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一点不假。学生学习语文是带着爱好的情绪去学,还是带着厌恶的情绪去学,其效果截然不同。有兴趣,学生就会专心、执着地去学;无兴趣,则装模做样、敷衍了事。所以明朝的王阳明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由此可见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
   兴趣不是先天的素质,而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受外界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如果教师在讲课时照本宣科、枯燥无味,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愿学、乐学。
   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往往比对语文的兴趣浓。在讲课时就穿插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情节。在讲解《杨修之死》时,插入《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这一情节。作品在描写曹操几员大将都死在华雄手下,无人敢与华雄对阵的前提下,写关羽主动请战,并让别人把曹操赏赐给他的酒温着,归来时再饮。当他提着华雄首级凯旋时,酒还未热。作品不但在课文中巧设悬念吸引读者,而且还颤长运用烘托、对比手法刻画人物,间接突出关羽武艺的高强。在教学《范进中举》时,补充《儒林外史》中,“严监生的两个指头这个片断。严监生在未死之前,口不能言。一直将两根手指伸在被盖外面,无法落气。他的大女儿问他,你是不是还有两位亲人没到?他只是摇头;他的二女儿问他,你是不是还有两笔帐还没收?他也只是摇头;当他的小老婆说“爷”我知道你的心事,将燃着的两根灯草拨灭一根时,他才断了气。作品不但采用夸张、讽刺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范进这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形象,而且还善于抓住严监生的两个指头这一细节,刻画了一位多点一根灯草就落不了气的吝啬鬼形象。这样做,不但展示了教师的魅力,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达到了潜默移化.,感染他们的目的。正如韩愈说:“耳濡目染,不学已能。”
  二、充分挖掘教材的吸引力
   语文是所有教材中,最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它给我们展现了古今中外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丰富多彩的生活场面、形形色色的作品人物。它们常常会触动学生的心灵,唤起他们的遐想,引起他们的共鸣。在教《孔已己》时,让他们了解封建设会知识分子的悲哀;在教《竞选州长》时,让他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 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在教《岳阳楼记》时,让他们学习古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在教《春》时,让他们体会细腻的描写和柔美、清新的语言风格。同时告诉学生:读鲁迅的《阿Q正传》,可以了解阿Q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读莫泊桑的《项链》,可以认识主人公爱慕虚荣的丑态;读范仲淹的《渔家傲》,可以知道古人虽思乡,但不忘卫国的崇高品质;读朱自清的《匆匆》,可以让人懂得时间的宝贵。
   在教课文时,不能只局限于课文,应当加以扩展,充分挖掘教材的吸引力,让他们多了解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作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教语文,就是以课文为例,举一反三。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学以致用。
  三、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对学习语文是否有兴趣,跟语文教师的教学手段是否得当有极大关系。教师只有以充沛的思想感情来教,才能把课讲得生动、形象、具体,拨动学生的心弦。在教《故宫博物院》时,首先让学生观看介绍故宫的专题片,然后再让学生阅读课文,学生在了解了故宫的前提下再去学,既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降低了理解课文的难度。在教《雷电颂》时,播放《十面埋发》,让学生配乐朗诵,提高他们的朗读兴趣,获得美的享受。在教《海燕》一文时,首先播放《军港之夜》的音乐电视,让他们欣赏。然后让他们阅读课文,比较歌曲描写“夜景”和课文描写“海燕”在风格上有哪些不同?分别表现了什么主题?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十分投入。既活跃了课堂气分,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达到了传授知识的目的。先进的教学手段,在现代教育中对激发学生兴趣,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学生对所教学科毫无兴趣,又如何学呢?要让学生主动的去学,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8835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