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品人物语言,让语用之味尽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当今小学语文教学中各种教学流派层出不穷,有的侧重人文性,有的侧重于工具性,也有的两者兼而有之。其实无论如何,都应该以学生是否掌握方法、学会语用、提升素养、培养思维为前提,通过品读人物话语中的重点词、关键句,潜入语境有效建构教学,利用对比和想象等方法进行语用体验,让语文教学在课堂真切地发生,使学生真正地学过并习得。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用教学;语言描写;语用意义;对比;想象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5-0022-04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据笔者统计,苏教版小学语文十二册教材中直接写人或与人物相关的课文多达180余篇,约占十二册教材的三分之二,分量之大,举足轻重。而这些写人物的课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更是一大亮点,有的在文中只是寥寥数语,有的却是通篇都有,这些人物语言描写有的是旁敲侧击,有的直接点明中心。在这些话语中,人物的个性不断彰显,故事的情节不断深入,有效串联起文本,有效凸显文章主题。在教学中紧密关注人物的话语,在语境中对其品读、感悟、分析、归类,产生积极有效的语用体验,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共生。
  一、解读关键词,感受人物性格
  教材中出现的人物往往是典型的形象,他们虽然讲过很多话,但是真正入选课文的那些话语往往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既是作者根据文本需要精心的安排,又能充分彰显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时应敏于发现这些重点句中的关键词,对其细品慢酌,借助适切的语境,在人物性格不断凸显的同时,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自然就会水落石出。
  苏教版第七册《李时珍夜宿古寺》中李时珍有这样一句话“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这句话中出现了两次“苦”字,古字“苦”是形声字,下面的“古”是声旁,上面的“艹”指一种味似黄连的茶草,整个字本意指滋味麻涩难忍,在这里指李时珍和他的弟子身心艰困难忍,而在文中指师徒俩常年在荒山野岭奔波,在破庙野外过夜,这苦就不是一般的苦。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这是一种长年累月吃不好、睡不暖的苦难,却还要整日奔波,甚至亲尝毒草,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但李时珍毫不气馁、以苦为乐,终于达到目的――造福万民。此时李时珍以苦为乐、百折不挠的品性在人物语言关键词的品悟中应运而生。
  苏教版第十一册《钱学森》一课教学中,可以抓住钱学森在留学生回国会面临各种困境时讲的话“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中的“应当”要反复体悟。先让学生选择其在文中之意,“应当”解释主要有三种:1.应该。2.承当,应付。3.可以,被允许。这里应选第一种“应该”。但是在文中却为何偏偏用“应当”而不用“应该”,看似无心,实则有意,引发学生质疑“应当”在这里的妙处。学生探讨之后明了“应当”一词比“应该”语气委婉,但却更富有深意,那是因为钱学森要让留学生明白是祖国送他们出来留学的,现在功成名就却借各种理由不想回报祖国,这有悖于人之常情。但“应当”在语意上又没有“必须”程度深,因为钱学森也明白人各有志,点明则行,不可强求,说话留有余地,彰显“中国导弹之父”严谨而又沉稳的风采,拳拳爱国之心也跃然纸上。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认为:“语用学可以有效地定义为对话语如何在情境中取得意义的研究。”单独的一个“苦”和“应当”意思很简洁,也很好理解,但由于在特定的文本中,在人物所处的独特上下文语境中意思就变得丰富而难以把握,所以只有在反复品读和感悟中进行语言文字的敲打和历练,让文字不再“冰冷”,从而显现出它应有的“温度”。
  二、借用重点句。串联整个文本
  语文教学所面对和处理的话语意义,基础是话语的语言意义,核心是话语的语用意义。课文中很多句子的语言意义,我们进行品读就能感知,但语用意义则需经过深度的品读和感悟才能有所理解和把握。
  苏教版第六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中,汤姆在没有人发现的情况下认为把钓到的大鲈鱼可以不放掉,爸爸却说道:“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如果对这句重点句的语用意义加以关注和利用,便可引领整个文本。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这句话进行语用预设,提炼出以下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学习:1.“不管有没有人看见”什么场景?(钓鲈鱼)再出示钓鱼的片段进行品读,抓住动词“套”“甩”“抛”“拖”体会钓鱼的乐趣。2.汤姆和他爸爸应该遵守什么规定?(夜里12点以后才能钓鲈鱼)进而展开课文中的对话教学部分,理解规定在爸爸心目中的严肃性,而且教育孩子必须严格执行。3.最后汤姆有没有遵守规定?(遵守了)通过汤姆的“只好慢吞吞”、“叹了口气”、“再也钓不到这么大的鱼了”。等表情和想法,显示出他虽然极不情愿却也无可奈何,并在最后片段的学习中感受汤姆虽然失去了一生中最大的鱼,却明白了做人的准则――必须要遵守规定!
