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运用心理健康健康症状评分量表分析系统SCL―90,对毕节市辖区内23所中学、小学及中等职业学校共1440名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无论在总症状指数分值,还是在各因子分值上,均远超于常模水平。这说明毕节市被调查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尤其在躯体化分值、焦虑分值和抑郁分值上有较严重的倾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将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如何维护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应当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研究;SCL―90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存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每个人都将因负担过重而影响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职业是受社会关注度最大的职业,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及社会对教师职业要求的不断提高,使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影响了教师心理的健康发展,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甚至产生各种心理疾病。
  个体的行为,首先要受到其心理状态的调节,没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就不可能有正常的行为表现。教师只有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老师是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健康心理的学生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师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甚至是侮辱、打骂、虐待以及残害学生的现象,正是由于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过高定位和期待,用过高的标准来苛求现实中教师,这必将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从而导致教师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是疾病的出现。本研究以SCL―90为工具,对毕节市辖区内部分中、小学及职业学校教师进行抽样调查,旨在了解当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原因,探索提高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我课题组通过随机抽取样本,在毕节市辖区内抽取了具一定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城乡中、小学及中等职业学校共23所学校的在职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其中中学及中职学校为15所(城市为8所,乡镇为7所),小学为8所(城市为2所,乡镇为6所),共1440名教师(其中,男教师721人,女教师为719人;城市教师966人,乡镇教师474人)。运用心理健康症状评分量表分析系统SCL―90为工具,对所抽取的样本进行心理健康测量,并用Excel、SPSS系统工具,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毕节市城乡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三、调查结果
  (一)从总体上看,被调查对象的各因子所得分值均超出常模因子分值
  通过各相应数据的对比分析,可见研究对象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均远超出常模数据(见表1)。根据SCL―90量表分析系统的基本解释,因子分值得分越高的,该因子所描述的症状表现越明显,相应因子症状的严重程度就越高。因此,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由于所选取的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毕节市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按各因子分值从高到低的排名依次是:强迫、躯体化、敌对、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恐怖和精神病性。
  强迫症状分值总分在20分以下的个案总和为958,占66.53%;总分在20―30分之间的为334,占23.19%;总分在30分以上的148,占10.28%。而该因子指数分值大于2的个案总和为482,所占比例为33.47%,即有33.47%调查对象有强迫症状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18.33%的教师存在偏执问题;17.57%的教师有精神病性问题,其中,较严重的为77人,占5.35%。强迫、偏执及精神病性属于人格方面的问题。人格问题主要有价格缺陷、人格异常和人格障碍。中小学教师人格缺陷的主要表现是自卑、孤僻、敌对、多疑、嫉妒,人格异常主要表现为强迫型人格、偏执型人格和冲动型人格,这些表现在本次测量中都占有相当比例,这说明毕节市中小学教师在人格方面存在较大问题,而人格障碍是引发精神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本次测量中,有17.57%的教师存在精神病性症状,这说明在毕节市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存在着相当部分可能引发精神疾病的老师,这应当引起高度关注。
  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中,因子指数分值大于2的个案总和为322,占总数的22.36%,说明在所调查对象中,有22.36%的教师存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见表5、6)。在敌对因子中,有21.25%的教师存在敌对的问题,其中,程度严重的有2人,所占比例为0.14%;16.11%的教师有恐怖症倾向,程度较为严重的有3人,占0.21%。中小学教师人际敏感、敌对、恐怖症状等因素影响着教师的人际交往,成为人际交往的障碍。人际交往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教师交往障碍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交往对象的确定性,教师每天都在与学生打交道,从而忽略了对周围其他人的认知,同时繁重的工作任务使教师无暇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甚至不愿与他人交往。此外,教师之间存在的成绩考评、职务晋升等竞争,容易出现敏感、多疑、敌对、嫉妒等影响教师人际交往的严重倾向,导致教师之间人际关系的不良发展。
  在调查中发现,24.37%的教师存在抑郁症状,20%的教师存在焦虑症状,16.11%的教师存在恐怖症状,这些不良情绪的长期存在严重危害到教师的身心健康(见表7)。教师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主要是:①教师比一般人有更强烈的成就动机,更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关注,但由于教师劳动的滞后性,使教师并不能很快得到认可和肯定,教师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极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②有些学校在管理上过于僵化、教条,教师处于被控制、被监视的状态之下,教师一踏进校门,就感到紧张、神经过敏,不踏实,无法集中注意力专心工作;③毕节市作为全国38个实验区之一,课程改革力度大,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主体,需要应付的检查、评比多,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难度增大,教师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极易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毕节市城乡中小学被调查的教师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有少数的心理健康问题显得非常严重。由于被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所以,我们认为:毕节市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从性别、年龄、民族、婚否、文化程度及职称来看,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明显差异
