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推进“跨界”合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跨界,是目前职教学界所公认的现代职业教育异于普通教育的本质特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强本科院校、职业院校以及企业实现新型“跨界”合作,结合产业发展设置专业,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是经济新常态下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通过整合本科院校、职业院校以及企业的资源与优势,最大程度融合发挥作用,是探索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关键词:教育;职业教育;合作;调查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3-0144-01
  一、现代职业教育对新型“跨界”合作的新要求
  经济新常态要求职业教育“跨界”合作。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我国正处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新阶段,需要职业教育不断提升系统培养人才的能力,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积极教育,形成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呼唤职业教育“跨界”合作。开放合作呼唤“跨界”合作。当前经济是全球经济,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新变化,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交流与合作。人才培养呼唤“跨界”合作。缺失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和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融合资源办职教,跨越场域兴职教,是职业教育永续发展的增长点。
  现代学徒制期待职业教育“跨界”合作。现代学徒制是当今世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模式。建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
  二、新常态下“跨界”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合作领域少。更多局限于在教学合作方面,而没有从合作办学体制模式、教学管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获取、资源建设与共享等方面实现系统化的改造。
  合作层次不深。基本在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或整合,但是在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和企业几者之间人才培养的跨界协同方面差距很大,在招生与招工、人才培养方案、资源建设与共享等方面没有实质性的突破,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举步维艰。
  合作机制不健全。教育资源和人才流动存在区域性障碍,仍以行政区划为主;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和企业间仍缺乏合作意识,缺乏合作渠道和合作平台。
  三、新常态下推进“跨界”合作,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路和途径
  “跨界”合作要建立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关系,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支持机制,构建职业教育体系。
  (一)建立健全合作新机制。一是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合作规划、政策等制定和实施,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推动公办与私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二是发挥行业组织功能。成立“跨界”合作或职业教育行业协会,提供指导、评价和服务。把集团化办学作为“跨界”合作的重要举措,积极组建教育集团。三是深化区域合作。加强职校与本科院校以及地方政府合作,把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相结合,建立区域性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平台,推进合作深入发展。
  (二)做好顶层规划方案。一是系统规划合作工作。对“跨界”合作进行系统规划,统筹利用好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方面资源,协调好教育、发改、人社等相关部门关系,形成合力。二是做好合作方案。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合理确定合作单位和合作领域,形成可具有操作性的合作项目和合作方案。三是因地制宜开展合作工作。根据规划方案以及地区行业、企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合理调配资源、安排时间、分配任务,强化举措、完善模式,推进合作顺利实施。
  (三)推进资源共建共享。一是共建共享师资资源。共建数字化资源与信息化平台,推广教学现场与生产现场实时互动教学,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无障碍交换与共享,提升技能实训效率。二是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本科院校、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建共管共享实习实训培训基地,把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训练等功能集于一体,实现学校与企业、教育与产业对接。三是共建共享合作文化。探索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效融合,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校园文化引入企业生产和职工培训培养中,互通互融。
  (四)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作用。一是发挥本科院校综合优势。充分发挥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实现教学模式由单纯注重知识传授向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二是提升职业院校服务能力。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扩大职校的办学自主权,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三是健全企业参与制度。鼓励企业通过独资、合资等不同的投资方式举办职业院校,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管理。
  (五)创新合作模式。一是创新跨界合作办学体制模式。打破所有制、不同管理主管部门、不同领域的界限,以共同的利益为纽带,形成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选择面向生产、建设、服务一线,职业特征明显、技术水平与能力要求高、培养周期长、企业需求量大的专业,实行三方联合单独考核招生,招生录取与招工录用同时进行。二是构建长效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合作领导小组,落实责任制。创新考核评价与督查制度,制定以育人为目标的考核评价标准。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学制或学分制。三是完善合作的法律环境。完善教学管理、招生就业、校企合作、专业设置等制度,建立健全符合合作特色的学习管理制度标准体系,为“跨界”合作提供制度保障。
  (作者单位: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毛燕.关于职业教育中“跨界”教学组织的若干思考[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2]赵文龙,李立斌.构建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保障机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王芳,倪勇,任聪敏.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8014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