  人物语言中有些句子对文本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果运用这些人物话语设计教学也未尝不可。苏教版第八册《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中,萨沙反问道:“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言下之意,萨沙认为自己不是最弱小的,所以她把雨衣盖在了她认为最弱小的被滂沱大雨冲掉几片花瓣的蔷薇花上,从“低垂着头”、“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等重点词句,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蔷薇花确实是最弱小的,所以萨沙要保护它。在文中最强大的是爸爸,在大雨中依次对雨披进行传递,传递的对象分别是妈妈一托利亚一萨沙,也就是弱小的程度不断加深,这种顺序通过学生对前文有效的概括就可以描述出来,这样文本内容得以梳理,重点突出,再加上角色扮演潜入语境演读人物对话,学生的语言不断生长,素养得以提升。   三、对比品读,烘托人物形象
  在若干句子中,不同的语义互相对比,或相对,或相反,通过对比更显出各自的性质,更进一步强化语义。教学中运用对比的方式来品读句子,可以有效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让作者的表达意图得以及时彰显。学生在对比品读中也能更迅速、有效把握本文内涵和人物情感。
  在苏教版第七册《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教学中,除了学习徐悲鸿刻苦学画的描写片段外,外国学生的前后两段语言描写也值得关注。在徐悲鸿开始跟法国著名的绘画大师达仰学画时该学生赤裸裸地嘲笑道:“徐先生,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后来同样是那位留学生对徐悲鸿却鞠了一躬,还称赞道:“我承认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中国话来说,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同一个人,对徐悲鸿的评价却是天壤之别,对比这两句话,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从而理解徐悲鸿一到节假日就到博物馆去临摹大师作品,而且一画就是一整天的真正动力所在,不仅是提升自己的绘画水平,更重要的是让外国人明白中国人不是无能的,也是可以成才的,甚至比他们更出色!有了这两句话的对比烘托,在学生对比品读的基础上,徐悲鸿自强不息、勤奋刻苦的形象便会变得更加真实可信。
  在《林冲棒打洪教头》中面对洪教头的“来、来、来”狂妄自大,而林冲只是客气道“不敢、不敢”,强烈的对比使得林冲谦逊有礼的品格愈发令人敬佩;而《詹天佑》中从开始外国报纸讽刺“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到后来“许多游览的外宾都赞叹不已”,态度的截然不同彰显詹天佑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与无与伦比的爱国精神。这样人物话语的对比阅读,从侧面烘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也能让人感悟人物的思想品质,更能体会人物的道德情操。
  四、想象性拓展,丰盈文本内涵
  在学习课文语言运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在某个语境下,为什么这样说而不那样说,怎样表达得更好,这种选择意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学生文字运用的品质问题,理当成为语用教学的价值追求。有些文章中并无人物的语言描写,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富有想象力的特点,创设必要的情境,让学生自由地进行人物对话,既能有效延伸文本,又彰显人物个性。
  如著名特级教师薛发根在《哪吒闹海》教学中,有这样一个训练学生转述能力的片段:
  师:假如你是龙王,找到了哪吒的父亲李靖,你会怎样?
