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根植于“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以尊重自然环境,保护植被为出发点,探讨以城市扩张,建筑膨胀为背景下的绿色空间的构建艺术。本文以设计中心的转移为重点,旨在通过分析典型案例的特点及变化,总结趋势,为构建绿色空间带来新的可能。
  关键词:绿色 以植物为中心 内在联系
  一、历史・造景・绿色
  1.植物造景的历史
  从古至今,植物造景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东西方世界由于文化差异和地理分布呈现出不同的目的和特点。
  我国早在7000年前就已出现花卉盆栽的种植,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之后的朝代出现了更具主观意识的,更为系统的植物造景艺术,我国最早的园林――囿,出现在殷商时期,用于皇室狩猎,之后转变为观赏用庭园。东方世界的植物造景,如中国和日本,都遵循师法自然而又意境幽远的原则,植物的配置不着痕迹。江南的私家园林和枯山水都是东方世界植物造景最高境界的代表。(表1)
  西方世界最初的植物种植是出于改善小气候的目的。古埃及,古巴比伦(表2)等国家干燥少雨气候干热,需要靠人为大量种植植物抵御风沙和高温。由于西方世界对数学和逻辑的崇尚,诸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等国,乐于将植物修建为严谨规则的几何形体,这和东方所追求的自然大相径庭。
  2.当代社会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将历史的触角延伸至今,不难发现人类与植物乃至自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虽然经济因素,工业因素等导致了植被的破坏以及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分离,但正是由于生态问题的越发严峻,才折射出人类对自然的越发迫切的渴求。
  某种程度上,自然原本独立于人而存在,而人类活动从根本上动摇了自然的独立性,随着时代的推进,人类与自然之间密不可分。城市建设吞噬了越来越多的土地和植被,雾霾的扩散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和出行,科技的飞跃使人和大自然渐行渐远。人与自然的关系亟需改善,这样的改善必须从观念上得以转变和实践,对于设计师而言,以何为中心的建构活动值得深思和探讨。
  二、建筑・植物・人
  1.以人为中心的设计
  纵观东西方在植物造景方面的各项数据,可以发现,无论是盆栽,室内造景,扩建庭院,园林或者屋顶花园,所有的造景活动都围绕着一个主题――人。人类以植物造景为手段达到不同的目的:改变小气候,娱乐观赏,抒发情怀,以及彰显财富和地位。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并不是从近现代才出现,石器时代原始工具的出现就已经标志着这种思想的萌芽。纵然这样的设计理念最大程度地满足产品的受用者――人――的需求,但往往过度的,无原则的“以人为本”只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过度的建造房屋导致城市拥挤,过度的追求舒适度导致建筑膨胀,在土地稀缺的境况下,植物被挤到室内和屋顶。以人为中心的绿色空间设计固然能够起到相当可观的改善气候环境的生态功能,却由于其人为性加剧了生态危机。缺乏考量和审度的设计会摧毁城市的永续发展,而这样的设计并非鲜有。
  2.以植物为中心的设计
  当“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的弊端暴露,设计中心得以转移,以植物为中心的设计在近几年有所发展。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植物于建筑的运用呈现出“分离”的趋势(图1),由完全封闭于建筑内部,到建筑避开植物,语言的重构体现了设计态度在根本上的转变。以植物为中心的建构,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原生植被,另一方面,尊重自然的同时也为表述建筑的形态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以2013年的项目Tree House为例,它是位于英国一个街区上的住宅扩建项目。该区域植被茂密,树木在建筑物建造之前就生长于此。这样的环境对于附近的居民来说可谓难能可贵。因此,在这样一个原生而又珍贵的环境里扩建一个住宅,如何达到新建筑和环境互不干扰却臻于完美地融合,需要设计师具备对绿色空间有成熟的思考。
  建筑师以树作为整个项目的中心(图2-6),纵向建构一个长条形建筑并与树交叠,试图介入冲突。建筑与树重合的区域,屋顶避开树枝从而生成一条流畅的曲线,打破原本建筑的秩序感。为了加强与树的联系,设计师用灰色木板架高一个与屋顶曲线和色彩相呼应的曲线形地台,并将树干包含于地台之内。地台形成于一个平缓的坡度,以满足户主母亲使用轮椅的需求。当阳光洒满绿地,树木的倒影和光板映衬于整个住宅,能够营造出宁静动人的美妙氛围。这样的设计使得建筑在形式上与植物产生了对话;功能上,避免草地植被和大型树木的根部影响人的行走,也避免人的活动对草地和植被的破坏,同时,对于周围居民来说,除了增加了一栋建筑,绿色空间并无消极改变。
  相较于其他与植物融合的设计语言,这样的表述方式体现出更多的对自然的包容性。设计师对建筑和植物之间关系的把控恰当地缓解了人与自然的冲突,搭建出一道沟通式的桥梁,形式上的分离反而使人与建筑以及自然的联系更加密不可分,这亦是人类对自然的反哺。
  三、根植于“内”
  构建空间的方式随着时代层出不穷,手法也令人应接不暇,很多设计充盈了让人耳目一新的亮点,若仔细推敲可以发现其中缺乏对人机工程和环境保护的考量。
  以秘鲁的Kitchen in Lima为例(图7-11),该建筑是以厨房为主的单一功能空间,设计师试图通过外界环境的渗入来强调料理的天然和健康,因此将一棵大树被半包围于建筑内。这样的设计固然使空间赋于趣味性和艺术性,但是树木从原本的共享资源变为私有资源,镂空的屋顶也无法抵御降雨和落叶,树木的生长亦会破坏建筑的结构。当这些因素为居住者的生活带来不便时,会导致受用者产生对自然现象的抵触,最终违背了设计师的初衷:融入自然。因此,一个真正出彩的设计应当因地制宜。根植于“内”的设计理念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则的孕育之下发声的。
  根植于“内”,其核心要义并非字面上的理解将植物栽植于建筑空间的内部。“内”强调人与建筑以及植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弥补人造物无法传递的情感。把握人,建筑与自然三者的内在联系,是以植物为中心的,实用的,理智的,诗意的建筑理念。根植于“内”,是将精神生态具象化地表现出来。遵循这样理念的建筑是可感知的,人们可以触摸到建筑的温度,作为一种载体,建筑将人重新带回自然。
  四、结语
  高度工业化的时代背景下,开辟大片绿地和植被已经成为奢求,寻求都市之中的缝隙也就成为人类的迫切愿望。根植于“内”的设计理念是当代现状之下应运而生的产物,以此建造的绿色空间则是一种社会文化`审美和人们对生活的态度的静态呈现.。着眼“根植于‘内’”的绿色空间营造的探究,我们试图拓宽建造绿色建筑的维度,构建能够实现永续发展的新型空间。
  参考文献:
  [1]沈克宁.建筑现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王金平.山佑匠作辑录――山西传统建筑文化散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陈伯超.地域性建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3729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