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近年,周口师范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任务,坚持“以生为本”“因材因需施教”,以适应社会和就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着力点,努力做好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实施了“(4-X)+X”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行“(4-X)+X”模式
  “(4-X)+X”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内涵:前“4-X”年统一开设专业理论必修课和通识课程,使学生具有基本的专业素养。后“X”年结合就业方向进行分类培养,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增加选修课的开设比例,增加实践教学和创业就业技能培养比重,从而使课程体系既凸显专业优势,又具有较强的创业就业针对性。
  在此框架下,根据专业特点及创业就业需求,每个专业至少选择2~3个就业方向,以此设置教学模块。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制定与该模式相适应的分类培养模块,使课程体系既凸显专业优势和专业特色,又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使每个专业的学生有多个就业方向可供选择。在此培养模式下,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积极探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路子。
  “(4-X)+X”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分类培养基础上的分段培养,是在学生就业需求和个性特征基础上的分类设计,使每类都有特色,类类都出精英。同时,该模式又考虑到不同专业特性,给出修正指标“X”,使其更具实用性、可操作性及推广性。通过实施“(4-X)+X”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施“工学交替”“项目化教学”等合作育人模式,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呈整体推进和多样化发展态势,全方位、多角度满足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实施“(4-X)+X”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总体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根据“(4-X)+X”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要求,从2011年开始,学校启动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通过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确立了制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即坚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体现素质教育、课程整体优化、继承与创新并重、共性与个性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等原则。以此为依据,出台了《周口师范学院关于制订201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若干意见》,编制了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凸显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正确处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三者的关系。将专业教育、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起来,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二是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需要进行课程重组和整合。适当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学分设置原则上要求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为7∶3,并设立跨学科选修课程,要求每个本科生至少选修6个学分;整合课程实验、专业见习、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环节,形成完备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三是强调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按照“两个结合、三个层次、四年不断线”的思路整体设计实践教学;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比例不低于20%,理工、体育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比例不低于25%,师范生实习为一个学期(17周)。增设创新实践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教学院部在执行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严格按照《周口师范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安排教学。学校认真检查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并将其纳入院系部教学管理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切实做到开课有计划、授课有大纲、调整有程序、过程有监控,保障了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
  2.优化课程体系,增强课程的适应性
  在“(4-X)+X”人才培养的框架体系中,前“4-X”年需要认真设计好学生的专业基础教育和通识课程教育,后“X”年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合理设置课程模块,从而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基于此,各个专业都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优化。课程设置既注重理论知识,更强调应用实践,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根据专业特点,将专业课进行分类,建立课程模块,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就业方向合理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模块。
  特别是在通识教育方面,学校建设了网络教学平台,丰富了数字课程资源;同时构建了“大美育”教育格局,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平台上还集成了化学化工仿真实验室、网络教学平台等,并建成了网络教学资源库。化学化工仿真实验室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全虚拟的实验平台,极大便利了教学、科研。网络教学平台有75门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和159门网络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库收录有500多门高校国家级或省级精品课程、10000余课时艺术类视频资源和8000余集拓展学生知识面的《百家讲坛》等通识教育类视频资源,这些都为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资源库资源丰富,用户点击率高。统计结果显示,62%的用户点击下载过省、校级精品课程,67%的用户点击过艺术类视频资源,78%的用户点击过通识教育类视频资源。其中艺术类视频资源点击量最高有28000多次。此外,学校构建了“一个主体,两个延伸,三大平台”的“大美育”工作格局。“一个主体”是成立公共艺术与职业技能教研部,统筹全校公共艺术课教学,突出美育工作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两个延伸”是将美育工作延伸到网络课程和系列讲座活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有10000余课时的艺术教育网络课程,供学生网上学习;学校开展了以“音乐聆听・美术感悟”为主题的系列讲座活动,共举办60余场讲座,学生参与面广、覆盖率高。“三大平台”是指“中心、社团、基地”,利用省级艺术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音乐厅、美术展馆等设施,学校各部门、各学院每年举办的各级文娱活动、作品展演等均在200场左右;利用大学生艺术社团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平台,凸显美育工作的实践性。上述举措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10年,学校被评为“河南省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一类学校”。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全面提升大学生能力
  首先,学校重视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根据“(4-X)+X”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鼓励教师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如教育科学学院积极探索项目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校鼓励教师改革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及学生学习评价方法。坚持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并重、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实现从重视期末考试的终结性评价向注重全过程考核的形成性评价转变。实行考试与考查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理论考试与实践考试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将平时、实践环节、期末考试成绩等结合起来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实现了考核方式多元化。
  其次,学校重视实习、实训工作,特别是在后一个“X”阶段,学校加大实践教学的工作力度,增加大学生参与实习、实训的机会,使他们尽快提升就业适应能力。从2009年开始,学校将学生实习时间延长至一个学期,确保实习的时间和效果。学校与企业(行业)紧密联系,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90个,确保每个专业都有相对固定的基地。学校和实习基地分别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或熟悉实习、实训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认真开展指导和评价工作,不断强化实习实训的过程管理,确保实习实训的成效。特别是对于教师教育专业,学校将基础实践环节安排在第一、二学年,专业实践环节安排在第三学年,毕业实习环节安排在第四学年,形成了“四年不断线、内容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职业技能训练体系,为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再次,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将军事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不断探索学生社会实践的新方法,开辟新途径,广泛、系统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学校鼓励教师参与和指导社会实践活动,教师指导并带领实践团队,根据指导团队层次和实践时间计算工作量;教师评阅实践成果,每20篇记一个课时。
  三、实施“(4-X)+X”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1.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3年来,学生参加全国和省级各项赛事共获得国家级奖励109项,省级奖励375项。其中,在2013年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总决赛中位列河南省高校第一名,并获得当年河南高校唯一的全国一等奖;在2014年全国大学生虚拟运营大赛中获河南赛区一等奖,两队进入全国总决赛,并获得当年河南高校唯一的全国一等奖;学生艺术设计作品获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银奖,登上人民大会堂领奖台;学生在全国机器人大赛、数学建模竞赛、英语演讲比赛等赛事中,多次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在全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学校自2008年以来连续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2011年以来,学校学生在CN期刊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150余篇,其中,在《Plant Disease》等SCI源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2.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适应能力显著提高
  学校近三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7.60%、95.97%、94.36%,连续三年高于全省平均就业率。毕业生通过河南省特岗教师招考的人数持续保持在全省总录用数的10%左右;毕业生考取“211”“985”高校研究生的比例始终保持在16%左右。学校于2013年3月对93家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78.5%的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综合评价为满意或比较满意,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学校对2012届1343名毕业生进行的毕业半年后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87.0%的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总体感到满意或较满意。
  (作者系周口师范学院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
  责编:赵 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6393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