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 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态度和科学世界观的人。学校除了专门开设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以外,还将德育 与各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是时代所趋。到底如何结合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在此,我想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善抓时机,辟思品教育之蹊径
  在每节语文课前,我都会让学生进行五分钟说话练习。可以安排讲述典故和成语故事。典故和成语来自古代寓言、历史故事,它们经过实践的千锤百炼,可以言简意赅而又形象生动地表达特定的复杂意义,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涵了丰富的哲理,是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极佳的教材。学生讲完典故、成语后,我会找几个人评论该典故、成语讲述的道理或对自己的启发。不知不觉中,学生得到了思想品德的熏陶:如“精忠报国”、“ 勤能补拙”、“ 鞠躬尽瘁”、“程门立雪”等教会了学生爱国、勤奋、尊师等。
  还可以安排阅读文章。如从《语文读本》上所选的作品读起,也可以是中外文学名著和当代文学、科技期刊,如《读书》、《随笔》、《读者》、《青年文摘》、《散文》等。鲁迅说过“大可以看各样的书”这样正“像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密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学生把在阅读中最喜欢的精彩片断或文章背诵出来和大家一起欣赏,并进行一些简单分
  析,加深大家对文章的理解。这些精心选择的文章,有的能深深地打动学生们的心灵,激起学生们做一个高尚的人的愿望,感受到社会的美好,人类心灵的美好。学生不仅扩大了知识面,也提高了写作能力,还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可谓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呢?
  二、巧用作者简介,进行理想和爱国教育
  我们上学期的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授课型的,以老师讲授为主,所以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课堂阵地进行德育渗透。其中,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人之可贵,在于有志。志者,翅也、鳍也。鸟无翅,不能高飞;鱼无鳍,不能远游;人无志 ,则不能有所作为。爱国主义是学校德育永恒的主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仍不失为德育的主旋律。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把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溶于作者简介之中。作者简介这一环,既不能花过多的时间去讲故事,以免喧宾夺主,但也不能忽视这一环的教育作者 ,教师如何利用,关键在于一个“巧”字。
  三、巧用周记,搭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享有了解学生、与之沟通的独特渠道――周记本。由于学生平时可倾诉的对象太少,因此,在周记本中,学生基本是“我手写我心”,将周记本视为放飞心灵的天空。他们有时撷取生活的浪花,让美丽定格;有时坦诚自己的想法、困惑和迷茫,期待老师的交流与点拨。读着周记,我感觉与他们离得很近,仿佛走入了他们的心房。读周记前,我的心中常常充满好奇:这一周他们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想法?可以说,周记本是一座桥梁,是我深入、全面了解学生的桥梁,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说,周记本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德育资源。
  四、运用教材,注入有益的营养
  在中学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句,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例如讲解《岳阳楼记》,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 由于作品中的名言警句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学生易记、易背,把它抽出来重点讲解,这对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无疑是注入了有益的营养。
  五、提高自身修养,对学生言传身教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师,自身的品行尤为重要。教师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以及处世的态度、行为等,对学生的成长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这种教育方式比批评、责骂与训斥,效果要好得多,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校的环境与设施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前提,在这前提之上的那就是教师的言传身教了。教师既是学校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也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从某种意识上讲,教师的境界决定了学生的境界。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的一言一行,人格人品对学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形象,既教好书,更育好人。这就必须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身教重于言教,无声的教育最美。 总之,中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作为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任务还很艰巨,如何将德育工作有机的渗透于我们的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自觉的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待于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深入细致的尝试与探索,以上是本人在初中教学过程中一点粗浅的探索,希望有更多的教育者能投身其中。
  知识小卡片
  哲学方法论
  唯物哲学方法论是适用于一切具体科学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论。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仅发展了各门具体科学自身的特殊的方法论,而且孕育产生了一些只是反映世界某个侧面但带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论,如数学方法。从历史上看,数学几乎同哲学一样古老,数学一开始就具有科学方法论的意义。虽然,数学最初仅仅在如天象、历法、土地测量、机械等少数几门科学中起着方法论的作用,但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量又规定着质,质量互变规律是普遍的辩证规律。因此,数学及其方法应该普遍适用于任何一门科学。马克思认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现代科学的发展日益表明了这一点。数学方法已日益成为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一切科学部门不可缺少的方法。但是,数学方法仅仅涉及事物的量的侧面,因此仅靠数学的方法不能揭示事物的一切方面,达到对事物的全面的、完整的认识。同时数学方法的正确运用和数学方法本身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正确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因而数学方法不能取代哲学方法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26805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