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四个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青年教师成长的不系统、不深入、不全面的问题,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同伴帮扶、活动引领等方式,激发青年教师的自我成长动力,夯实他们的专业基础,拓宽他们的视野,探求教育的本质规律,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关键词:阅读写作 同伴帮扶 课例研究 活动引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6B-0031-02
  青年教师是一个学校的主力军,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潜力。着力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快速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对学校的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们学校选招了30多位青年教师,为了让他们快速成长,我们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阅读写作,在学习中积蓄
  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要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他深刻地指出:“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到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很多教育家的成功事业都是从阅读开始的,并且是伴随终生的。李镇西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狂热追随者,他认真研读了能读到的苏氏的全部著作;李希贵校长嗜书如命,每次搬家,搬得最多的是书籍, 2006年,他从潍坊调到北京工作,满屋子的图书让搬家公司的四个工人忙碌了整整一上午。
  作为青年教师,刚刚入职的几年是学习的黄金时间,在这时候让他们读教育经典,无疑给他们的教育生涯打下深厚的基础,让他们起步便站在较高的平台上。为此,我们学校给青年教师制定了阅读计划,统一购买了许多经典书籍,分阶段进行阅读。
  第一阶段是励志阶段。学习《不做教书匠》《你为谁而工作》《把事情做到最好》等励志书籍,为青年教师树立崇高的使命感、责任感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是奠基阶段。读的书籍主要有《学会学习――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雷夫・艾斯奎斯《第56号教室的奇迹》;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等。这些书籍引导青年教师开阔视野,站在时代前沿,了解国际教育动向,把握教育方向,探求教育的本质。
  第三阶段是探究阶段。根据学科搭配经典书籍,我们推荐了一些书目,让青年教师挑选阅读,如:《学记》《论语》《陶行知教育文选》《民主与教育》《爱弥儿》《爱的教育》《夏山学校》《为了自由教育的呼吸》《李镇西文集》《朱永新作品集》《中国哲学十三讲》等书籍。在这个阶段,青年教师通过学习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把握本学科知识的内在规律,也要深钻本学科在教学研究中有争议的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思考研究,争取成为本学科的教育专家。
  经过我们这样有计划地阅读锤炼,青年教师把阅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学习到的不仅是大师们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还有在崇高的境界和精神自由的熏陶下,青年教师的心灵得到不断升华,教育情怀越来越浓厚,目标越来越清晰,教育理想越来越高远,教育功底也越来越深厚。
  李镇西老师曾经说过:“一个优秀的教师和一个平庸的教师一个重要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坚持记录自己的教育实践。”他从走上教师岗位开始,就坚持写教育日记,一直坚持了几十年,在教育沃土上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书写着教育的传奇,也为现行教育提供宝贵的启示。
  专业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在青年教师的专业写作方面做了尝试。首先是写读书笔记,不管是学校规定的教师共读的书籍,还是他们的自选书籍,都要求“不动笔墨不读书”,写感想,写认识,也写批判与建议。同时,要求他们每天坚持写教学反思,记录上课的得失感悟,有的甚至是书写课堂实录,在记录过程中辨析优劣得失和改进的地方。通过这样的方法不断地反思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提炼教育思想。坚持不懈地练习,学校的青年教师养成了写教育教学日记的好习惯,在记录课堂上点滴收获的同时,他们钻研教材,研究课堂,创新教法,教科研蔚然成风,业务能力大幅提升。苏志敏老师坚持写教学反思,几年的时间就有多篇论文获奖和发表;祝文霞老师不仅写教学反思还和学生共写,也经常写散文,语文素养得到了快速的提升,课堂充满了灵性,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堂之一,多次在全国随笔化作文年会上执教公开课和作报告。
  二、同伴帮扶,在集体中攀升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同伴的帮助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非常重要。国外研究表明,教师同伴互助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朱永新教授讲:“专业共同体是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这说明了集体的力量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青年教师的成长更需要这样的一个或者一群引路人,我们侧重于这方面的指导,实施了名师帮扶工程。每一位青年教师都要拜一位德艺双馨的教师为师,师傅要在集体备课、集体观课、集体议课中对青年教师重点指导,青年教师还要从为人处事到读书写作,从教育教学到日常生活,谦虚地向师傅学习,学教学,学做事,学做人。
