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外职业教育融合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2015年10月,河南X市中德机电职业学校正式揭牌,这为该市培育现代工人打造了一个新平台,也标志着该市职业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探寻研究X市中德机电职业学校成立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对我国职业教育转型发展具有典型案例的推动意义,尤其是在国家推进“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该中德职业学校的成立标引领着职业教育的新发展方向,这也是基层职业教育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职业教育;中德班;基层职业教育
  河南X市是地处中原的县级市,工业基础雄厚,辖区内有4所本土上市企业、1000多家规上企业,在满足当地市民就业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外地务工人员。随着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该市对高技术工人需求越来越大,职业教育提升、改革重要性凸显。
  而随着去年10月“X中德机电职业学校”正式揭牌,该市职业教育开始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打造自己独有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该市中德职业教育融合的背景
  (一)X市目前有工业企业3500多家,是全国工业百强县市之一
  X市是个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民营经济活跃,工业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对财政的贡献率均70%以上;全市目前有工业企业3500多家,初步形成了四个主导产业、五个特色产业、四个新兴产业,是全国工业百强县市之一。
  庞大的工业企业群体,保证了X市稳定的用工需求,也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职业教育学生、车间工人,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在一些学生和家长眼里,职业教育不再是万不得已的“二等选择”,学生毕业后,可以在企业很快做到技术工种,甚至比一些本科生还好就业。这也为X市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例如,今年20岁的李进才高中毕业后直接在X市职业技术学校上班,如今在X市一家上市企业上班。当时,课程设置实行“2+1”模式,前两年在学校上课,最后一年安排在企业实习。而在X市技术经济学校,像李进才这样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共10000余人。
  (二)工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高层次产业工人
  近两年来,X市提出打造中原先进制造业强县的目标,并实施了“四五四转型升级攻坚计划”,对全市13个产业进行持续转型升级。
  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制造业强县过程中,高级技术工人是重要支撑,也是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现在,企业的高级技工大都从外地引进。国外一些先进设备从组装到调试,很大程度依赖国外技术人员。可以说,本地高级技工人才、能力欠缺的问题不容回避。
  针对这一问题,X市职业教育领域也作了有益尝试。近年来,X市持续实施万名农民读中职学技术、万名职工读中职学技能“双万工程”,培养了一大批熟练技术工人;每年对高级技术工人进行评选表彰,引导企业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支撑企业转型发展。
  国家提出了2015年成为制造业强国的目标,X市提出了打造制造业强县的目标,这些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而德国是世界制造业强国,其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双元制”模式,经过百年实践,被世界认可,我们探索国际班的办学模式,一是帮学生培养国际化视野下的就业,一是为10年后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迈进提供探索经验。
  二、X市中德职业教育融合的过程
  X市中德职业教育融合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也是经历了曲折,也是逐步尝试的过程。
  (一)首先,举办“中德班”招生,小范围尝试中德班教学模式,为中德职业教育的全面融合推广奠定基础
  “中德班”由X市职业教育学校与德国工商大会合作创办,其借鉴学习的是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所谓“双元制”就是“一元在学校、一元在企业”的工学交替学徒模式,为德国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术工人,被认为是德国制造业长盛不衰的“秘密武器”。
  (二)其次,加大在硬件、软件投资,与德国职业教育无缝对接
  X市职业教育学校投资新建1200平方米的实训车间,数控机电专业投资1200余万元。根据“中德班”教材知识点多、知识面宽的特点,要求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将一些理论课的讲授转换成实训,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领会理论的精髓。2014年7月,X市职业教育学校还挑选了8名教师,前往德国接受技能培训,保证在教学上与德国职业教育接轨。
