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英汉文化背景与文化精髓差异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英汉跨文化交际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交际者除要熟悉英语和汉语各自产生的文化背景外,还应该洞悉这两种不同文化的精髓及其差异。
  关键词:英汉文化;文化背景;宏观分析
  中图分类号:HO-O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5-0128-02
  一、问题的提出
  英汉跨文化交际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分别以英语和汉语这两种不同语言为母语的交际者常常会因为英汉文化差异的关系而产生交际困难或交际不得当。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1)交际者对于英语和汉语这两种不同语言中蕴含的文化产生在什么背景下缺乏必要了解;(2)交际者对于英语和汉语这两种不同语言的文化精髓认识不够。
  对于英语和汉语文化知识,英汉语言研究者更多强调这样一个方面,即英语或汉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自然风貌、风土人情、文化传统、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历史与地理等方面。这显然是片面的,也是不够的。笔者认为,对于英汉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因素,我们在强调相关国家文化背景之外,还应该从另外几个重要的角度来补充并强调传统对英汉文化知识的界定,它们是:(l)英汉文化差异,或中西文化差异的知识;(2)英汉文化相关的学科知识,包括语言学、哲学、文学、心理学、美学等多个领域。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通过全方位地界定英语与汉语文化知识以提高英汉语言交际者的文化素养;使其能全方面综合地认识、掌握并得体地运用英语与汉语中各自深厚的文化知识,做到得体的交际。
  二、英汉语言各自的文化背景
  文化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语言产生于文化发展中,是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而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于该国家或民族语言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深远的影响。以英汉各自心理文化对这两种语言的影响为例:古代中国人因为生于亚洲东北部温带地区的半封闭大陆性环境中,那里气候温和,很少有台风、海啸等重大自然灾难的袭击,人们安居乐业,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在这种环境下,中国人从古代就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他们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相信主体与客体的一致性,重视伦理与简约。这种心理文化对汉语语言有着重大的影响,使得汉语呈现出以意统形、句法意合、语法隐性的特征。因此汉语词义通常只能在特定句子或一定语境中,靠读者或听者的悟性去领会确定。相对而言,古代英国人因为生长于欧洲海岸边,长期遭受强风暴雨等恶劣自然灾害的袭击,而在当时人们认识水平普遍相对落后的时代,这种自然的力量是神秘不可预测的。为了生存,人们只有与自然进行长期艰苦的斗争。长此以往,在这种与自然的对立与斗争中,英国人形成了观察、认识并控制自然的意识。因此,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是英语心理文化的基本点。这种心理文化对英语语言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使得英语具有语法显性、句法形合的特征。
  基于以上同样原因,使得中国人推崇一种悟性思维,主张用深远的思维去体察、去直观事物,而不是用感官去观察事物。他们传统中不主张由表及里、透过现象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最终获得的是玄之又玄、神秘莫测的认识。这一文化背景也深深影响到汉语语言,使汉语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呈现出一种艺术性的表达方式。这种“得意忘形”的艺术追求,造成了汉语里同一词或语句的多层意义或内涵,以及不同词或语句的相同意义。汉语在行文表达上崇尚例证式论证而不是逻辑严密的推理论证。相对而言,英国人则推崇理性思维,习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善于从个别的感性现象中去寻找共同、本质的东西,进而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他们反对主观臆测,拒绝无根据的认识结果,强调结论的可证明性。同样,这一文化背景也深深影响到英语语言,使其具有科学性的特点。因此英语表达强调形式的准确性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意义的确切性。英语在行文表达上强调逻辑性。如在英语句子中,谓语动词、非谓语动词、主动语态、被动语态、时态以及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表语等语法现象的界定非常明显。
  三、英汉文化精髓差异的宏观分析
  由于各个国家发展文化不同,因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展的结果也不一样,历史文化指的是特定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和历史遗产所形成的文化。在两种文化进行交流时,会出现由于历史文化差异而显现的矛盾。
  风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的由民族的风俗习惯产生的文化。如:中国人打招呼:干嘛去?你去哪?英国人就会:你好。
  宗教信仰也不尽相同。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等形成的文化。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非语言文化交际能力,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中西方有着不同文化的背景,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因此,在两种语言交际、交流、表达过程中除了通晓两种语言外,还要深刻认识到两种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等值,而且做到了真正文化意义上的等值,也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得心应手,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际交流。
  因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深深影响着其语言,所以跨文化交际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转换。对于英汉语言交际而言,这两个不同民族国家间的文化共性使得这种转换成为可能,而其文化个性决定这种转换是不容易的也是不可能完美的。因此,在英汉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该重视英汉文化的差异,努力架设跨越这种文化差异鸿沟的桥梁。
  汉语文化,即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一种博大精深,有着复杂的、独立发展体系的独特文化。虽然从鸦片战争至今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以英语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全面冲击,但其精髓依然在中国人中代代相传,其中最为显著的如下面一些传统思想道德观念:中庸、崇德利用、天人合一、知行合一、重义轻利、重德教、集体主义、爱国观念、因循守旧、自由超脱、虚静思想、等级观念、男尊女卑、命运观念、迷信观念等。汉语文化中最深层的内核是群体本位的意识:中国人自古以忠孝为本,讲求舍小家为大家,以牺牲个人保全集体为荣,有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写照与追求。总之,这种群体本位意识,是汉语文化的脊梁。以上诸多思想观念因代代传承,在中国人言谈举止中都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其中有着诸如自强不息、人格骨气、爱国爱集体、天人合一等积极正面的思想;也有着缺乏民主和法制、专制主义、因循守旧、高低贵贱的等级观、集权制、文化政治化等消极负面思想;此外还有着一些片面性的思想,比如强调人是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而存在,却忽略了人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的,因此只看重人的社会人格,轻视人的独立人格。而全面地来看,人应该是两者的统一,他既是独立的个体,同时又是群体中的一员。
  英语文化同样是世界文化中一个独特的组成部分,也有着其博大精深而极其复杂的体系。它较中国文化要开放兼容,包括源于古希腊的民主与科学精神、希伯来的神学思想、古罗马的法治思想、理性主义以及此后反理性主义的现代主义以及现行的反现代反形而上学的后现代主义。因其强调主客二分性以及人的主体性,同时建立了科学与民主的观念,造就了科学发展同时民主的发达。相对汉语文化脊梁的集体主义观念或群体本位意识,英语文化一直是个人主义或个体本位意识占据主导地位,认为人是构成社会的根本,不主张去牺牲个人利益而成全集体或社会利益,强调个人行为只要不损害别人或集体或社会,任何人都不能强行干涉,强调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在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上,认为人生来自由平等,推崇人道主义,奉行天赋人权的思想。英语文化除了以个体本位为显著特征外,还以富于创新为特征:推崇人定胜天思想;认为人要向前看,不要向后看;鼓励求异思维;崇尚独立思考,尊重个性发展。
  四、结语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说过:“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世界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鲜明的民族性。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作为世界文化大体系中举足轻重的两个重要分支,对于各自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两种文化分别深深地影响着英语和汉语这两种在世界运用最广的语言。英汉语言各自丰富的文化丰富了世界文化,但也给这两种语言交际带来了不小的障碍。英汉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该充当交际桥梁的搭建者,应该深谙英汉文化的各自内涵精髓,并熟悉掌握英汉文化的种种差异,这样方能跨越文化差异的鸿沟,做到得体的交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8479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