  比如,我们青年教师的过关课是需要过三关的,首先是过组内关,再就是年级关、学校关。在每一关中,师傅和徒弟一起备课,制定教学方案,还要坚持认真听课并提出改进建议,反复听、反复改,直到师徒都满意。经过这样的千锤百炼,师徒共研,在短短的几年中,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升。王红的优质课荣获省级二等奖,黄娟娟、邓玲燕的课荣获市级一等奖,冯双、田珊珊也被县教研室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这些成绩里面有青年教师的辛勤努力,也有师傅们的精心指导。
  在我们学校形成了一个个感情深厚共同进步的互助团体,他们在互助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他们一生中的宝贵财富。   三、课例研究,在实践中蜕变
  青年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专业知识,也不乏教育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他们缺失的是实践经验,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快速有效地提高实践能力也是青年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顾冷沅教授的“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教育模式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是追随名家的足迹,模仿名师课堂。模仿成功人士是每个人高起点入职直至走向成功的第一途径。我们的课例研究是从模仿名师课堂开始的,一般要经历从“入帖”到“出帖”两个阶段。首先是全盘接受的“入帖”阶段,我们选择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特级教师的课例让青年教师进行研究模仿。有注重教学教法的,也有侧重教育思想的;有激情四射的,也有沉静智慧的;有简约大方的,还有重视课程改革的。在这些课堂中青年教师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选择与自身风格相近的特级教师的课例,进行低位模仿,从教态、语速、师生沟通、课堂设计、教学方式、激励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模仿直至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第二步是去粗存精的“出帖”阶段,青年教师们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名师的课堂进行反刍与整合,把不适合自己和学生的东西大胆去掉,整合出特有的气质。
  二是寻找身边的榜样,研究同伴课堂。学校乃至于每个教研组都有很优秀的教师,他们在省市级各种大赛中获奖,在本地也很有影响。这些老师的课堂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们的课堂无论是从教材的处理还是符合学生的特点方面更适合青年教师学习。所以,青年教师的课例研究除了研究自己师傅的课堂,还要研究学习其他名师的课堂。一般采用跟踪听课的方式进行研讨学习,听课前确定听课主题,比如,课堂的评价机制、小组合作的实施、学生的自学指导等。然后对名师的案例进行分析研讨,找出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是发现自己的密码,反思自己课堂。青年教师只有内视自己的课堂,研究自己的课例,才能不断发现不足,找出优势和突破点,使自己的课堂有质的飞跃。例如,英语教师王红通过反思自己的课堂发现自己优势在于教学机智灵活,亲和力强,基本功扎实,对于英语的阅读教学也有独到的见解,但是对于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一直很困惑,于是,她就阅读课中的评价机制进行了深入的课例研究。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她探索出“学生合作加分+星级奖励评价机制”,即小组合作评价,课堂打分,根据分数评出星级进行奖励,这种办法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得到省市教研员的高度认可,并在省级公开课中获奖。
  四、活动引领,在自信中升华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内在动力。我们不断地组织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展示自己才能和学习成果的平台。每学期都要组织青年教师进行讲课大赛,这对青年教师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们提前几周就会认真磨课,请师傅和组内老师听课指导,反复淬炼。大赛课堂上他们自信满满,激情飞扬,创新性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令人耳目一新。老师们感慨,每次讲课大赛都能让自己的教学获益,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读书沙龙也是青年教师很喜欢的活动,学校每月都组织这样的活动。青年老师和师傅共读一本书,共同分享读书心得,在沙龙上互相推荐好书,交流自己的所读、所感、所得、所悟。
  主题论坛是把在老师们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集中探讨,寻求最佳解决方案。我们定期开展“青年教师论坛”,提前设定主题,如因材施教中怎样实施分层备课、教学中如何建立学困生的自信心、怎样弥补留守儿童缺失的爱等。青年教师从问题入手,及时发现问题、深入思考问题,把问题当课题进行研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他们的课堂质量在不断提高,教科研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每位青年教师都有自己的课题研究,许多教师参与了省级、市级课题研究。
  教学之余,我们还举办了青年教师才艺大赛,他们粉墨登场,有唱歌的、跳舞的,有朗诵的、还有变魔术的,充分展示了青年教师的青春活力。大赛展示的不仅是才艺,还是一种自信,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一种对自己从事的事业的热爱。
  青年教师的培养任重而道远,努力创建各种平台,挖掘他们渴望发展的动力,也就抓住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我的阅读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苏]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李镇西.我的教育心[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8114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