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微学习”语境下的微课程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媒体的环境激发了“碎片化”学习形式的产生,微学习使得非正式学习及终身学习的实现成为可能,微课程以它自身时间“短”而“高效”、内容“少”而“精炼”、交互性强的特点满足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对学习的需求。微课程把某门学科或某项知识、技能的学习进行解构重组,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多元化的教学资源。该文从知识框架、课程设计、学习支持服务三方面来概括阐述微课程的设计制作。
  关键词:碎片化 微学习 微课程 设计模式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1(a)-0232-03
  Astract: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stimulated the production of“fragmentation”learning form,Micro-learning make it possible to informal learning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lifelong learning,Micro-lecture satisfy people fast rhythm of life environment for learning with its own time“short”and“efficient”,“less”and“refining”content,interactive features.The micro-lecture deconstructs and restricts a certain subjector a particular knowledge, the learning of skills, and forms a complete set of curriculum design,development,implementation,evaluation and the other diversified teaching resources.This article summarize and expound the design and production from three aspects:the knowledge framework,curriculum design,summed up in this paper, the micro course learning support service.
  Key Words:Fragmentation;Micro-learning;Micro-lecture;Design Patterns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环境激发了“碎片化”学习形式的产生,而“微型学习”就是顺应时代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微学习使得非正式学习及终身学习的实现成为可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随地地自主选择微课程内容来进行片断学习。而微课程就是建立在一个个微型的学习组块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思路和线索建设起来的。微课程以它自身时间“短”而“高效”、内容“少”而“精炼”、交互性强的特点满足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对学习的需求。
  1 “微学习”和“微课程”概念的提出
  2004年,奥地利学习研究专家马丁・林德纳提出微型学习(Micro-learning)的理念,旨在通过应用微型媒体终端学习微内容从而构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微型学习已经成为新兴的数字化学习方式,通过轻便的学习媒体设备使得一个个微型的学习组块被方便快捷地获取、存储生产和流通,学习者在轻松的心情中获得轻快、愉悦和满足感的学习体验。通过若干微课程的学习掌握某项技能或某门学科的基本知识,这种学习方式是信息时代所需要的。
  微课程(Micro-lecture)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LeRoy 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 s课程(60-Second Course) 1993)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Napier University)T.P.Kee提出的1 min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OML)(1995)。
  而现今热议的微课程(Micro-lecture)概念是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提出了“微课程”(Micro-lecture)的概念,Penrose认为60 s内的“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作用于学习者,核心知识概念将构成微课程的主体,只要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能够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相同的效果。
  2 “微课程”与“微课”的区别
  微课程是指在较短的时间内,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的一种微型教学视频(micro video),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多媒体微内容(micro content),如,文本、音频等,是微型学习的一种形式。为保证资源的有效性,微课程还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构成主题鲜明、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微教学资源环境”,尤其注重对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的学习支持服务,这也是微课程与微课最大的区别。“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而微课程由一系列小容量的学习专题组成,是把某门学科或某项知识、技能的学习解构为一系列相对独立、微小的专题并进行有目的的重组,形成一个个各自独立但是又缜密联系的微课,微课是微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讲课的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的实录视频等都不属于微课程,微课程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
  3 微课程的内容设计   国内学者已经对微课程的设计模式展了研究,其中比较早期的有刘素琴提出了微课程的六步设计模式,简称M6。刘素琴认为微课程分为课程目标、课程单元、教学活动、课程评价、课程管理6大元素。而笔者从M6模式得到启示,从知识框架、课程设计、学习支持服务三方面来概括阐述微课程的设计制作。
  3.1 知识体系的框架搭建, 确定单元教学的序列
  一般的微课程设计易产生“碎片化”。所以,在每一个知识点的相互联系是需要慎重考虑的。教师可以在整个知识体系上,将课程拆分为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每个知识单元针对不同维度的目标,并且形成教学序列。另外把易混淆的内容进行链接,把相关微课知识形成一个对比、联结,这样可以弥补分散学习的不足。
  3.2 微课的设计制作
  微课设计是微课程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直观反映教学内容的一环,因此,微课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课程核心知识的传达。课程内容不局限于教材,内容本身应该是开放的、可拓展的、有一定的生成性,这样可以使微课程具有“生命性”。微课要注重配合性,既能与现实课堂相整合,又能够指导学生阅读或探索的课后任务,帮助学生学习课程材料的内容。
  3.2.1 微课知识点的选择要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一个优秀的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必须考虑学生自习习惯,并在学习过程中选择一些生动、精确的教学情境,采用问题引导、故事吸引等方式,这样会驱使学习者的好奇心而去自动的学习10 min左右的课程。
  3.2.2 课程节奏的把握
  在微课视频的拍摄录制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要简练,生动的开始,简明扼要的阐述要点,关键词句突出,以简洁明了、诙谐幽默的语言艺术,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专注于学习的过程,确保短短10 min之内发挥最大的效用,达成阶段学习目标。
  3.2.3 高质量的视频设计制作
  用摄像头、专业摄像机等设备录制内容,确保视频音画质量,在视频后期制作时也可配合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动画效果,来增加内容讲解的趣味性,吸引学习者的眼球,让10 min课程在生动有趣的气氛下结束。
  3.2.4 微课设计的艺术性
  微课画面是学习者获取信息和内容的重要途径,既有系列感,又突出每一个微课的主题。因此,除了内容之外,文字、音乐、画面这3个元素不仅能够呈现微课的艺术性,同时也能衡量微课的基本质量。
  画面设计包涵文字、图片、色彩三者的搭配。基于微课短而精的特点,合理画面的整体设计风格变得尤为重要,得当的图片能够配合文字表达某些晦涩难懂的专业理论,反之繁杂冗余的画面信息会使得本来就不易懂得论点变得更加混乱,严重影响课程的条理性。
  在微课设计过程中通过调整字体、字号等方式实现文字在微课程作品中的解释说明作用,强化课程内容的核心观点;恰当的音乐的搭配使得学习者在短暂的学习时间里不觉得枯燥无味,从而提升了学习效果。
  3.3 学习支持服务。
  微课程除了将微型视频作为核心教学资源以外,还涉及课后的归纳总结以及相应的学习评价与社会性的学习支持服务。
  学习评价不仅要进行课程管理,跟踪和记录课程更新,使用情况,还要进行指标体系评定、分析式评价等;教师根据微课程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与反思,合理调整微课教学过程。因此,评价与反馈也可以对微课程的前端分析与设计提供改进意见。
  微课程资源要借助开放的承载教学支持服务功能的微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提高微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学生通过平台可以自由的搜索学习所需相应的资源,自主地挖掘所需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并且这种主题集中的微课程能够有效地节约搜索资源的时间;同时,在平台中也提供学习帮助、资源评价、在线答疑、讨论协作等功能,为自主学习提供便捷的条件。
  4 结语
  微课程作为信息时代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强调学习主体的自主性,提高学习兴趣和成效,同时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设计上除了要框架清晰、核心知识点突出、课程内容短小精炼、授课形式多样之外,还要加强课程辅助学习方面的设计包括设置练习、反思、笔记、数据统计等等,尤其强调评价体系的完善,也就是说微课程必须从课内到课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进行全面考量与设计,因此,可以说微课程设计研究将在未来数字化资源建设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2]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4]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 基于国内外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2):65-73.
  [5] 王佑镁,祝智庭.从联结主义到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取向[J].中国电化教育,2006(3):5-8.
  [6]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7] 唐泽.教师微课程作品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8] 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5-19.
  [9] 王卫国,微课程微亦不微[J].教学与管理,2015(1):8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3900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