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倾听拔节之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清华附小即将跨入百年的时刻,清华园里的华宇池边走来了一位刚刚毕业的年轻人――王秀平。从校园到社会,从学生到教师,从讲台下到讲台上,在清华附小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她心里激动着,憧憬着,也忐忑着,她会有怎样的成长呢?清华附小的这一方平台又会给她怎样的帮助呢?
  在附小有亲如一家的青年共同体,在青年共同体里,当然有很多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新来的年轻人在这里能找到自己的“家”,找到航行的方向!与他们并肩同行的,还有他们的师傅。而我,就有幸成为了王秀平的师傅,得以和这个爱思考、有灵气的年轻人共同成长。
  《獾的礼物》――思考生命教育的意义
  正式踏上工作岗位不到一个月,王秀平便迎来了她的第一节公开课。在清华附小,每一个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都要上一节公开课,作为锻炼自己的第一步。教材内容她选择了绘本《獾的礼物》,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乐于助人的獾,他总是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他教会了土拨鼠剪纸,教会了狐狸系领带,教会了青蛙溜冰,教会了兔子做煎饼。小动物们都很喜欢他。可是,獾太老了,他去了另外一个地方……小伙伴们都很伤心、难过,都很想念他。獾给了伙伴们许多的爱,同样,伙伴们也爱着獾。獾走了,伙伴们不会忘记他,他永远活在伙伴们的心里。
  这样一部绘本,有温馨感人的故事,也有在过去的绘本阅读中学生没有触及的话题――死亡。怎样的引导才能让学生既能正视“死亡”这个绕不开的话题,又能从中真正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刚开始备课时,小王老师很迷惘,而我这个教了快20年语文的老教师,在面对这样一本有着丰富内涵的绘本时,一时也有些无从入手。为此,我决定,先不急着备课,而是作为真正的读者,静静地、深入地阅读绘本,走进绘本背后的世界。于是,我们读出了温暖,当獾帮助他的伙伴们学会那些生活本领的时候;我们读出了自然之道――死是生的必然归宿,当獾觉得自己很累了,要“去下面的长隧道”的时候;我们读出了怀念,当伙伴们在各自的生活中想起獾的时候;我们更读出了释然,读出了生命的意义,当“最后的雪融化了,融化了他们的悲伤的时候,在一个温暖的春日,鼹鼠爬上他最后一次看到獾的山坡,他要谢谢獾给他们的礼物,他轻轻地说‘獾,谢谢你’”的时候……
  就这样,我们想,和学生一起走进这个故事,要让他们在温暖的绘本中读出丰富的感悟。我找来了不少关于绘本的资料和生命教育的相关文章,小王老师很认真地备了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小王老师在读到周其星的《为孩子的生命引来一束智慧的光――由〈獾的礼物〉走进生命教育》一文时,感觉对自己的课很有帮助。与此同时,我们又找到了与《獾的礼物》同主题的其他绘本――《一片叶子落下来》。就这样,带着对课堂的热爱与敬畏,带着对学生的热爱与新奇,带着对绘本的理解与思考,王秀平老师上了她人生以来的第一节公开课。
  师:在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离别。说到死亡,你的感觉是?
  生:死亡很可怕。
  生:死亡就代表着生命结
  束了。
  师:而獾有着自己的理解与思考。獾又是怎么理解的?从书中找找,他都说了哪些话?
  (师PPT出示:
  A.死,仅仅是意味着他离开了他的身体。
  B.让獾吃惊的是,他正在奔跑……他觉得自由了,好像已经脱离了他的身体。
  C.我去下面的长隧道了,再见!)
  师:獾为什么这样说,而不直接说他要死了?
  课上,王老师与学生一起读文字、看图画,在字里行间感受着温暖,在线条色彩中感受着生命的意义。学生学得很用心,给我印象较深的,是这样一个情形:读完故事后,有学生们用稚嫩的声音认真地说:“獾的礼物就是他对朋友们的帮助。” “獾很老了,也很累了,所以他走向死亡。长长的隧道就是通向死亡。”有的学生还谈到了,面对自己的亲人和心爱的宠物的永远离去,懂得了怀念就是记住生命曾经留下的美好。我们听出,他们读懂了这个故事。课后,参与听课的专家李茂老师肯定了这节课的思路,也表示了喜欢她课上聊天式的交流。同时也指出了课上的几个小问题,鼓励她继续努力。她的第一次公开课就得到专家这样中肯的评价,秀平和作为师傅的我都很高兴。这样的经历,对于我们师徒二人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成长机会。
  习作教学――思考“心手合一”的作文之道
  来到清华附小半年的秀平,像其他许多刚踏上岗位的年轻教师一样,虽然有满肚子研究生的“理论知识”,但一进到课堂,许许多多的困惑与疑问就不停地往外冒:主题教学如何落实在每一堂课?小组合作如何进行切实有效的分工?作文课到底该怎么上?