  生:去告状。
  师:你帮龙王想一想,怎么“告”才能让李靖相信是哪吒的错?
  生:李靖,你的儿子哪吒犯了滔天大罪!他一摆混天绫,就让我的龙宫摇晃起来;他一扔乾坤圈,便把我家夜叉打死了;他一抖混天绫,还把我三太子的原形逼了出来,最可恨的是他还把龙筋抽了出来。赶快把你的儿子交给我处置!我要将他碎尸万段!
  师:你这么说,我就奇怪了。我的小孩哪吒才七岁啊,怎么会打死夜叉和三太子呢?
  生:你不知道啊?他有两件法宝,一件是混天绫,一件是乾坤圈。
  师:那他怎么会到大海边去,怎么会把龙宫搞得鸡犬不宁啊?
  生:他干坏事,我什么也没干。(众大笑)
  师:你这叫“此地无银三百两”,自露马脚!(众大笑不止)
  生:哪吒把我的龙宫摇晃得快塌了,派出去的夜叉又被他打死了,还把我三太子的龙筋抽出来送给你做成了腰带。(师插话:哪吒还来不及送呢!)所以你要把他交给我,交给我处置。不然,我要上玉皇大帝那里告你!
  师:龙王是这么说的,那么作为哪吒的父亲他相不相信?
  生:不完全相信!他马上会去问哪吒的。
  师:如果你是哪吒,到了父亲面前,会怎么做?
  生:会解释。
  生:会向父亲揭露龙王父子的罪行。
  生:会和龙王争论。
  师:如果你是哪吒,会怎样来说这件事?
  生:父亲,你知道吗?龙王父子常常为非作歹,老百姓都不敢下海捕鱼了。我只不过是在海边洗个澡,就出现一个怪物,他举起斧头便砍,我没办法才打了他,但不知道怎么的他死掉了。后来又来了一个人,举枪便刺。我也没办法,不小心又把他打死了。
  师:两个“没办法”,责任都在夜叉和三太子身上了。但你说得不太清楚,还能讲得更明白一些吗?
  生:父亲,你不知道吧?这龙王父子常常兴风作浪,老百姓都恨透他们了。我在海边洗澡,也不碍他们什么事,却有一个怪物举起斧头便砍我,我一扔乾坤圈,他就死了;后来又来了一个人,举枪便刺,我只是抖了一下浑天绫,他也死了。我不知道他就是三太子啊!
  师:同样一件“哪吒闹海”的事,龙王和哪吒都在李靖面前讲述了一遍,这样的讲述都是对原来这件事情的转述。龙王和哪吒两个讲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个是讲哪吒干坏事,一个是讲龙王干坏事。(众笑)
  生:龙王是告状,哪吒是解释。
  师:对!因为他们的目的不一样,所以说法也不一样。那么,这篇课文的编者,他是站在谁的角度写的?在帮谁说话?
  生:帮哪吒说话。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称霸一方、兴风作浪、胡作非为,这些词语都是说龙王是坏人。
  生:坏人都被哪吒打死了,为老百姓出了一口气。
  生:夜叉举起斧头便砍,三太子举枪便刺。这些都不是好人。(众笑)
  生:作者说哪吒有法宝,还把哪吒打死三太子的事情省略了。
  师:编者把哪吒当成了什么来写的?
  生:英雄。
  师:对!目的是为了颂扬这样一位英雄。现在我们看一下,一个故事有了三种说法,都因为――
  生:目的不同!
  语感所真正关注的其实不是言语作品是否符合语言法则、规律(虽然对此它也十分敏感),而是直接体现于言语作品中的人以及有关人的一切,并迅即作出自己的判断、评价。薛老师引领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进入创设的场景,模拟角色语言想象故事情节并进行充分的转述,在转述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得以锻炼,言语品质不断优化,由输入型语感不断地转变成输出型语感,在这种语用体验中,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自由生长,语文教学在以它最优美的质效得以展现,让学生回归言语生命的本真。
  [责任编辑 纪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3555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