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玉米栽培研究措施回顾及研究展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一直是业内研究的焦点,其中,玉米的栽培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主要回顾了我国玉米栽培技术的重要成果,对目前玉米栽培技术研究的重点问题做了进一步阐述,最后就提高玉米产量做了展望,希望能对我国的玉米栽培有所帮助。
  关键词:玉米;栽培研究;展望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我国东北地区种植的玉米远销国内外,成为支撑东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农作物之一。如何在现有的产量基础上做到进一步的提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国内专家也一直在着手玉米栽培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业内人士一定要借鉴国外的先进栽培技术,从玉米的栽培时间,种植密度,引水灌溉以及施肥等方面入手,做到最大化利用土地资源,实现玉米的高产,进而推动我国经济又快、又好地向前发展。
  1 玉米栽培措施研回顾
  1.1 播种时期方面
  对于任何一种农作物来说,播种期的选择直接决定了其产量,玉米也不例外,玉米的播种期是由土壤、光、热、水四种因子综合决定的。由于地区气候条件的差异比较大,在选择玉米的播种期时,需要实时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根据当年的天气、土壤等实时检测情况对播种期做最终确定。回顾过去的研究成果,实践表明,同一玉米品种,若延迟了播种时间,则玉米的产量,质量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在外界生态环境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玉米的播种期和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其主要关系到玉米所获得的光照量,充足的光照量对于玉米这种喜光的农作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1.2 种植密度方面
  上文提到,除了播种期以外,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以及重量的另一个关键的因素,对于玉米这种农作物来说,单株产量是相当喜人的,如何合理协调单株与群体的种植结构成为业内研究的重点之一。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玉米的总体产量与其种植密度呈现正相关的趋势,但过了临界点以后,玉米产量反而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种植密度的确定也是根据玉米所获的光照量来决定的,种植密度主要影响玉米最终的单株穗数,进而影响玉米的最终产量,合理的种植密度是实现玉米高产的重要保证。
  1.3 肥料种类
  自从肥料问世以来,其一直作为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辅助因子,因此一直受种植户的青睐,也逐渐成为农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因子。但考虑到肥料残留,玉米质量等方面的问题,施肥的数量一直是业内研究的重点。一般来说,玉米的生长期较短,在生长期内需要的养分比较多,因此吸肥能力相当强。数据表明,对玉米进行合理施肥后,增加了玉米根系对养分的吸收,使得玉米的营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玉米在短期内生长速度加快,保证了玉米的产量与质量。
  1.4 灌溉技术方面
  除了水稻之外,玉米是耗水量最多的农作物,特别是在生长期,需要大量的水分来帮助玉米实现对养分的吸收,促进肥料以及土壤中氮素的吸收,促进氮素养分向粒数转移,改善玉米的质量,因此,研究玉米生长期的灌溉技术相当重要。当然,玉米需水量受到不同品种的叶面积、生育期、环境条件以及产量高低等因素的影响,科学实践表明,土壤水分过低或者湿度过大都会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导致玉米减产。对于灌溉方式的选择,滴管作为最有效的节水方式被人们所接受,但技术要求比较高,耗费的人力物力资源较大,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1.5 化控技术方面
  作物化控栽培是农业生产上的一项新技术,也是相对高端的技术,目前主要用于科研方面,还没有进行大量的推广。但就化控技术本身来说,合理使用生物表面活性剂以及生长调节剂能够大幅度提高玉米的产量与质量,其在增加玉米的穗粒重、百粒重以及穗长上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同时提高了玉米的耐旱能力以及抗倒状能力,从而实现玉米的高产,但由于成本、安全性等因素使得推广难度较大。
  2 我国玉米栽培研究的问题
  2.1 玉米种类的研究
  玉米品种的选择关系到后续的种植时间、种植密度、施肥以及灌溉等因子的选择,直接决定了玉米的产量与质量。研究表明,玉米品种的选择优先考虑杂交品种,因为其集中了不同品种的生长优势,有较强的抗旱以及抗倒状能力,对恶劣的天气条件也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最大程度实现高产。当然,目前市场上的杂交品种比较多,需要根据玉米种植区域的土壤、气候等条件做进一步筛选,比如我国的东北地区,由于特殊的气候原因,应该选择抗寒性比较好的玉米品种种植。
  2.2 玉米管理的研究
  对于玉米的管理,是综合了玉米的播种期、种植密度、施肥以及灌溉等方面来说的,从玉米播种到收获期间,科学、合理的管理是提高玉米产量以及质量的重要保证,特别要提到的是,科学使用生长调节剂能够大幅度提升玉米的产量,例如除草剂、促控剂的使用,大幅度减少了玉米的病虫害。另外,肥料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其能够加强玉米根系对养分的吸收,促进玉米的生长,提高玉米的产量。
  2.3 玉米收获的研究
  玉米的收获期主要由玉米的全株含水量情况和营养品质来决定,特别是含水量,其是衡量玉米收获期的一个重要指标。若收获的时间太早,玉米含水量抬高,影响玉米的储存,且太早收获的玉米营养达不到相关标准。当然,若玉米的收获期太晚,则会由于玉米粒太干容易掉落而造成玉米的损失,从而降低玉米的产量。玉米收获完后,玉米秸秆的处理尽量采用还田的形式,增强土壤的肥力,为下一季玉米的种植做准备,这种方式也有助于生态循环。
  3 玉米栽培技术的趋势与展望
  3.1 推广高产抗病杂交种、科学管理
  上文已经提到,杂交品种是最好的玉米种植品种,其发挥了各种品种的遗传优势,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能够在花费最少的人力管理上实现玉米的高产,因此,应该得到大力推广。在确定了栽培品种后,玉米的种植过程中要践行科学管理栽培方案,实现科学化的种植、施肥、灌溉以及化控等,提高其产量及质量。
  3.2 扩大覆膜面积
  地膜覆盖栽培是比较先进的技术,也是未来玉米栽培重点研究的对象,其使得玉米最大程度利用了光照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最大化实现玉米的高产,与我国精耕细作的传统理念契合。但现在覆膜技术发展还不成熟,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4 结语
  综上所述,就目前我国的玉米栽培研究来说,在播种时期、种植密度、肥料施用、灌溉技术以及化控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国玉米的产量也呈现良好的增长趋势,目前主要集中研究玉米的品种、管理以及收获等问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玉米的栽培技术定会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慧霞,赵然芬.提高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35-411.
  [2] 王爱萍,张富才.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粮食生产的建议[J]一作物杂志,2007(01):15-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4770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