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此秦腔非彼秦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秦腔:1807年的转折》 作者: 焦海民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35.00元
  2012年在江西陪北京大学龚鹏程教授采访,途中偶尔聊到秦腔,龚先生说清初北京流行的是秦腔而不是京剧,在北大有许多资料可以证实。作为戏曲盲,听到此一说,觉得似乎发现了新大陆,一直以为自从清初四大徽班进京,北京流行的是京剧,怎么会是粗犷的秦腔呢?这个疑问萦绕脑海两年多,一直没有找到确切答案,看了焦海民著《秦腔:1807年的转折》一书才明白,清前期北京的确流行过秦腔,但那个秦腔并不是现在的秦腔。
  准确地说,清乾隆嘉庆年间流行于北京的秦腔,是语音以中州音韵为主、用“戏棚官话”唱念道白、以低柔唱调演唱的陕西二黄戏曲,伴奏乐器为胡琴和月琴,击节乐器为竹梆子或空木梆子;而现在的秦腔则是用纯正陕西关中方音唱念道白,以泾阳、三原两县语音发声为标准,用高亢激越、粗豪火爆的唱调演唱的梆子戏,伴奏乐器主要为板胡,击节乐器为两块硬木。由此可见,清前期流行于北京的秦腔与现在的秦腔完全是两回事。
  清前期北京流行的秦腔涉及京剧起源问题。一般认为京剧的源头来自湖北或安徽,也就是徽班进京以后逐渐形成了京剧,但上世纪30年代,戏曲理论家齐如山先生考察后认为,京剧并不是常人所说出自安徽(徽班)、湖北(汉调),而是来自陕西的二黄声腔剧种。齐先生更进一步提出:中国戏剧源自西北。而上世纪50年代初,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在西安考察后也认为,二黄戏和京剧是同源而异流。
  二黄戏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唐开元、天宝年间,唐玄宗李隆基办梨园演唱歌舞戏曲,梨园中有伎人黄幡绰,擅演“黄冠体调”,后来此调流传民间,称二黄或二黄腔。明末清初,二黄声腔演变成舞台演出大戏,清康熙、乾隆年间兴盛并随陕西商人足迹,流传至北京及东南和西南各省,被称为秦腔、西秦腔、西调等。此秦腔流行北京,正遇各地各种声腔戏剧勃兴,形成与居官方正统地位的昆腔戏剧的竞争,引发 “花雅之争”。由于戏曲有“高台教化”之功能,俚俗的地方戏曲风行,引起官方注意,加之嘉庆年间白莲教起义用二黄声腔的秦腔作宣传,导致官方查禁花部诸腔,秦腔首当其冲,大约在1807年以后逐渐颓败,流传至今只有陕南汉中、安康等部分地区还有这种老秦腔留存,名称也变成了“汉调二黄”。
  《秦腔:1807年的转折》用大量史料严密考证了二黄声腔的老秦腔源流、传播路径以及与京剧、现代秦腔的关系,但此书并不是简单从史料得结论,而是结合大量田野调查所见,用活态事实说话,生动展现历史与现状。
  书中写到上世纪50年代初,陕西某个小镇上一群商铺老板们,自发组织了一个演唱二黄的自乐班,他们排练的戏由唱段发展到折子戏,居然在会社演出中轰动一时,所谓的老板不过是一些卖小吃、卖旱烟的小商人,但通过这个细节我们可以发现,戏曲作为一种根植于民间的艺术,既有高台教化作用,同时也是一种陶冶性情的世俗娱乐活动。
  从书中描述的人物,我们看到秦腔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薪火相传、包容发展,然而许多方面也面临窘境,如何承续,是值得每个热爱古老文化的人所关注的问题。――张子由
  《万物:创世》
  作者:[德] 延斯・哈德 译者:王遥路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定价: 188.00元
  《万物:创世》是野心勃勃的“漫画宇宙史”三部曲之开篇。这部漫画讲述了宇宙万物创生、各种物理定律和生物进化史;同时,也大胆地运用了人类文明各种经典符号和绘画为科学作注脚。
  它以宇宙大爆炸“奇点”为起始,描绘了长达140亿年的宇宙进化图卷,直到人类诞生前夕。本书画风大气,想象力奇诡,集人类史上各种经典文化符号之大成,给自然科学史增添了趣味和深度。所以说它不仅仅是一部以科普为己任的世界进化史,更是一部集人类智识之大成,又挑战人类智识上限的艺术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9245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