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金属工艺学》教学课程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金属工艺学》是一门同时兼顾了基础性、实践性以及综合性学科。文章通过阐述《金属工艺学》课程体系组成,对《金属工艺学》教学课程实践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金属工艺学》教学有效开展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金属工艺学》;课程体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071-01
  引言
  《金属工艺学》作为一门内容覆盖面广,十分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一方面是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一方面是企业管理、外贸、财经类等专业学生的技术文化基础课程,通常情况下各个专业的学习目的各不相同,对应课程学习关注点也存在一定差异,由此可见,就各个专业《金属工艺学》课程学习内容展开科学合理安排,对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及日后工作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
  1.课程体系组成
  《金属工艺学》作为一门同时兼顾了基础性、实践性以及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的是机械工程材料及其成形工艺,学科以一系列工程材料及其加工工艺总和为知识体系,由于《金属工艺学》的学科特性,使得其教学过程完全有别于其他基础专业课、理论课,其不仅是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学习基础理论与学习专业知识之间的连接枢纽,还是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产品加工全面过程,强化自身生产管理水平的助推器。
  《金属工艺学》课程内容可划分成三个主要部分,即机械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加工工艺基础、热加工工艺基础。众所周知各个专业的学生对应教学目标各不相同,对课程学习侧重点也存在一定差异,鉴于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应当将机械工程材料及热处理部分作为每一专业学生首要学习的内容,并结合各个专业实际情况制定《金属工艺学1》、《金属工艺学2》、《金属工艺学3》、《金属工艺学5》等各式各样的课程,进一步对各个专业教学要求予以有效满足[2]。《金属工艺学》课程体系组成,见图1。
  图1 《金属工艺学》课程体系组成示意图
  2.《金属工艺学》教学课程实践
  就各个专业《金属工艺学》课程学习内容展开科学合理安排,对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及日后工作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全面《金属工艺学》授课教师在时代发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理论知识不断优化《金属工艺学》教学。如何进一步促进《金属工艺学》教学有效开展可以从以下相关内容着手:
  (1)改善教学方式。伴随教学内容的增多及学时数的缩减,务必要对当前教学方式方法予以改善。就好比引入“启发式”、“讨论式”课堂教学。其中,“启发式”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对新生成的一个问题存在一个从“问题提出”到“问题分析”再到“问题解决”的全面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尽可能选取直观、生动、丰富的方式开展启发式教学,大量应用现实生活、实际生产中的例子,一方面能够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一方面能够获取良好的教学成效。“讨论式”课堂教学应自生产实际选取论题出发,学生通过实现预习,选定学生代表发言,然后进行课堂讨论、改进解决方案,最后由教师予以总结[3]。如此一方面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知识学习实践运用能力,一方面能够改善教学成效,强化学生语言表达、思维能力。
  (2)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金属工艺学》课程教学分别有理论教学、实习教学以及实验教学等形式,明确区分、合理处理此类教学形式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调节好它们的教学次序,结合课程特征制定教学内容,有效促进教学成效提升。在实际教学期间,第一步对学生开展机械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基础知识方面的教学,然后开展一系列的机械加工实践教学环节实习,诸如车、铣、刨、磨及铸造、锻造、焊接热加工等,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给予学生在教学课堂及实习中尽可能多的问题思考空间、时间,缩减理论教学期间较易出现的抽象高难度问题,全面激发学习学习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理论学习期间的兴趣及理解水平,进一步获取满意的教学成效[4]。
  (3)开展综合实验实训教学。《金属工艺学》中材料实验教学环节,可将其分成硬度试验、铁碳合金平衡组织观测、金相显微试样制备以及钢的热处理。此四项实验均可贯穿于教学内容中予以相应的学时完成。每项实验作为一个独立模块,互不相连,难以凸显材料成分、组织结构、性能及热处理工艺等相互的内在关联性。鉴于此,可考虑将钳工实习与该部分实验内容开展整合,在钳工实习期间,要求学生们制作一个表面粗糙水平、尺寸及形状等均达标的羊角锤,并在课堂教学期间与学习开展探讨,制作羊角锤期间产生的问题及问题处理对策,明确质量验证方法等。于此期间,在特定时间向学生开放实验室,要求学生结合羊角锤使用要求,对其展开分析、质量验证,并制作专题报告[5]。报告内容包括:羊角锤每一部位应用了何种热处理手段、形成了何种组织、获取了何种硬度等。借助如此一系列的整合,材料成分、组织结构、性能及热处理工艺等相互的内在关联性便能够清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金属工艺学》该门课程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3.结束语
  总而言之,伴随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及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鉴于此,相关教师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课程体系组成,全面分析《金属工艺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改善教学方式”、“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开展综合实验实训教学”等,积极促进《金属工艺学》教学有效开展。
  (作者单位:陕西省石油化工学校)
  参考文献:
  [1]杜 伟.《金属工艺学》 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0(6):89-90,111.
  [2]徐晓峰,张万红,陈拂晓,等. 金属材料成形基础课程体系的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9):72-74.
  [3]侯艳君,张太萍,郝用兴.“大工程观”下《金属工艺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技术与市场,2011,01(7):527-528.
  [4]史晓亮,王玉伏,彭兆,等.基于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金属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31):45-47.
  [5]李莹.职业院校《金属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Science\s&\stechnology of West China,2012,(10):88-8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2137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