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化认知语境对混成词隐喻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隐喻是认知与体验世界的基础,是推动人类感知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枢纽。人们在概念和言语的表达过程中,创立了丰富的隐喻关联。混成词是人们在建立互不相关事物联系的产物。基于此,从早期与近期混成词的动态形成过程出发,挖掘混成词中死隐喻与活隐喻的根源意义,并从文化认知角度阐释人们在不同语境下对混成词隐喻的理解差异。
  关键词:文化认知语境;混成词;死隐喻;活隐喻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9013503
  引言
  隐喻研究历史上,诸多学者与语言学家曾从多角度分析隐喻的产生、概念、运作机制、功能、意义等。最早要追溯到亚里斯多德,他提出了对比论,即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二者为对比关系[1]。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在1980年发表了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标志着认知角度的隐喻研究全面开始。王寅将其大致归纳为9种理论: 指称说(或比较说)、替代说、转移说、变异说、分类说、互动说、语义说、语用说、认知说[2]303。从概念隐喻的角度研究的学者束定芳、赵艳芳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认知现象;Sweetser也讨论了许多支配着英语感觉词(“见、听、尝、触、闻”)隐喻表达式的概念隐喻;从概念整合理论角度研究的学者TurnerFauconnier,认为概念整合是一种基本的心理运作,其结构是统一的,特点是动态的,可应用于思维和行动的许多领域,包括隐喻和转喻;在空间隐喻研究方面,Lakoff的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充分说明了体验论的语义观,着重揭示了客观主义语义学的缺陷和不足[3]。
  但是以往研究大多从静态宏观与动态微观的角度研究隐喻。语词作为概念的载体,是宏观可见的一项;概念作为语词的内容,是微观不可见的一项。以一个语词作为母体,往其中注入不同的概念意义(如一词多义)是宏观方面的静态与微观方面的动态的结合。换言之,两种本体义通过一个语词连结是以往研究的重心。而从动态宏观与动态微观的角度研究近年混成词隐喻的产生与运作机制非常少。换言之,将两个语词作为母体,在结构上通过构词法,在概念上通过一一映射或部分映射结合产生新喻意的分析涉及甚少。因此,笔者拟以混成法(blending)下产生的混成词为切入点,挖掘文化认知语境对混成词中新隐喻理解的影响。
  一、混成词的形成与隐喻意义
  1混成词的形成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新事物表述方式欲望不能满足于单个语词的词义延伸与扩张,从而不断创新出语词的混成体,将两个或多个语词通过符合构词法的方式混成,获取逐个语词背后代表的本体含义,在脑中自动重组,诞生诸多意义特殊的新隐喻。语言是一种文化产业,经过一代代的更迭,为了适应潮流不断涌现新兴元素,在历史进程中挖掘前人的语言,进行加工并注入当下的意识形态后又开始投入使用。所以混成词中的隐喻并非单纯单个语词的映射概念的产生、消亡与复活的过程,而是多个语词以更复杂的形态相互交织组合的动态宏观与动态微观过程。语词发生变形重组之后构成的新词单位产生新隐喻便是隐喻过程的产物。简单说来,利用语言中业已存在的词语,按纵聚合关系,通过替换其中的语素成分创造新词来反映新事物、新概念和新思维[4]。
  2混成词中的死隐喻
  混成词是混成法的直接产物。生成过程是对两个词进行剪裁,取其中一部分(首部和尾部);或保持一个词的原形,取另一词的一部分,组成一个新词[5]。部分新词的隐喻所表征的概念在长期使用中成为基本范式,逐渐转变为日常语言的用法,成为死隐喻。人们在理解新隐喻时会在脑中形成一定张力,对理解造成一定阻碍,阻碍越大,张力越大。理解隐喻的过程,就是对隐喻进行解构的过程,当阻力消失时,隐喻也就死了。由这种方法构成的词不胜枚举,如:
  (1)Newscast新闻播报:新闻存在被广播的需求。十六世纪的欧洲,有人开始在街上小规模“喊新闻”发展到报纸、收音机、电视等传播渠道,于是产生news加broadcast的混成词。
  (2)Heliport直升机场:大都市拥挤的交通环境导致部分富人设立直升机场以便快速到达目的地。但因区域限制,直升机场一般设立在近市中心的位置,方便人们出行,于是在helicopter和airport基础上产生heliport。
  (3)Brunch早午饭:brunch是breakfast与lunch的结合,一般在接近中午的早晨开始,通常周日可以延长到下午3点。该词起源于19世纪的英国,以自助餐形式进行,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美国流行。
  (4)Smog雾霾:smog是一种空气污染,结合smoke与fog。该词起源于20世纪的伦敦,指19世纪到20世纪伦敦发生的雾霾事件。当时因工业化进程加剧,燃煤量飙升,排放物中的碳微粒、二氧化硫和其他成分是构成雾霾首要因素。近几年因空气污染问题导致雾霾指数急剧上升,在中国smog已然是个热词。
  以上混成词已形成多年,在频繁使用过程中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用语,成为死隐喻,人们不需要费力思考两者关系便能在脑中形成关联。
  3混成词中的活隐喻
  而许多近几年产生的混成词创新性使用了原词的本体义,在大脑中产生新的关联,破坏字面语言的一般形态和传统逻辑表达,属于活隐喻。人们在表述此类语词时,大脑中产生一定张力,给理解带来困难。但是现今人们交流需求愈加频繁,活隐喻的寿命时长也愈加短暂。如:
  (5)Smilence笑而不语:结合smile与silence,表示内心无言以对,不知如何回答或不想伤害对方而以沉默并面带微笑的方式反馈对方。可做动词与名词,形容词变形为smilent。例如When the leader announced that the company has been making great profits these years, the workers smilenced.例中的“员工”很可能被拖欠工资,从而认为公司运营不善,对领导作出不符合事实的宣讲无言以对。   (6)Togayther终成眷属:由together(一起)和gay(同性恋)组合而成,成为“终成眷属”的另类英文翻译,也透露出中国人对同性恋情日益宽容的心态。作副词,例如After experiencing twists and turns, the two gentlemen were happily togayther finally.
