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你读懂荆轲的《易水歌》了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人们都知道荆轲是一位刺杀暴君――秦王嬴政的侠客、大英雄。其实荆轲还是个文学家,一个中国历史上成功的诗人。他的《易水歌》虽然只有两句,但是受过教育的人谁不知道?请看: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苍凉悲壮,可歌可泣,司马迁根据第一手调查材料将其写进史书。大部分人,包括中学生朋友,都将《易水歌》理解为荆轲视死如归的悲壮誓言。然而,这两句诗却不能简单地这样理解。按照当时的词义,《易水歌》还包含着荆轲自信的乐观主义精神。荆轲临行前曾对太子丹说:“往而不返者,竖子也。”在先秦语言中,“往”和“返”相对,着眼于所到达的目的地,此即指秦国的都城咸阳。也就是说,荆轲计划进入秦国后还要出来,并不是简单地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玉石俱焚。
  同样,《易水歌》中的“去”和“还”也是相对的。但在先秦,“去”的意思正与现在相反,着眼于出发点。比如“去秦国”,义为“离开秦国”,所以歌中的“去”应该理解为“离开”。
  荆轲这句歌真正的意思是说:“壮士离开燕国后就再也不回到这里了。”燕国不是荆轲的家乡,他是因为国家被秦国占领才逃难到燕国的,如果再回到燕国就意味着自己的行动半途而废,没有实现复国的理想。荆轲清楚,此去不管是胜还是败,他都不会再回到燕国了。如果胜,秦会返还六国土地,他便可以回到自己的祖国――卫国,安居乐业,读书击剑;如果败,就更谈不上回到燕国,因为自己很可能牺牲。
  如此说来,荆轲的《易水歌》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自信、乐观,盼望自己的家园能够恢复;第二层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义无反顾,视死如归。只有这样解释《易水歌》才能充分理解英雄丰富的思想感情。
  词义的变化是有范围的。词义大多向自己相近、相关的方向发展,变化不会不着边际。“去”表示从一处到另一处,但古今词义正好翻了一个个儿。现在人说“去上海”,是指人在别处,要到上海;古人说“去上海”,则是说人已经在上海,要离开上海。
  词义扩大、泛化是一种普遍现象。“眼”最早是“眼珠”的意思,现在指整个视觉器官;“脸”原来只是指眼下的那一小块,现在则指整个面部。
  有些则是词义转移了。“脚”原来指小腿,现在指踝关节以下的部分。“走”,现代人都知道何义,但在古代却是“跑”的意思。比如出于《孟子》的“五十步笑百步”的典故,打仗的时候,有人逃了一百步,有人逃了五十步,后者笑前者胆小,孟子问:“这样合适吗?”对方回答说不合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不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就会纳闷:古人也真从容,把战场当作公园来散步。其实,这里的“走”是逃跑的意思。
  读古文,第一条拦路虎就是词汇。那些古今意思一样的,最方便,不用学就懂,比如人、车、马。那些古代常用而现在不常用的,问题也不大,查一下字典就行了。最麻烦的就是像“去”这类古今都用而词义已经发生变化的词,很多人觉得一看就懂,因而理解错了也不知道。
  编辑/张怀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3783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