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不失本色,不改初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西南联大行思录》
  作 者:张曼菱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在从教十五年且有了一丝职业倦怠之际,我宿命地遇到了《西南联大行思录》。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我在读师范时曾懵懂思考过的一个问题――“教育”最初的目的是什么。
  《西南联大行思录》告诉我们,处于国土沦丧、战火纷飞、流离失所之中的西南联大办出了中国近百年最出色的教育。有人用八个字评价西南联大――“不失本色,不改初心”。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一群连生存都成问题的人办出了如此出色的教育?为什么西南联大走出了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季羡林……而如今高楼林立、设备精良的大学却很难再走出大师?教育的本色究竟是什么?
  现代英语中的“教育”源于拉丁文“educare”,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西南联大是对教育最好的阐释。在那样的困境中,联大教授和学子们身上的潜质被前所未有地激发出来。西南联大最初的校舍可谓五花八门,有民居、村舍、会馆甚至庙宇。后来建造的新校舍和宿舍,也不过是铁皮屋顶,后来又用茅草屋顶。即便是如此简陋的校舍,还常常遭日本人空袭以及风雨侵蚀,以至于联大人在图书馆看书、在寝室里睡觉也要张着伞。而为了生计,校长梅贻琦的夫人不得不做“定胜糕”以贴补家用,冯友兰的夫人则当街支起大锅炸麻花卖,甚至还有女生开起了饭店。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学问照样做,学术照样搞,甚至还走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反观当今的教育,愈发功利,从而渐失本色。有些学校更像是工厂,生产出一批又一批缺乏个性的、千人一面的“考试机器”,用分数一刀切地衡量这些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年轻生命。因此,我们不得不深深折服于西南联大灵活的育人方式和自由的学术氛围。“发现李政道”,是西南联大和物理学界的一段佳话,因其超凡的物理天赋,教授们给他破格学习的机会,没有用年级的升学制限制他。李政道在联大获得了一种上下求索的自由,他可以求教任何一位导师。西南联大把学术当作“一个新的种子”,尊重学生的个性,把学问的特殊性和人的性格搭配起来。
  在迢迢的西南山水间,西南联大的师生不忘迁来此地的初心――救国图强。战火硝烟不仅没有让他们胆怯,反而筑就了他们钢铁般的意志和魂魄,他们的人生选择和国家存亡紧紧绑在一起:邓稼先遵父命为救国而学科学直至为原子弹工程牺牲,邹承鲁为救国选择生化专业……“两弹一星”的28位功臣中,有8位是西南联大的教师和学生。许多西南联大的师生为“救国图强”这个理想奋斗终生,不计报酬、不计名誉甚至是不计性命。
  反观现在的一些学生,甚至连一个清晰的人生理想都没有。每一届高一新生甫入校,我就问他们的理想是什么。他们大多回答:考上理想的大学。我再追问:考上理想大学为了什么?他们大多答:让父母高兴、找个好工作。他们把人生理想囿于个人或小家庭的悲喜。没有清晰的奋斗方向,没有家国情怀,没有于国于社会的责任感和胸襟,何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这个信仰稀缺、使命淡薄的年代,我们这些教育者应该在《西南联大行思录》里认真地仰望那些大师坚挺的背影,不改本色,重拾初心。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高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2186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