  附小主抓教学工作的王玲湘副校长,一直在惦记着年轻人的业务成长。在这样一所锐意改革的百年小学里,在这样一个理念创新的平台上,新教师能有什么样的收获?又如何拔节成长?这是王老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王校长的策划组织下,青年共同体活动悄悄筹备着,静静开始着,有幸“入伙”的每一个人都默默而扎实地学习着,成长着……每周,我们这帮共同体里的人都期待着这次团聚,观摩教学录像,聊一聊,议一议,谈谈自己的困惑,说说自己的收获,把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说出来,大家每一次都满载而归。
  一个周四的上午,王校长如约来听秀平的课。这是一堂作文评改课,作文题目是《我的老师》,孩子们写的作文不尽如人意。“你这篇文章没有中心!”“你的主题在哪儿?”“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最好包括侧面描写你都要有!”秀平心急火燎地跟孩子们说着,强调着,王校长在一旁默不作声,若有所思。下课了,王校长来到秀平身边说道:“秀平,作文评改课可不能这样上,想想怎么办!”秀平忐忑地看着王校长,陷入了思考。
  后来,王校长找到我,谈了对秀平这节课的看法,希望在习作教学中我能给她一些帮助。在同秀平的交流中,我们一起反思了这节作文评改课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要求提得太多,四年级学生习作要有中心,又要有主题,还要运用许许多多的描写方法,要学生抓的东西太多了,就没有了重点。我们坐下来聊作文教学,读学生的习作,寻找闪光点,找出不足,思考指导的方法和策略。在教研组集体备课时,我提出习作教学要多研讨,为的是帮年轻人找到抓手。在接下来的青年共同体活动中,王校长又送来了及时雨――两堂优秀的作文观摩课。我看到秀平一边看着、听着,一边思索着、微笑着,我心里明白,她一定是为自己的那堂“胡子眉毛一把抓”的作文课找到了“药方”……
  作文指导课一定要有一个过程,平时每个单元的训练应该有一个侧重点,有了足够的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变化。课堂上教师不应该一味批评学生,而是要鼓励他们。后来,秀平的习作教学课渐入佳境,她常常批着批着学生的作文就兴奋地叫我:“师傅,快看看这孩子的作文,写得太棒了!”现在,她正和她的学生一道,走进作文的美妙境界。
  诗配画――在诗意的美好中倾听拔节之声
  在主题教学的引领下,清华附小的老师个个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受到了学生的崇拜和喜欢。王秀平在北师大读研究生时的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学,她十分喜欢中国古典诗词,有时和我聊天、备课时也会很自然地引用几句古诗词。我想,何不鼓励她把古典诗词的教学融到班级的课堂活动中,让这样的教学整合成为她自己独特的风格?如,让每一位学生选择三首最喜欢的唐诗宋词,在“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微课程中理解诗词的意思,知人论世,并锻炼自己的口才。这样的想法与她一拍即合。不仅如此,在她的指导和鼓励下,学生们 “初生牛犊不怕虎”, 一个个勇敢而又快乐地开始了人生第一首古诗的创作。当有学生吟出自创的古诗“如见桃花迎满面,却又不记何时见。冬去春来草木醒,又看鸡鸣红日升”时,引发了大家的啧啧称叹。
  有一次,在西苑学区组织的“诗配画”竞赛活动中,我被她班里几个学生精美的画作所吸引。在聊天中我赞不绝口,她越听越兴奋,又有了新的想法。回班后,她鼓励每一位学生发挥艺术创作灵感,为自己喜欢的诗词配上意蕴别致的美术图画。于是,她们班的语文课就有了古典的审美意识,美术课就有了古典的诗词意境,音乐课也多了古曲配乐朗诵,班级布置增加了古典的诗意氛围。家长中也不乏古典诗词的爱好者,大家一起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古典诗词的学习活动。学生们一边学习着古典诗词,一边为古典诗词配上美术作品。慢慢地,学生们的气质变得沉稳、内敛,表达交流的能力日渐增强,可谓是一个诗意的班级,一群诗意的学生,一场经典诗词与艺术审美的美妙相遇。而这样整合的课堂,又为清华附小的主题教学平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如今的王秀平,正带领着她那些诗意的学生们,快乐地徜徉在主题教学的诗意与美好中。我不断分享着她的充实与喜悦,在附小这片清新的竹林中,聆听着不断传来的幸福拔节之声……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张振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6672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