我们不可将他们作为一个毫无知觉的人来看待。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是非判断,有自我的审美能力……这些行为、意识都是出自他们内心,他们遵循自身的准则行思。我们万不可将“大人”的眼光强加到他们身上,生成“小人”概念。
  无论“大人”也好,“小人”也罢,都是独立的个体,是一个完全的人:有思维、有心智、有主见、有观察、有行为……内在与外延都是存在的。
  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在平日的教育中,我们也应充分地考虑到这些“小人”的心智。“我想儿童教育,是应当依了他内外两面的生活的需要,适时其分的供给他,使他生活满足丰富,至于因了这供给的材料与方法而发生的效果,那是当然有的副产物,不必是供给时的唯一目的物。”②周作人先生的这段对于“小人”的教育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依”便是顺应。顺应什么?顺应他们的内心需求,顺应他们的发展需求。孩子有孩子的想法,恰到好处地去引导他们,而不要去“强求”或“包办”。孩子们在“应当依了他内外两面的生活的需要,适时其分的供给他,使他生活满足丰富”的教育环境中,感知着自己的“需要”,长久以往,他们对于学习、生活都会不由自主地生成“幸福感”。
  2
  我们常常感叹儿童的知识面不够丰富,知识量不够多时,必定会生成另外一个想法:是不是他们的阅读太少的缘故呢?
  对照儿童的生活现状,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由于大多是独生子,他们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玩伴”,更多的时间是在家上网玩游戏,处于一种虚拟的生活场景中;或者看电视哈哈一笑。
  节假日中,用心良苦的父母总是为孩子们报许多的补习班,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或纯粹带领他们外出玩耍,一无所获。为了增强孩子们对于自身能力以及社会能力的认同度,阅读书籍,从中获取知识力量是一个最简单、直接的方式。“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当然,孩子们的阅读也不是毫无章法地去进行阅读,而是要有教师的引导。“小学校里的文学的教材与教授,第一须注意于‘儿童的’这一点,其次才是效果,如读书的趣味,智情与想象的修养等。”③这里,他着重点出的是“儿童的”,也就是说,我们选用的“阅读作品”必须是适合儿童阅读,跟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许多家长也曾经咨询过多遍,怎样才能检测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效果”?似乎缺少了“检测”,孩子们的阅读就是一纸空文,现在看来并非如此。效果好不好,前提是他们内心与外在是否有一致的需求。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如是说。
  如果没有他们自身的情感体验、感悟、思考,我们做再多的努力也是“画蛇添足”。
  3
  儿童的思维是怎样的呢?他们的内心会有哪些思考?类似的问题一旦提出,我们会立刻做出一些反映:他们都是小孩子,哪有什么想法?哪有什么思考?我们要多多地告诉他们怎样去生活,怎样去学习,他们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
  “儿童的精神生活本与原人相似,他的文学是儿歌童话,内容形式不但多与原人的文字相同,而且有许多还是原始社会的遗物,常含有野蛮或荒唐的思想。”④原来,在我们眼中是那么“无知无识”的孩童居然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应,也有着与成人一样的思想,甚至还有文学的根基埋在他们的内心。
  儿歌、童话是从远古时代走来的,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儿童正如文学的“原始状态”一样,也涵着丰富的“精神生活”,只是暂时无法表达、呈现出来而已。“野蛮”“荒唐”便是他们的外显形式。
  野蛮,本意是指不文明,没有开化。用在儿童的身上,实质上是指儿童那种纯天然的、没有受到世俗所“染”的固有气息。作家张晓风在《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中曾经有过这样的呼唤:
  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呢?!
  “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通过我们多年的学校教育会成为一个怎样的孩子?“可爱的小男孩”走入社会之后,通过遇事遇人之后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我们应选择怎样的教育?我们应给孩子怎样的发展“思维”呢?
  由此看来,关注儿童的“野蛮”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小学校里的正当的文学教育,有这样三种作用:(1)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2)培养并指导那些趣味;(3)唤起以前没有的新的兴趣与趣味。”⑤
  个人觉得,那些所谓的“野蛮”实质是儿童们单纯的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现,而正是这些“野蛮”如同朝露一样,熠熠生辉,还未沾染到尘埃。我们应从儿童的内心激发唤起“内趣”,影响“外趣”,感受生活的幸福、学习的快乐。“神圣的事只要不过恐怖的限度,总还无妨;因为将来理智发达,儿童自然会不再相信这些,若是过于悲哀或痛苦,便永远在脑里留下一个印象,不会消灭,于后来思想上很有影响;至于残酷的害,更不用说了。”⑥孩子们的心灵是纯真的,他们内心毫无瑕疵,如同晨起的朝露,亮晶晶般可爱。我们不能将本不属于他们的尘埃硬生生地塞给他们。
  ①②③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42.
  ④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43.
  ⑤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44-45.
  ⑥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4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1831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