  而实践证明,这样的培训对中国职业教育的老师冲击还是很大的。技术不可能短时期内有很大提升,主要就是去学习借鉴德国的职业教育理念。与国内最明显的区别是,德国职业教育学校一周上课时间,80%的时间都在企业进行,由熟练的产业工人手把手指导学生操作。学生在观摩中学习,在实际操作中巩固,就像中国传统的师徒一样。
  这其中还包括德国技工教育的系统性。在中国职业教育中,学车床就是车床,钳工就是钳工。但在德国,他们不仅仅教会你这个东西怎么用,还教会你这个东西怎么做。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对机械制造基本环节和流程都有清晰的了解。这样培训出来的技工,基本功很扎实,也很全面。
  (三)最后,经过中德班的探索,扩大与德国职业教育合作范围,开始筹备设立X中德机电职业学校
  据了解,河南中德“双元制”教学研发的新教改项目将在X市中德机电职业学校先行实验,随后在河南省中职学校推广。而作为全省第一所中德机电职业中专,X市中德机电职业学校还肩负着为全省40所中德班毕业学生提供岗前培训的重任。
  某种程度上说,X市中德机电学校将是河南省践行德国“双元制”教学的先行者,将会成为一个很好的示范、样板。
  三、中德职业教育融合的意义
  (一)推动X市职业教育改革
  实施中德合作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要引进、借鉴、提炼、总结、转化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最终形成适应一个区域内的职业教育特点的教育教学模式。
  中德机电职业学校肯定会借鉴“中德班”的成功尝试,结合学校实际,认真研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问题。针对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探索解决办法,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并用于指导、引领其它专业的教学工作,努力开展本土化的教学实验。   而这些尝试如果扩散到其它专业课教学中,也将有效带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而强化、深化对德国先进职业教育方式的借鉴,对提升基层职业教育而言是有重要意义的。
  (二)减少企业培训成本
  显而易见,如果中德职业教育融合效果较好,带来的另一个直接效应就是可以减少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尤其是高级技工培训成本。
  以X市为例,近年来,X市探索形成了顶岗实习式、订单培养式、前校后厂、校企共建4种校企合作模式,先后与20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与易和电器、森源集团、奔马公司、定达公司等企业合作,举办“易和班”、“众品班”、“新天地班”、“青山金汇班”等10个企业冠名班,培养定向冠名班学生500人,学生入学就实现就业。
  而随着中德机电职业学校成立,这样的合作将会更加宽泛。中德机电学校的毕业生对X市装备制造企业将会有更大吸引力。这将能够为企业提供本土化的高层次技能人才,成本远远低于企业从外引进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
  同时,也可以依托中德机电学校,开展一些德国机械使用培训。这也能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
  (三)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能工巧匠”
  对基层职业教育教师而言,如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大难题,而德国“双元制”的教学方式就是大量的实训为主,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制造潜能,也能回避学生对大量文化课程学习的反感。
  在这样的背景下,班里的老师除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外,还在实验、实训中当他们的师傅,手把手教他们实践技能,许多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可以直接在实训车间得到实践和锻炼。同时,在实训中,学生也做了不少创新。例如为解决在制作模具过程中不容易确定120度这个问题,X市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李战胜就和同学一起自制了“钻床均分三点定位器”,提高了大家制作效率和精准度。而这将是他们成为“大国工匠”的开端。
  四、中德职业教育融合的一点思考
  从X市中德职业教育融合发展不难发现,在一个区域内,职业教育的发展是需要强大的工业实力、用工需求做支撑的,而且,中外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在县级层面更具操作性、灵活性,这也是在现有职业教育体制下非常好的尝试。
  同时,在这样的融合发展模式中,政府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更多的是发挥合作双方工业协会、职业教育院校的作用,促成合作,这对于其他县市而言,是值得借鉴的。
  参考文献:
  [1]黄智科.提升职教集团服务功能的探索[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4.4.
  [2]吴永胜,王丽娟.让社区教育在雁鸣湖畔扎根发芽[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4.4.
  [3]侯彦博.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中国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36.
  [4]刘伟伟.德国职业教育“立交桥”体系及其借鉴意义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2012.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2360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