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痤疮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痤疮是常见的皮肤病,其发病机制较复杂,多与皮脂腺分泌、痤疮丙酸杆菌、皮脂腺角化异常及遗传等有关;中西医治疗痤疮各有所长,目前多数患者对已有的治疗痤疮的方法并不满意。由此,本文就痤疮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为研发出更高效、刺激性小的治疗痤疮药物提供依据。
  [关键词]痤疮;机制;治疗进展
  [中图分类号]R75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8―31―03
  痤疮俗称青春痘,是一种常见的发生在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肤疾病,多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好发于青春期,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成年人偶尔也有发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病率和不同的分型。痤疮不仅极大地影响到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而且对青少年该阶段的心理变化有着较大的影响。近年来医务工作者也在不断研究探索,寻找减轻甚至根除痤疮所给人们带来的痛楚的方法,现对痤疮机制及已有治疗药物综述如下。
  1病因及发病机制
  痤疮是由体内外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皮肤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认为主要与皮脂腺过度分泌、痤疮丙酸杆菌增殖、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环境因素及遗传等因素有关。
  1.1皮脂腺过度分泌
  1941年Hamilton首次提出雄激素是痤疮产生的主要原因,皮脂腺的发育是直接受雄性激素支配,故痤疮与雄激素作用息息相关。青春期雄激素分泌增加,雄激素在5-A还原酶的转化下被还原为睾酮,睾酮与雄激素受体蛋白结合后引起皮脂分泌增多,从而形成开放的粉刺,堵塞毛囊孔,进一步形成封闭的粉刺,使得痤疮菌过度生长,引发炎症。男性分泌的雄激素较女性多,故发病症状较严重;女性在生理期前,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会显著降低,使得雄激素水平相对升高,从而引发痤疮或使痤疮加重。
  1.2痤疮丙酸杆菌
  毛囊中存在着多种微生物,如痤疮丙酸杆菌、糠秕马拉色菌和白色葡萄球菌等。其中以痤疮丙酸杆菌感染为最重要,该菌为厌氧菌,在pH<5或>8的环境中受到抑制,受抑制的皮脂无法正常的排泄出来,形成局部封闭系统,这恰恰为痤疮丙酸杆菌的大量繁殖创造了优良的条件。随后该菌释放出多种酶类,这些酶具有分解皮脂的作用,产生游离脂肪酸。游离的脂肪酸不仅会加重毛囊皮脂腺导管增生及角化过度,还会刺激毛囊壁而引起炎症。
  1.3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
  毛囊是毛发根部的囊状组织,角化过度的毛囊会导致毛囊口堵塞,皮脂积于毛囊口而形成粉刺。有研究发现,雄激素受体(AR)和5A-还原酶在毛囊皮脂腺导管上均有存在,它们会影响导管的角化并异常。从毛囊壁上脱落的上皮细胞与皮脂混合后,容易堵塞毛囊皮脂腺,进而形成痤疮。
  1.4其他因素
  痤疮的发生还与遗传因素有着重要的关系,同一家族成员的痤疮发病情况类似,高达50%~90%。同时环境因素也会导致青春痘的形成,日晒过度、湿度过高以及空气污染物等都会使痤疮的病情加重;平时生活中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压力大、睡眠不足、情绪波动、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过多及女性经期等,都会降低皮肤的抵抗力,使痤疮进一步的恶化。某些化妆品的使用不当会引起毛孔阻塞,从而形成痤疮。
  2治疗痤疮的常用西药
  西医对于痤疮的治疗多为对症治疗,目前常用抗痤疮药物包括抗雄激素药物、抗生素、维A酸、过氧化苯甲酰等。
