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高血压病是我国目前非传染性疾病中患病率最高、心脑血管并发症最严重的疾病,我国中医学对高血压病很早就有深刻的研究,并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本文旨在研究中医中药治疗高血压的有效方法,中药的副作用相对较轻,药价便宜,有一定优势,本文就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 高血压病 中医治疗高血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采用1999年WHO/ISH制定的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头风的诊断标准。
  1.2 研究对象
  全部100例高血压病患者均为2000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均符合1999年WHO/ISH制定的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或伴有严重的心,脑,肾病变者。治疗组52例患者中,收缩压为140~210mmHg,舒张压为82~130mmHg,病程6月~20年,平均4.55年。年龄40~79岁,平均(58.65±4.28)岁;其中男32例,女20例;对照组48例患者中,收缩压为135~220mmHg,舒张压为85~125mmHg,病程7月~25年,平均4.81年。年龄43~78岁,平均(57.98±4.37)岁;其中男25例,女23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对病因病机的分析
  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头痛”、“肝风”等范畴。其病程长久,病情缠绵,致病因素多为情志剌激,五志过极,恼怒忧思,持续精神紧张,或饮食失节,嗜好烟酒辛辣,肥甘厚腻,或房劳精伤及先天不足遗传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引起人体阴阳失调,气血紊乱而发生本病。经多年实践,总结出治疗高血压病四法。
  2.1 清肝泻热
  适宜于高血压病初起,肝火炽盛,上扰清窍者。症见头晕头痛,面目红赤,咽干口苦,溲赤便秘,急躁易怒,血压以收缩压升高为主,脉压差较大,舌红苔黄,脉弦滑而数。基本方药:龙胆草10克,黄芩10克,菊花10克,钩藤15克,栀子10克,夏枯草15克,草决明20克,牛膝12克,生地12克,白芍15克。大便秘结加大黄10克。
  2.2 祛风化痰
  适宜于高血压病初中期,脾虚湿盛,风痰上扰者。症见头痛眩晕,头重如蒙,胸闷心悸,纳呆食少,呕恶痰涎,形体肥胖,倦怠乏力,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持续升高,舌胖苔白腻,脉弦滑。基本方药:半夏10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泽泻20克,天麻12克,茯苓30克,陈皮10克,胆星10克,草决明20克,杜仲12克,牛膝12克。恶心甚者加竹茹10克,代赭石30克;尿少肢肿加车前子12克,益母草20克;症兼便秘,口干苦,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者加竹茹6克,胆星6克,黄连6克,黄芩10克。
  2.3 滋补肝肾
  适宜于高血压病中后期,肝肾阴虚,虚阳上亢者。症见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口燥咽干,肢体麻木,腰膝酸软,头重脚轻,五心烦热,血压以舒张压升高为主,脉压差较小,舌红少苔,脉弦细数。基本方药:熟地24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牡丹皮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枸杞12克,菊花10克,牛膝12克,龟板15克,天麻10克,桑叶12克。阴虚内热明显加知母10克,黄柏10克。
  2.4 补益气血
  适宜于高血压病初中晚期,素体亏虚,气血两虚者,症见头目晕痛,得劳加剧,眩晕兼项强,气短乏力,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目涩耳鸣,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舒张压高而不降,舌淡红嫩,脉细弱。基本方药:黄芪30―50克、当归10克,生地15克,女贞子 25克、桑寄生25克、牛膝10克、泽泻5克、勾藤20克、牡蛎30克,。黄芪具有双向调节血压的作用,临床小剂量运用则升高血压,大量运用则降血压。因此,治疗高血压时,黄芪用量必须在30克以上,凡气阴两虚者,与滋阴补肾药为伍,黄芪用量应稍大于滋阴药,兼颈项痛者,与葛根为伍,用量比为2:1,伴肾炎浮肿,与防己配伍,兼糖尿病者,山药为伍,高血压病兼冠心病患者,黄芪与活血化瘀药为伍,黄芪用量倍于活血化瘀药。此法对口服各种西药后收缩压控制在正常值内,但舒张压始终在100毫米汞柱以上不降的患者,效果尤为显著。
  3 对治疗的见解
  目前西药六大类降压药物降低血压疗效已较确切。对于中医药降压效果的临床研究目前实际意义已不大。因此,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切入点。对此,不妨从以下角度入手:可发挥中药疗效持久且安全可靠的优势,以图“缓则治其本”,改善患者体质,促进阴阳平衡,方如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一贯煎等。此外,对于靶器官的保护、对高血压并发症的预防,也可成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4 结语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在病因病机、治疗方法、药理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显示了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的独特优势,如平稳降压,疗效持续时间长,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副作用小,治疗方法多样等。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临床缺乏统一的辨证标准,实验研究不够规范,临床研究样本量偏小,且许多药物的降压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待进一步提高。对高血压病的治疗从调理阴阳,疏导气血,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人体阴阳自稳调节的平衡,起到降低血压、稳定血压和提高生命质量的双重效益,对预防靶器官的损害及逆转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端.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及其进展[J].哈尔滨医药,1995,(02).
  [2]时梅莉.中医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的探讨[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3,(02).
  [3]奚从仁.中医中药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25例[J].苏州医学院学报,2000,(02).
  [4]陈佳元.34例难治性高血压病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9,(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9587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