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所以有兴趣的课堂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学习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但在被大家认为是“小科”的情况下,对教师在教学手段和方式上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学生从枯燥的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是生物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生物教学;兴趣;实验教学;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
  课程改革的这几年时间里,通过不断学习和教学实践,我深深感到:浓厚的兴趣,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索精神,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浓厚的兴趣,还会减弱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疲劳,从而提高效率,取得优异成绩。为此,我在教学活动中,特别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一、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生可以通过验证性实验巩固课堂知识,通过探索性实验主动获取知识。加强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加强演示实验,给学生观察的机会
  例如:在探讨“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这个知识点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将一滴红墨水滴入清水中,让学生观察清水慢慢变红的过程,初步感知“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处在不断地运动的”这种现象,然后直接在课堂上演示糖溶解在水中的实验,并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化难为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分组实验,给学生动手的机会
  例如:在学习植物细胞结构时,先让学生都亲手制作洋葱内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再通过显微镜观察那一个个长方形“格子”及内部结构,告诉学生这些就是洋葱内表皮细胞。通过这个探究活动的感性认识后,学生对细胞的结构功能有着极大的兴趣,老师讲述后也能轻松地掌握知识。
  二、加强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文字、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设计出某种“情境”。
  例如,在讲述《血管与心脏》时,利用媒体动画和视频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示心脏的动态收缩图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理解心脏的主要功能,随后画面进行动态分割,展示心脏的内容结构,适时引导学生观察心脏的几个腔、房,室壁的薄厚,与心房、心室相连通的血管,瓣膜开放的方向,血液的流向等,从而高效地解决了“四腔、血管、瓣膜、血液流动方向相统一”的难点问题,同时还能清楚区别动、静脉、毛细血管的知识等。这样生动的画面、丰富的内容,多样的问题和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了愉快和谐的学习气氛,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进取的内驱力,提高学习效率。
  2.利用多媒体化抽象为具体
  (1)从微观到宏观
  《种子的萌发》中只从文字和静态的图片给予展示,好多学生无法理解种子从萌发到成长的过程,使用多媒体后,将种子萌发的各个时期用flash动画的形式播放,整个过程栩栩如生地显示在学生面前,易于学生理解,又能详细描述其变化过程。
  (2)从静态到动态
  在讲《血流――流动的组织》一节时,教师只能强调血液是一种组织且可以在血管内流动,学生不理解血液是如何流动的,流动的方向是怎样的,利用多媒体通过视频的形式展示血液循环系统,则可直接观察到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速度和方向,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准确长效。
  (3)可穿越时空界限
  课本讲爬行动物时,老师无法用语言准确生动地描述,又不能将大型的爬行动物拿到教室来展示,使用多媒体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图片观察爬行动物,还可以展示两亿多年前的中生代,让学生领略当时爬行动物生存的环境和种类,又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现在地球上爬行动物种类减少的原因。
  三、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联系社会、生产实践及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实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创设情景,并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
  例如,体育课长跑时,氧气消耗量很大,呼吸加快。结合如何调整呼吸频率和深度,提高呼吸的质量,从而提高长跑的成绩;应用所学有关营养方面的知识,设计自己一日三餐的食谱等这些和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
  又如,讲“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补充了世界及我国的人口状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内容。特别增加了人们认识较晚的噪声和电磁波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使学生对污染的认识更为全面。
  四、巧用诗词、成语、俗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地描述了植物的顽强生命力及根的作用;引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描述食物链的关系,通过“树→蝉→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伸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转递过程;用“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来会打洞”来说明生物界遗传的普遍现象,学生听来有趣,简明易懂;在学习植物细胞得失水分的原理时,利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个学生熟悉的俗语,提出在植物细胞中水却是往“高处”流的,让学生产生疑惑,急切地想探究答案。在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下再引导学生探究“水为什么会往高处流呢”,这样在增强趣味性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识记和理解效果,让学生享受到探求真知的成功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歌德曾经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去解决问题,成为努力克服困难、探求新知的巨大动力。学生思维的诱发,学生兴趣的培养,要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必须全程跟踪,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将生物知识趣味化,在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去学习,并使之在学习中体会掌握生物学知识的乐趣,将兴趣转化为学习进取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陈小斌;浅谈中学生物的兴趣教学[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彭德权;关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思考[J];成才之路。
  [3]赵忠战;生物高效课堂与多媒体的有效整合[J];教师教育。
  [4]周美珍,郑鸿霖;中学生物学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3106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