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究其原因,该病主要是由种子传播为主的少循环病害,因而,有效建立无病留种田,认真选用无病种子及正确做好种子处理是有效防治的关键。
  关键词:水稻恶苗病;危害症状;防治措施
  水稻恶苗病俗称公稻子,又叫徒长病,是一种常见的水稻苗期病害。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产稻区,在我国各主要稻区都有发生。该病由于普遍推广药剂浸种技术,病害得到一定的控制,但随着水稻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再加上一些稻区所采取的浸种措施不当,使得恶苗病在一部分稻区的病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又有所加重,因而,必须加以重视,进一步做好水稻恶苗病的防治工作。需要注意的是,该病经过种子消毒以及采用无病种子可基本控制住危害,但个别品种或是未做种子消毒,在育苗期间温度过高时发病较重。
  1 危害症状
  本病从苗期到抽穗期都有可能发生。一般常见的状况为植株徒长,病株纤细,瘦弱,叶鞘变长。经检查分析,苗期发病和谷粒带菌有关。重病的谷粒基本不发芽,极少数能发芽的也是在发芽后幼苗不长时间就会枯萎死亡。发病轻的谷粒长出的病苗细高,能比正常的健壮苗高出三分之一左右,且叶片狭窄细长,整株淡黄,根毛稀少,根系发育不良,一部分枯死。病苗上生出白色或是淡红色粉霉菌。在成株期或是插秧后一个月左右出现的病株,其发病症状和苗期基本一样,且分蘖少或是不分蘖,植株节间明显延长,节间弯曲露出叶鞘外,下部茎节上生出很多倒生的不定根。如果剖开病茎,就可见到白色蛛丝状菌丝体。重病植株一般在孕穗期枯死,较轻病株往往提前抽穗,但穗形短小或是子粒不实。虽然该病的常见症状是稻株徒长,但也有少部分呈现矮化或外观比较在正常的现象。
  2 病原
  水稻恶苗病菌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真菌串珠镰孢菌,有性态为藤仓赤霉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病部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种子上潜伏过冬的病原菌是每年年初侵染的主要菌源。
  分生孢子梗一般无色。分生孢子有大小两种类型:小型分生孢子呈卵形、椭圆形或纺锤形,无色,单胞,也有少部分双胞,大小为4~6微米×2~5微米之间,起初是在分生孢子梗上串生成链状或簇生成球状,随后分散开来。大型分生孢子无色,细长,呈新月形状,两头弯曲尖锐,基部有足胞,大小为16~57微米×2.5~4.5微米之间,通常有4个隔膜。大型分生孢子往往生于多次分枝的无色分生孢子梗上,且大部分分生孢子聚集时会呈现淡红色或是橙红色,只有干燥时变为粉红色或者是白色。该病菌可产生赤霉素,因而能引起水稻植株徒长与节上产生不定根。
  3 侵染循环
  该病菌主要是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部或者以分生孢子的方式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病株上的分生孢子及菌丝体也同样有越冬能力,但却不是其主要的初侵染源。
  带病种子在播种后,幼苗很快就会染病,较重的幼苗很快就会枯死。即使是健壮的种子,在播种发芽后,也能因其分生孢子萌发从芽鞘侵入而引发幼苗发病,发生徒长等病症。多数病株中菌丝体会逐渐蔓延至全株,但却不会扩展至穗部。患病或枯死的病株从表面产生分生孢子,再借风、雨进行传播从而引发再侵染。在水稻开花时节,分生孢子可侵
  染花器,使之形成畸形或是秕谷,如果侵入到颖或种皮组织内,就会使种子带菌。在脱时,病部的分生孢子也会四处飘落并粘附于种子上,随之病菌便在种子表面越冬。
  4 发病条件
  4.1 带菌种子 在一般情况下,种子田未来得及进行收割并及时脱谷,由此增加了带菌和侵染的机会,这样一来,此类种子播种后,通常就要比及时收割和脱谷的种子发病率高且重。因此说,及时收割与脱谷是预防该病的重要一环。
  4.2 种子受伤 脱谷时,由于脱谷机内间隙较小,转速又非常快,使种子很容易受伤,因而增加了种子受伤的几率,从而在播种时此类受伤的种子就会比正常的种子发病率高。
  4.3 幼苗弱 育苗时管理不善,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如育苗床得不到及时的浇灌,缺水干旱,土壤发生龟裂,很容易使幼苗根部受到伤害。再如拔苗时因其苗床土缺水,也很容易造成幼苗根部受到伤害。这样的幼苗一经插秧后就会发病重。所以说,苗床管理也十分重要。
  4.4 浸种消毒不彻底 实践证明,药剂浸种不彻底的种子要比浸种消毒彻底的种子发病率高。这一点也马虎不得。
  5 防治措施
  5.1 建立无病留种田 留种田一定要选用无病种子,并对种子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留种田以及周围的普通田块,如发现有病苗或病株要立即拔除掉,以防病菌蔓延传播。留种田必须单收、单打、单放。
  5.2 种子消毒处理 应当说,种子消毒处理是防治该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其方法是:25%施保克乳油25毫升,加0.15%天然芸苔素20毫升,兑水100升左右,混配,可浸100公斤稻种。温度要控制在12~15℃之间,浸种时间为5~7天;如温度在17~20℃之间,浸种时间只需3~4天;如温度在21~25℃之间,浸种时间则2~3天即可。浸种水位需超出种子10公分。注意每天搅拌3~4次,取出后可直接进行催芽。
  5.3 拔出病株 结合田间管理,认真注意观察,发现病株马上连根拔除,并远离秧田,以防蔓延传播。被拔除的病株最好集中处理掉,不要用病稻草捆稻秧,更不能用其做成草袋子装种子用或做育苗的覆盖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9926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