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投资理财,小心“馅饼”变“陷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投资理财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各种各样的理财陷阱却也是层出不穷,作为投资理财者,必须擦亮双眼,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掌握一些鉴别方法,以免“馅饼”变“陷阱”。知己知彼,防范骗局,下面这几种理财“陷阱”,你能鉴别出几个?
   【“短期高息”陷阱】
   常见形式:打着“知名企业”、“政府短期项目”等名头,令人放松警惕;降低起投门槛,吸引到更多群体。
   受骗人群:积蓄不多且缺乏经济学等相应知识的工薪族。
   如何避免:查清高息的支付来源。
   在缺乏有效监管的互联网金融比如P2P行业,这种伎俩频繁出现,“1000元起投,一周后还本付息,收益率15%”之类的标的比比皆是。这其中有的是“标题党”,比如15%的收益率并非年化收益率,而是投资数年以上的最终收益率,或是必须触发某种前置条件才会得到约定高收益;有的是庞氏骗局的变种,通过短期高息吸引资金,拆东墙补西墙,多少资金都填不了无底洞,投资者只能祈祷自己不是最后一环。
   当然,也有一些属于凤毛麟角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能达到15%左右,但前提是必须有一个支撑高息的途径,投资者需要做的就是辨别这些途径的真伪。比如近年来房地产类理财产品一直非常火热,在上海等一线城市有一些财富管理机构的房产标,3―6个月的投资期限11%的年化收益率。这种标的以住宅或商铺类资产作抵押为基础设计,严格执行“一对一”操作,所有标的都注册在案,清晰可查。众所周知,由于中心效应,上海房产至今仍处于升值通道(房价的上涨幅度已超15%,中心地段更高),加上几次双降和“房贷抵个税”预期,收益率应是在合理范围内。反之,有的三四线城市也效仿上海、深圳等地设立房产标,甚至期限更短、收益率更高,显然就不符合常理了。尽管产品方在推销时会强调有“内部关系”或是“集团背景”,但只要加以分辨,还是很容易看出端倪,观察一下各地的房价便知。
   信於资本的分析师提醒:对于理财产品而言,一般期限越短,收益也就越低,“短期高息”且“安全保底”还“门槛低”,那就应该特别特别警惕。
   【“陌生高端概念”陷阱】
   常见形式:产品名称通常是英文;声称是全国首家引进,提出一些不为人知的概念,编造一些难以证伪的历史。
   受骗人群:非金融领域的所有投资者。
   如何避免:不懂不尝试。
   一些理财机构推出的这些产品,常常让投资者一头雾水,不明就里,误认为很“高大上”。有些概念,金融从业人员都不见得很熟悉,比如由FOF衍生的TOT、MOM,还有其它一些XOX......这些模式在国外也未必成熟,国内成功的例子就更少了。
   这类理财产品近年来在各地频频出现。挑选这类连百度上资料都很少的理财产品,就更需要提高警惕。“高大上”的背后很可能是“假大空”,投资者最好是“不懂不尝试”。
   如果对这类不熟悉的理财产品有浓厚的兴趣,那就要拨开这些产品浮华的表象,去发掘探究深层次的产品运作规律,比如查清这些资金的具体去向、有无监管、是否有担保等。
   在理财市场,绝大多数理财产品都不会让人觉得概念晦涩难懂,一般光听名字就能知道个大概,稍加留意便可了解整个产品的运作流程。信於资本的分析师指出,买理财产品别被概念迷惑了,现在市面上新型理财产品花样百出,新兴模式不断冲击着大家的视线,投资者选择此类产品时,不必拘泥于概念,而要将此类产品横向和纵向比较,来确认其是否值得购买。比如股票型基金,和基金经理素质就有着很大关系,购买此类产品就应该查看一下基金经理的来头和过往业绩等。
   【“限时充多返现”陷阱】
   常见形式:“投满X年收益率+10%”、“投资X万资金返现”、“投资X万送XX奢侈品”……
   受骗人群:有闲钱,精打细算、艰苦朴素的中老年人。
   如何避免:不将附赠项目列入考虑范畴。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除非是“上一年的收益已经绰绰有余地覆盖了这些回馈”(谁知道呢?),如果并非如此,那就千万要小心,这些费用会不会在接下来的参与资金里面扣,尤其是风险较高的理财产品,比如股票型、风投基金型。本想占点便宜,冲着回馈去的,最终却买了无法保证本金安全的产品,未免得不偿失。
   回馈客户必须在合理的范围内。投资者正确的处理方式,一是确认一下“赠品”规模不是太过于离谱;二是放弃贪小便宜的心理,把这些附加选项一并撇除,只关注产品本身,毕竟对于好的理财产品来说,有没有附赠都是一样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3771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