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些年,人们意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呼唤语文课堂中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成为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且越来越重视。而正因为越来越强调语文课堂中的人文教育,出现了语文课堂重精神、重道德,忽视语文的知识、能力的倾向。语文课堂上人文性的内容不断膨胀,而工具性的特点逐渐淡化。
  【关键词】小学  语文课堂  人文性  工具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47-02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1]人文学者钱理群说过:“语文教育应该多一些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落实到中学语文教育中,就是指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在青少年时期一定要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这种教育是以后任何时期的教育所无法补偿的,人若缺少这种底子是会有问题的,这是很可怕的事情”。近些年,人文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人们呼唤语文课堂中的人文教育。而小学语文课堂在加强人文教育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过分重人文精神忽视知识传授等。本文将从人文教育加强的原因,小学语文课堂人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来探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该怎样实行人文教育。
  一、加强语文课堂中人文教育的原因
  1.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是人的基本素养,包括人的道德品质、爱国精神等。在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具有这样的素养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社会的进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这种素养的养成需要人文教育。人文性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部分,其根本目标是对学生施行全人格的教育。语文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的文化性很强。语文教材中不论是讲读课、自读课还是实践课,都体现着人文性。而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正在形成当中,通过学习语文教材对学生正确形成“三观”有重要影响。因此,要加强语文课堂中的人文教育。
  2.学生综合能力的下降。
  无论小学还是中学,为了追求高分数、升学率,学生被埋在题海中,读书只为了考试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每天苦练做题技巧,死记硬背知识。机械化学习使学生丢失了自己的个性,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当他们走出校园,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丰富多变的工作情况,他们没有能力应对。应试教育下的学生,没有灵魂、思辩能力,不会创造,在实际生活中只会盲从。毫无疑问,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人并不利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需要现代化的人才来满足发展。不仅要求学生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创造性、创新性、合作性、竞争性等综合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加强人文教育。
  3.人们道德素质降低。
  现代社会物质丰富了,生活充实了,但是精神境界却降低了,道德素质下降了。为了追求金钱和享受物质生活,不折手段、自私自利的人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信任、真诚缺少了,而且出现了许多假冒伪劣、欺诈活动危害社会。道德素质的培养要从小抓起,为了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人文教育的加强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人文教育出现的问题
  1.形式丰富,内容单一。
  为了加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同时也吸引学生的兴趣,小学阶段的老师通常采用形式多样的上课方式。如《丑小鸭》一课,一位老师采用表演的方法。多媒体放着背景音乐,分成小组让同学表演课文内容。这一节课就在同学是欢声笑语中结束了。但是,这样的语文课堂似乎缺少了点“语文性”。究其原因,我认为是重“人文”忽“工具”的结果。我们应该加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并不意味着我们放弃语文的工具特点。这样的上课只是让学生生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真实感受到了本文的写作主题。但是,没有完成低年级掌握生字词基础性的知识性的教学目标。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蕴含在教材中,需要在知识、技能教育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的,而不是仅仅抓住人文知识,忽视语文知识的积累。
  2.语文课堂道德说教化。
  语文课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因为教材中的作品都体现了作品的一定思想情感,传递出一定价值观。而处于小学阶段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感的才刚刚开始培养,需要老师多加指导。所以,语文课堂上老师会对文中涉及的道德情感过多讲解,语文课上成道德说教课。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有位老师的授课过程如下:(1)初读课文,你有什么样的感受?(2)再读课文,你有什么样的想法?(3)联系生活,说说你将采取什么行动保护地球?(4)写则保护环境的广告语。整堂课同学们都积极参与,从表面上看这节课似乎上得非常成功。但是,仔细考究感觉这节课还是缺少“语文味”。虽然这节课也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具有听说的训练。但是,这点训练是“杯水车薪”。浓浓的环保教育充斥着课堂,本来的语文课已经成了道德的培养课。其实,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感悟“人文”,还有指导学生感受语言、运用语言、积累词语的任务。
  三、小学语文课堂应该如何加强人文性
  1.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平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正确的处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导致语文课堂偏重人文性忽略工具性。为了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应该在备课的过程中,制定好自己的教学目标,这个教学目标既要注意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又要注重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课堂上才不会出现偏重某一方面忽视某一特点的情况。如《丑小鸭》一课,我们既要制定理解课文内容和感受作者情感的目标,又要制定学习生字词的教学目标。在同学们表演之前,我们应该教给低年级的小学生生字词的读法、写法,这样才更符合我们语文课堂的特点。
  2.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挖掘人文素养。
  课堂教学的主要媒介是教材,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教育,就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作用。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作品都是经过编者的精心挑选的,这些作品都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是更适合他们读的文学作品。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文的知识、技能,同时领会这些作品传达的人文情怀,传递的价值观,影响自己,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   为了适应社会和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我们必须在语文课堂中加强人文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会更丰富,学生的精神充实,综合实力才会更强。但是,加强人文教育并不意味着否定语文工具性。忽视语文的工具性会阻碍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让我们语文课堂更加精彩,祖国的下一代健康茁壮成长。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分析课文写法,帮助同学理解课文思路时,潜移默化的给学生传递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节课的好坏,与教师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为了正确的加强语文课堂人文教育,必须加强语文教师的素养。
  首先,要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化修养。人文精神的传承单靠课堂教材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丰富的文化知识的积累,才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精确恰当的点拨学生。而且“身教重于言传”,人文精神的传递还需要榜样的作用。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仅要多读书,积累并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而且,教师要提高文化修养,在教学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做好榜样,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人文教育影响学生。
  其次,教师还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一节成功的课,需要教师课下反复揣摩教材,认真备课,充分挖掘课文的内容,精心的设计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的把握课文的重难点,避难课堂内容的单一化,有效实施课堂教学。而且,如果教师专业性强,就会具有正确的“人文性教学”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恰当把握人文性的度,上好一节精彩的语文课。
  最后,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新课标、教学大纲强调语文课堂“人文性”,并不等同于语文教学只有“人文性”。小学课堂呼吁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并不是要求我们只重形式而忽视教学内容。所以,我们在进行课堂设计时,不能只为了追求课堂方式的创新,而忽视教材实质,忽视课堂内容。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教材中的“人文性”知识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但我们不能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追求活跃的课堂氛围,而忽视教学中的语文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
  作者简介:
  李彩旗(1990-),女,汉族,河南安阳人,硕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8359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