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紧扣“读”字来寻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诗歌通常以凝练的文字表达深远的意境。教学中,学生仅仅会读、会理解字面意思是不够的,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才能使其真正理解诗歌的意蕴。
  一、读通诗句,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精彩的导入会让学生产生朗读的冲动。此时,教师应顺势提出朗读要求,让学生在自主朗读中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教学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时,教师先配乐播放杭州西湖春天美景的视频。青草依依、鸟唱虫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迫不及待地想找到对应的诗歌朗读。教师顺水推舟,提出朗读要求:结合工具书或书下注释,将诗句读通、读顺、读流畅,在头脑中初步勾勒出诗歌的意境,并体会诗歌的形式美。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有的学生说,诗歌的韵脚分别是“低”“泥”“蹄”“堤”;有的说,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有的说,颔联、颈联对仗工整;还有的说,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生在争辩、思考中,真切地感受到了诗歌的形式美。
  二、读准节奏,感知诗歌的韵律美
  读准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是朗读的第二个聚焦点,一般通过自读自断、自断自评、自评自改或者互读互评、互断互赏、互赏互研的方式来达成。
  一般而言,诗歌具有相对固定的节奏。这种节奏或按音节划分,或按意义划分。为了便于指导,教师可以随着学生朗读、体验、感悟的深入,与他们共同总结出古诗划分节奏的方法。比如:四言诗句按意义或节奏可划分为“二二”,如,“人生/几何,去日/苦多。”五言诗句按意义可以划分为“二三”,如,“问女/何所思”;按节奏可以划分为“二二一”(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等),或是“二一二”(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等)。七言诗句按意义可以划分为“四三”,如,“两岸青山/相对出”等;按节奏可以划分为“二二二一”(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或者“二二一二”(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
  明确了节奏划分的基本规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已学过(或者没有学过)的古诗一并迁移过来,对照诗歌节奏划分的方法对号入座。这样边朗读,边划分,学生不仅能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而且能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意思,提高鉴赏能力。
  三、读顺诗意,感悟诗歌意境美
  形式美和韵律美更多表现为一种直观的、外在的美。教学古诗,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多角度领略诗歌意境,最大限度地展现出诗歌的意境美。做到这一点儿,还是要在读上下功夫。
  因为每一首诗歌都有特定的写作背景、表达意图和情感倾向,朗读时,教师要力求引导学生回到诗人所处的年代,站在诗人的立场上揣摩、推敲,进而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意境。教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的《观沧海》时,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感知了诗歌的形式美和节奏美后,鼓励学生结合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把自己想象成诗人,以诗人的口吻读、思、悟。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借助课件出示了如下问题:①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以怎样的心情登山望海的?②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诗人是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描绘景物的?③通过诗人的所见、所听、所感、所想,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气度和胸襟?
  以诗句为契机,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了上述三个问题,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提炼出了写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为了巩固运用这些写作方法和表现手法,教师及时出示了第四个问题:请将诗歌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温馨提示――以诗人的笔触,发挥想象,将大海恢宏的气势描绘出来,将人物伟大的抱负和志向展现出来。有了前面的学习作基础,学生完成起来并不困难。在学生完成写作任务之后,教师组织他们把习作与原诗对比赏析,使其进一步感受到了诗歌的形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
  (作者单位:南漳县巡检镇巡检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3433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