  2.1抗雄激素药物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主要有达英-35、西咪替丁、螺内酯、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尼鲁米特等。达英-35又称炔雌醇环丙孕酮片,含有的醋酸环丙孕酮是雄激素拮抗剂,通过与睾酮竞争皮脂腺上的雄激素受体,减少睾酮与其受体相结合,达到减弱对皮脂腺的刺激,减少皮脂分泌和毛囊导管角化物的堆积减少的作用,而发挥疗效。西咪替丁不仅有抑制肾上腺产生雄激素的作用,还能够与皮肤雄激素受体竞争细胞溶质受体,此受体能抑制二氢睾酮。螺内酯一方面可以通过抑制雄激素生成酶的活性而减少雄激素水平;另一方面能竞争性的抑制二氢睾酮与雄激素受体相结合而减少睾酮向二氢睾酮的转换,从而抑制皮脂腺的生长和皮脂分泌。皮质类固醇是由肾上腺皮质产生的类固醇,主要通过抑制卵巢和肾上腺雄激素的产生而达到治疗痤疮的疗效,如小剂量的泼尼松具有抗炎的作用。
  2.2抗生素
  抗生素如四环素、甲硝唑、氯霉素以及地塞米松等,具有消炎、杀菌、抗过敏等作用,主要是依靠其抗菌作用发挥治疗痤疮的功效,有效抑制粉刺的生长,其主要机制为杀灭痤疮丙酸杆菌所产生的炎性介质,痤疮改善后应停药,以防耐药。
  2.3维A酸
  外用维A酸对多种类型的痤疮均有疗效,主要用于治疗轻度痤疮。其不仅可以消除皮脂腺的堵塞,同时还能够减少痤疮丙酸杆菌菌群的数量。0.05%维A酸凝胶或霜可以溶解成熟粉刺溶解并将之排出;有中度抗炎作用,对炎性皮损有一定疗效;同时还具有抑制皮脂分泌的作用。异维A酸在治疗痤疮的第一个月内,约有30%的患者出现痤疮加重现象,其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出现干燥、红斑、刺痛、瘙痒等皮肤刺激现象。
  2.4过氧化苯甲酰
  过氧化苯甲酰用于痤疮等皮肤病的治疗已有40余年的历史,它是一种具有强杀菌能力的有机过氧化物,能够抑制皮脂腺分泌,并对痤疮丙酸杆菌具有高度选择性,能强行剥落代谢角质,减少毛囊堵塞。一般不单独使用,常与米诺环素、多磺酸黏多糖等联合使用,对轻中度的痤疮有很好的疗效,复发率低,且使用方便。但由于此药刺激性较大,使用时应从低浓度开始。
  3治疗痤疮的常用中药
  中药治疗痤疮的效果是肯定的,在对痤疮的治疗中发挥着独特的。临床治疗痤疮多用清热药,应用最多的中药是黄芩、生甘草、生地、蒲公英、金银花、黄柏等。江丽等研究表明以上几位中药对痤疮丙酸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黄芩的抑菌效果最佳。
  3.1内服中药
  治疗痤疮的方剂记载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如枇杷清肺饮。邓建平采用中药复方(由茵陈、栀子、大黄、金银花、黄芩等组成)治疗62位痤疮患者,结果总有效率为90.3%。汪五清等探究了中药“痤疮饮”(由金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黄柏、生地等组成)对痤疮患者的影响,服药后患者的皮脂的分泌率显著降低,说明痤疮饮对皮脂起抑制作用。有报道临床上给予反复痤疮患者五味消毒饮(金银花、连翘、野菊花等)加减以清热解毒,持续治疗3周后,皮损基本消退,说明金银花在痤疮治疗中功效显著。
  3.2外敷中药
  近年来,治疗痤疮的中药剂型不单单是传统的汤剂,还有贴剂、凝胶、搽剂、乳膏等。夏庆梅等实验表明复方中药痤疮(丹参、黄芩、白花蛇舌草、野菊花、红花、白薇、甘草)凝胶对兔耳实验性痤疮有确切治疗效果。陈淇等研究了中药(白芷、茯苓、丹参、生大黄等)面膜对痤疮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中药面膜对15~30岁的患者有显著疗效,总有效率为90%。王爵敏等观察了姜黄消痤搽剂治疗30例痤疮患者的疗效,总有效率为80%,其抑菌抗炎效果明显。刘文彬等研究了外用丹参酮乳膏对兔耳痤疮模型的影响,发现痤疮部位的炎症显著降低,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杀灭痤疮丙酸杆菌。
  用于治疗痤疮的药物很多,目前西医治疗痤疮主要围绕发病机制进行,短期治标效果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快速杀菌祛痘后会对患者的皮肤健康造成一定损害,出现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红斑、毛孔变大等现象;雌激素或抗雄性激素的药物还会导致分泌失调。中医辨证治疗痤疮有很大的优势,临床疗效显著,副作用小,但疗程较长,相关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随着人们对皮肤忧患意识的提高,疗效好,起效快,毒副作用小的治疗痤疮方法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1898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