  (7)Suihide躲猫猫:结合suicide和hide,“躲猫猫”一词来源于李荞明的经历,他因涉嫌砍伐了一颗云南省昆明市的树木而被拘禁,在拘禁十天后他被发现死亡。警方出具的最早的报告称他是在拘留所里和其他犯人玩“躲猫猫”游戏时意外身亡。
  (8)Democrazy民主妄想:由democracy和crazy组合而成。是由人民通过投票来选择领导者的一种妄想中的制度。实际上很多国家都不能通过此方式民主地选出国家领导人。
  (9)Antizen蚁民:结合ant和citizen,指“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他们是如同蚂蚁般的“弱小强者”,现已成为一个广为人知的庞大群体。他们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却从事广告营销、保险、器材销售、餐饮酒店服务等临时性工作,当中有的甚至处于半失业状态;平均月收入一至两千,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主要聚居于农村、郊区或城乡结合部,形成独特的“聚居村”。
  (10)Emotionormal情绪稳定:结合emotional(情绪激动的)和normal(正常的)两个相反状态词,表示表面非常平静和讲理的,而内心心潮澎湃,往往当事人被说“情绪稳定”时会笑而不语。例:After her sons execution, the mother was reported emotionormal from the mentalillness hospital, according to stateowned media.
  以上混成词是近阶段才出现的新词,由于新事件的不断涌现,人们用诙谐调侃的方式表达对某种现象的不满与自嘲。每一个新混成词都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下产生,它对语境有很强的依赖性。换言之,脱离语境的框架,无法对隐喻的本质进行充分说明。从本质上讲,隐喻的生成是语境的功能,隐喻的转化是语境的交换,隐喻的更迭是“再语境化”的结果[6]30。在此过程中人对文化语境的认知毋庸置疑影响混成词新隐喻意义的理解。
  二、文化认知语境与混成词隐喻的理解
  1文化认知语境的情景性
  文化语境是指说话人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包括社会生活、民俗习惯、民族心理、民族历史等[7]3。人们对于隐喻的认知,受文化认知语境影响较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隐喻有不同理解,甚至无法理解。尽管不同地区的人类具有相同的认知水平, 但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民族特性等都不尽相同,因此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结果也必然各有差异[7]3。由于死隐喻已经融入民众生活,地区差异与民族差异极小,而新兴混成词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隐喻的活性较强,具有隐喻研究价值。
  2语境认知对隐喻的理解影响
  在例(6)中,“gay”在西方已经普遍可以公开,为大众接受,而在中国是难以被接受的现象,同性恋者也不敢公开恋情,会遭世人唾弃谩骂,这就是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例(7)中“suihide”典故起于监狱案例。人们对官方发布的事实“当事人与其他犯人玩躲猫猫游戏时意外身亡”表示质疑和不满。“hide”有“躲,逃”之意,事件是否因为当事人遭施虐而欲逃离却惨遭杀害便不得而知,“suicide”结合巧妙地体现了该事件的本质。如果将该场景置于西方,规范的监狱管理体系不允许发生此类事件,那么他们对“躲猫猫”一词也就很难理解了。例(10)中“emotionormal”指精神正常,情绪稳定。该词发生的语境是在孩子被执行死刑后,一位母亲被报道在精神病院里“情绪稳定”。报道的初衷是安抚大众情绪,但落了啼笑皆非的境地,违背人性常理的报道在西方或许很难被理解,他们倾向公布事实,而不欺瞒大众;但在国内人们对媒体的虚假报道已司空见惯,只能对此“笑而不语”了。
  结语
  隐喻的作用是在人们用语言思考所感知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时,能从原先互不相关的不同事物、概念和语言表达中发现如同互联网中的链接点,建立想象丰富的联系[8]。混成词就是人们在建立互不相关事物联系的产物。本文从早期与近期混成词的动态形成过程出发,挖掘混成词中死隐喻与活隐喻的根源意义,并从文化认知角度阐释了人们在不同语境下对混成词隐喻的理解差异。但是对混成词的理解差异仅从认知语境角度研究是不够全面的,对于其他非认知视角的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汪少华,郑守疆.从合成空间理论看隐喻的意义建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6).
  [2]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03.
  [3]林书武.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J].外国语,2002,(1).
  [4]周启强.当代英汉构词手段的共性特征[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5).
  [5]郭念忠.浅谈英语新词构词法[J].山东外语教学,1989,(1).
  [6]郭贵春.隐喻、修辞与科学解释――一种语境论的科学哲学研究视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0.
  [7]练敏.认知语境和隐喻识解[J].外语教育教学,2010,(5).
  [8]胡壮麟.语言・认知・隐喻[J].现代外语,1997,(4).
  Influence of Cultural Cognitive Context on Metaphor in Blends
  LIU Jial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Metaphor, the foundation for knowing and experiencing the world, is the anchor stimulating human beings to perceive the mental world and the physical world. In the process of expressing certain concept and parole, human beings created abundant metaphoric relevance. As a product from the process, the blends connect irrelevant matters together. Therefore the dynamic formation of earlier and modern blends is focused to explore the root of dead and living metaphors in the blends and to expound the discrepancy in understanding the metaphor in blends from a cultural cognitive context.
  Key words:cultural cognitive context; blends; dead metaphor; living metaphor
  (责任编辑:刘东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5860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