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儿科用药药物不良反应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目的:儿科病人一般不作为新药临床试验阶段的试验对象。然而药物一旦经过临床试验被批准上市后,只要有适应症可选用,在应用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在成人中不易出现的有害反应。研究方法:参照国内外文献及有关流行病学资料,设计儿童用药调查表,对我院住院患儿进行为期十二个月的调查研究,分析儿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结论:药品都具有两重性,如果使用合理则能充分发挥其治疗作用,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或尽可能使不良反应降至最低限度。
   【关键词】 儿科用药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合理用药 防治
   【中图分类号】 R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5)01-0366-01
  药物除了具有对人体的有利因素外,多数尚有不利的一面,这些与用药动机相反的作用,可对机体造成各种危害,有时甚至可以危及生命,药物的这些反应统称为药物的不良反应。翻开整部药物不良反应史,1937年磺胺酗剂造成107名儿童死亡的悲剧一直被写进国际十大严重药害事故。这场灾难的结果直接促使了美国“1938FDA法规”的出台。世界卫生组织在1968年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广义定义为:“为预防、诊断或治疗疾病,或为改善生理功能而服用适当剂量药物所引起的有害的、非预期的或治疗上不需要的反应”。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联合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中规定: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有些不良反应很轻微,不需要特殊处理,而有些不良反应则很严重,甚至可以致残、致命,应密切注意,及对治疗。为避免或减轻患者遭受药物的不良反应,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带来的损害,应尽可能了解有关药物不良反应的信息,以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引起不良反应,只是反应的程度和频率有所不同。据WHO报告: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5-20%;住院病人中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世界死亡人群中竟有1/3死于药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是指药品不良反应造成机体组织、器官持续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在美国,住院患者中约有28%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儿童住院患者中约有17%发生与药品相关的不良事件。美国每年>200万患者因ADRS导致病情恶化其中10.6万患者因ADR致死(美国150家医院39项报告综合结论,1998);1995年,美国报道,全美一年用于不良反应花费,竟达766亿美元。根据发展中国家的调查资料:住院患者住院期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10%-20%,以ADR为入院病因的住院患者占5%;全世界1/3死亡病例的死因非疾病本身,而系不合理用药。我国1996年统计,全国医院诊疗人数达22亿人次以上,住院人数5023万。其中因ADRS住院人数250万,住院病人中发生ADRS者500万,0.26%因不良反应死亡。听力残疾者2670万,其中60%-80%系氨基贰类抗生素所致。根据145份ADRS病例报告,ADRS平均延长住院6.6天,每日住院医药费多支出45.3元。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不仅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也造成患者一定的经济负担。成人所发生的ADRS在儿童病人中都可能发生,但是对儿童ADRS的认识则更为困难,不良反应的程度在某些方面更强或更弱一些。
  儿童是一个迅速成长的个体,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对药物有着不同的反应性,药物在小儿(特别是新生儿)的体内过程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异,从而对ADRS发生显著影响,一些在成人少见的不良反应容易出现在儿童身上,甚至引起某些严重的不良反应。婴幼儿特别是新生儿由于肝脏的药物代谢酶系统发育不完善,功能较低,可使某些药物如安定、巴比妥类、茶碱、水杨酸盐、叫噪美辛、氯霉素等的代谢减慢,半衰期延长,容易出现不良反应。由于细胞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和谷光甘肤还原酶不足,儿童病人使用某些氧化作用的药物如磺胺类、氯丙嗦类、对氨基水杨酸类、吠喃类药物等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和溶血性贫血,即使成人很少引起贫血的药物如氨节西林、庆大霉素等也可引起肾功能发育不全,易受到药物的影响,许多经肾排泄的药物排泄慢,可使毒性增加,因此,儿童泌尿系统ADRS发生率较高。小儿的药物蛋白结合率较成人弱,游离药物浓度高,可导致更强的药理作用,甚至出现中毒。新生儿皮肤、粘膜相对面积大于成人或年长儿,且粘膜娇嫩,皮肤角质层薄,是药物吸收的有效途径,但有些外用药如阿托品滴眼掖、滴鼻净、新霉素软膏等可因透皮吸收较多而引起全身性的不良反应。低龄儿童血脑屏障发育不成熟,药物易于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导致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阿片类引起呼吸抑制;抗组胺药、氨茶碱、阿托品等引起昏迷及惊厥;氨基糖贰类使听神经受损;以及某些药物如诺氟沙星、地芬诺醋等引起颅内压增高等。据报道,甲氧氯普胺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以青年多见,其中12岁以下儿童居首位,甚至在成人不易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多潘立酮在婴幼儿也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Reye’s综合征是在儿童发生的经常是致死性的急性中毒性脑病,多发生于病毒病,但儿童长期使用水杨酸盐(如阿斯匹林)也可发生。
  早产儿、新生儿期由于某些生理性物质缺乏,对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较成人为高。婴儿出生时血中维生素K(Vk)水平普遍较低,使用磺胺药、抗生素等可以使肠道菌群受到抑制而不能正常合成Vk,影响Vk依赖因子合成,导致出血,特别是某些头抱菌素分子中的N-甲基四氮哩基团能干扰Vk依赖性凝血因子II、VII、IX.X的合成,极易引起新生儿凝血酶原缺乏性出血症,因此,儿童应用头抱菌素时间过长时,应常规补充Vkl,以预防出血的发生。
  由于缺乏儿童用药的规格、剂型,临床上将成人剂型、规格的药品分剂量用于儿童,常导致剂型破坏、剂量不准确而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如一些小龄患儿,由于吞咽困难,.常把包衣片压成粉或把胶囊剂中的药粉倒出用水冲服,对具有不良刺激的药物可引起胃部损害。治疗指数低、安全范围窄的药物,由于分量差异可导致ADRS。某些控释、缓释药剂,由于分量导致药物剂型的破坏、服用后可引起ADRS甚至中毒。对于儿童常用的混悬剂,糖浆剂等,药品中的防腐剂、着色剂、调味剂等也可能与不良反应有关。儿童惧怕注射疼痛,以前常用苯甲醇作青霉素溶媒,连续使用3-5天,局部可出现疼痛、肿胀、硬结等现象,婴儿期反复在臀肌注射苯甲醇青霉素可致儿童臀肌挛缩症。儿童用药是根据其年龄、体重或体表面积来计算,新生儿则按妊娠龄、实龄、阿普伽评分值、体重等来决定给药间隔,按日调整剂量,剂量计算错误、经验给药等极易造成用药的误差而引起ADRS。儿童期各种滋补品、营养品、保健品的乱用和滥用也是造成儿童ADRS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方面。
  参考文献
  [1]刘玉艳,儿科用药特点与合理用药[J],医药世界,2005,12:65-6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8033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