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幼儿家庭生活习惯现状调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连云港市XX县所在辖区的农村幼儿的家庭生活习惯现状进行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幼儿家庭生活中个人卫生习惯、饮食卫生习惯、作息时间规律现状以及自理能力现状四个方面。并利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调查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关键词:幼儿;家庭;生活习惯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7-0252-02
  陈鹤琴指出:“良好习惯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重要的责任。”重点强调了家长作为幼儿首任执教者,家庭作为幼儿的首要生存环境,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健康领域指出“必须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良好的幼儿生活习惯是指幼儿在科学引导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练习所形成的、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的良好生活常规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1]。生活习惯是保证幼儿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能帮助幼儿独立自主的意识,养成较强的自理能力,还能促进幼儿适应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心情愉悦,快乐发展[2]。幼儿期是建立全面发展的身体素质和健康行为方式的关键时期,需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3]。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以连云港市XX县为例,随机抽取6家幼儿园。每个幼儿园随机抽取20名幼儿,一共120名幼儿为样本。回收有效问卷97份,有效回收率为80.8%,其中,大班幼儿23人,中班40人,小班34人;一级亲缘监护者65人,二级亲缘监护者32人。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采用自编的《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调查分析》问卷调查表对家长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标题、指导语、调查内容及结束语。问卷内容包括幼儿个人卫生习惯现状、饮食卫生习惯现状、作息时间规律现状、自理能力现状四个维度。所有问卷均由专业人员指导家长完成。问卷回收后,采用SPSS 22.0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根据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幼儿个人卫生习惯现状不容乐观
  幼儿年龄越大,个人卫生情况越好。卫生习惯中,大班幼儿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刷牙以及更换内衣外套,其中43.5%的幼儿做不到早晚各刷一次牙,78.3%的幼儿不能做到饭后及时漱口,69.6%和52.2%幼儿做不到每天更换内衣裤以及外套;中班幼儿的卫生习惯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吮吸手指以及将玩具放在口中,且年龄越小,问题越严重,其中70.0%和82.4%的中、小班幼儿做不到早晚各刷一次牙,75%和88.2%的幼儿不能及时更换内衣裤,更为严重的是,50%和61.8%的幼儿存在会将玩具放进嘴里的习惯和现象。
  幼儿的监护人不同,幼儿的卫生现状差异明显。数据表明,父母监护下的幼儿卫生习惯明显好于祖辈监护抚育。父母监护抚育下38.5%的幼儿能够做到早晚各刷一次牙,明显高于祖辈抚育幼儿的18.8%;且在父母的监护下,44.6%的幼儿能够做到饭后及时漱口,而祖辈监护只有18.3%的幼儿能够做到;同时,50.8%和44.6%的幼儿在父母监护下能够做到饭前主动洗手,明显高于祖辈监护下的18.8%;但在吮吸手指以及将玩具放入口中,二者差距并不明显。
  (二)农村幼儿饮食卫生习惯现状令人担忧
  阶段不同,幼儿存在的饮食习惯问题各异。调查显示,大班幼儿在饮食卫生存在的问题明显多于中、小班,问题出现频率随年龄降低呈现递减趋势。问题依次集中在幼儿挑食严重、就餐卫生、喝冷水以及吃未清洗的水果。幼儿的监护人不同,幼儿的卫生现状差异明显,父母(一级亲缘)监护抚育的幼儿在挑食、吃零食以及暴饮暴食问题上明显优于祖辈(二级亲缘)抚育者;祖辈监护的幼儿在吃清洗过的水果问题上则优于父母照看的幼儿。除此之外,在口渴喝生水和进餐定时定量问题中,二者差异并不明显。存在的主要问题,祖辈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安全检查意识低于一级亲缘,疏忽对幼儿食品安全卫生的检查。
  (三)农村幼儿作息时间规律随年龄增大变化渐趋不合理
  调查发现,幼儿的作息现状并没有因为监护人的不同而呈现明显差异。但在作息习惯上,则反映出不同程度的问题,如:30.0%左右的幼儿不能做到早起早睡,85%的幼儿在家没有午睡习惯,83%以上的幼儿夜间不能独立入睡。其中,37.7%、35.5%、23.7%的大中小班幼儿不能做到规律睡眠,此种不合理的作息现状从小班到大班呈现递增趋势。
  (四)农村幼儿生活自理的自主性普遍较弱