  1.从性别来看,女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男性教师的(如表7)。由于毕节市地处相对落后地区,男女观念仍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依然存在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一旦发生问题,主要由男性来承担,教师也不例外。因而男性教师所承担的责任和所面对的问题相对女性教师较多,导致的心理压力相应的也就大。
  2.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未婚教师的(如表8)。已婚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如工作问题、家庭问题和所承担的问题等远多于未婚教师,压力自然就大。因而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就低于未婚教师的。
  3.从不同年龄阶段来看,本次调查将研究对象分为4个年龄阶段,即:25岁以下(含25岁)、26―35岁、36―45岁和46岁以上(含46岁)。调查显示: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趋势为年龄越大的心理健康问题越严重(如表9)。当然,由于年龄越大的教师,在思想观念的相对稳定,以及很强的责任心,导致在要求上面追求完美;而在学历水平,知识结构和自身的成长经历不如较年轻的教师,加之在课程改革及现代化技术手段运用等方面都不如年轻教师,从而因心理压力过大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就较突出。
  4.从文化程度上看,文化层次高的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文化层次低的教师(如表10)。
  知识结构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因素,而随着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和认知能力的逐步提升,在心理上也将占据一定的优势,同时也更懂得对自身心理健康问题作自我的调节,促进自身心理趋向健康;加上社会对低学历人群在学历和能力提升上的不断要求,从而导致低学历段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表现明显。尤其是在躯体化和强迫症状上面较突出。
  5.从职称来看,职称高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不如职称低的教师(如表11)。虽然职称,对于所有教师来说,是工作的动力,因为这直接与工资挂钩。而较高一级职称的获得和拥有,相应来说,也必须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要求。尤其是对于学校来说,高一级职称的人数在不断的减少,而要求却在不断的增加,所以无形中也就影响了心理健康问题。
  6.从族别来看,少数民族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汉族教师的(如表12)。相对于汉族来说,少数民族处于劣势。在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受自身的民族传统文化和的风俗习惯的影响,使其在竞争中将会面对更大的压力,从而会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民族间的融合和交流体现了少数民族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了差异,这些表现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都不如汉族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结论与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可以得出:毕节市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因此,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也是复杂而多样的。综合起来,主要有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因素。主观上有教师的人格特征、自我认识以及成长经历等因素;客观方面有家庭、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望、工作繁重回报相对较低、工作环境不理想以及角色冲突等因素。
  1.工作任务繁重。从我国的国情来看,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较高,因而教师所承担的责任相对较大,除了每天的超工作量的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学生的教育及安全方面的责任。如在本次调研中,参加调查的教师中就有1049人为班主任,占72.70%,班主任是学校管理学生的中坚力量,尤其是在中小学,班主任的对学生的管理非常重要,显然工作压力相对较大;同时,教师的课程任务也相对较重,有1079人的周课时数在8―16节,占了总人数的74.15%,其中12―16节的人有580人,占了40.19%。这说明:教师的工作任务极其繁重,必将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从而影响到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2.社会地位不高。虽然科学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总的来说教师的社会地位却是相对较低,待遇差,付出与回报的不对等,权利和义务不均衡,繁重的工作和超负荷的付出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必要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等等,教师容易产生压抑、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影响心理健康发展。如:“生活中的烦恼是否会影响您的工作?”回答“有时如此”的竟然占了35.14%;“您认为学校现在的绩效工资分配方式合理吗?”回答“不合理”的占了45.39%。
  3.教师角色的心理冲突。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是教师,在生活中是孩子的父母或是父母的孩子,亦或是妻子的丈夫或是丈夫的妻子,在社会上是普通的社会成员,他们扮演着多种角色,而多种角色之间极其发生心理冲突。而这些心理冲突产生的原因就是教师的特殊身份。作为教师,是道德的楷模,知识的化身。他们就不能像普通人一样,别人能做,教师不能做,别人能说的教师不能说,时时处处小心翼翼,这必将导致教师一些正常的合理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4.人际关系不和谐。中国有句古话“文人相轻”,许多教师人际交往的不和谐引起他们许多心理问题:如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又不愿同别人交流,日久天长,则易导致孤僻、焦虑;由于用人机制上的问题,一些教师常会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不得重用,因而心情压抑、易激怒,且不善于调节,因此常常会将怒火发泄在不适宜的人或事物上,要么迁怒学生,要么郁积于心,从而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
  5.情绪波动、行为偏差。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教育方式不当、情绪经常不稳定,易于把自己的不满发泄到学生的身上,于是,师生关系紧张,教师不合理的行为偏差时常发生,教师的精神时常处于极度紧张、不安、烦恼之中,教师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同时也会给学生造成无形的影响。
  问题的出现,就必然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缓解需要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等各方面的整体联动,为教师营造一个合情合理的工作和生活氛围。
  参考文献:
  [1]贾林祥,宋广文.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1999(6).
  [2]俞国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M]开明出版社(北京),2000.
  [3]方方.教师心理健康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04.
  [4]高峰,袁军.上海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1995(3).
  [5]许金更,许瑛国.小学教师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1996(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1931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