  数据表明,80%左右的幼儿能够独立进餐、独立洗脸、如厕用手纸及独立的脱穿鞋、袜等,且其自理能力随着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但同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50.0%左右的幼儿不能自觉的把垃圾扔进垃圾桶,近55%以上的幼儿在玩过玩具后,不会主动收拾玩具,可见,农村幼儿对涉及本身的基本自理活动完成较好,但对于类似收拾玩具和回收垃圾等自觉主动性不够,且祖辈监护幼儿自主性明显弱于父母监护的幼儿。
  三、分析讨论
  根据幼儿的家庭生活习惯在年龄阶段有差异,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及访谈,提出解决策略:
  (一)加强幼儿卫生习惯教育的随机性,确保教育的科学性
  不同年龄段,卫生习惯存在的问题各有侧重,幼儿的监护人不同,幼儿的卫生现状差异明显。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加强,家长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在挣钱养家以及让幼儿接受更好的学校教育方面,忽视了本身作为幼儿首任执教者的影响,疏于提醒和严格要求孩子在生活细小习惯方面的要求,不注重教育的长期性和随机性,且部分家长对幼儿做出要求的口气、方式过于粗暴。
  作为父母,除了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环境外,更要注重家庭教育的随机性和长效性。首先,从幼儿角度出发,父母应该尽早培养幼儿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的意识,强化幼儿对个人卫生习惯的认同。其次,从家长角度出发,营造严明的家庭环境,为幼儿树立好榜样,严以律己,潜移默化的对幼儿施加影响,同时,家长应该加强自己教育素养,掌握与幼儿有效的沟通表达方式,确保教育的科学性。最后,制定家庭生活个人卫生常规制度表,运用激励机制反复强化手段培养幼儿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二)坚持幼儿饮食习惯教育的一致性,发挥家长的能动性
  研究发现,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自主性加强,幼儿饮食卫生习惯情况不容乐观,好恶表现尤为明显。有些幼儿家长自身素质不高,对幼儿卫生习惯的重视度不高,对幼儿饮食卫生习惯养成教育不重视,有的幼儿父母长期工作在外,隔代抚养,教养方口径不一,对幼儿溺爱现象严重,通常是幼儿喜欢吃就吃,不喜欢吃就不吃,出现多种教养标准,对饮食习惯教育从不做出规范和一致性要求。有的幼儿在家甚至养成了用脏手抓、吃、含东西的习惯[4]。
  首先,家长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科学素养和教育能力,帮助幼儿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5]。其次,家长应主动学习有关幼儿饮食卫生、营养方面的知识,为幼儿制定营养健康的食谱,通过调整菜色、味等方式处理幼儿挑食、厌食等问题。最后,制定家庭饮食卫生常规制度表,规范自身的言行,坚持饮食习惯教育的一致性,运用激励机制反复强化手段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三)尊重幼儿作息时间的规律性,重视家庭教育的规范性
  农村幼儿家庭时间观念教育仍处在自发水平和盲目的阶段,作息时间规律随年龄变化渐趋不合理,年龄越大,时间越不规律。有些父母对幼儿又过于苛刻,时间规律不科学,不恰当。有些父母又过分溺爱幼儿,使幼儿懒散成性,时间意识淡薄。这种不得要领,方法不当,缺乏科学的理性指导的家庭时间观念教育方式所营造的家庭教育环境,都不利于幼儿个性发展及良好生活习惯培养。
  尊重幼儿作息时间的规律性,重视家庭教育的规范性至关重要。首先,尊重幼儿作息时间的规律性,给予幼儿独立自主的空间。再者,父母要努力创造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围,注重家庭教育的规范性,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感到心情愉快,情绪稳定,自觉按每日生活常规生活[6]。
  (四)注重幼儿自理能力教育的渗透性,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幼儿因为家长自身素养的局限性,较少受到父母的言语上的关注,情绪活动受到困扰,为了发泄心情就乱扔纸屑、不能将垃圾及时扔进垃圾桶,不能及时的收拾玩具等。因此,家长应该注意缓解幼儿压力,尊重幼儿,抓住生活中的每个细小环节,长期、耐心、细致地观察了解幼儿,消除幼儿内心矛盾冲突,增强幼儿自理能力的渗透性,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首先,父母要规范幼儿自主责任意识,内化幼儿对自理能力的认同。其次,家长应该加强自己教育素养,掌握与幼儿有效的沟通表达方式,科学规范的与幼儿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确保沟通教育的有效性,同时运用激励机制反复强化手段,增强幼儿自主性,提高幼儿自理活动的自主性和有效性。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唐春梅.浅谈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J].中国教育学刊,2011,(S1)
  [2]齐晶晶.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四个必须”[J].福建论坛,2010,(9)
  [3]黄琴林.农村幼儿的饮食卫生习惯调查[J].科教导刊,2011,(3)
  [4]张静等.河北省农村幼儿卫生习惯养成的现状调查[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
  [5]朱玲.浅谈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8)
  [6]徐东.家庭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J].兰州学刊,2008,(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7424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