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心理弹性(resilience) 作为反映个体积极应对逆境的良好指标,它的研究与应用近年来越来越被受心理学界关注,已经成为心理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探讨人的发展。本篇文章先将弹性结构从其萌芽到目前心理学上的官方调查的文字描述,对弹性结构研究的主要内容即定义、影响心理弹性的因素和心理机制进行一个论述,并对心理弹性发展研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关键词 心理弹性 综述 心理机制 展望
  中图分类号:B84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W.桑特洛克, 在其《儿童发展》(child Development,11th Edition)书籍开篇关于杰弗里和爱丽丝的故事中, 有这样一句描述―――“在悲剧面前,有的孩子遇挫弥坚,而有的孩子则身心都受到巨大的消极影响。同样经受了不幸的童年期、有着创伤性的记忆,为何杰弗里长大后成为了一个凶残的杀人犯,而爱丽丝却能把童年的遭遇转化成文坛的累累硕果?”在心理学领域中,理解什么因素导致人们在压力、逆境下被屈服是重要的研究课题。与此同时, 同样面对疾病、贫穷、挫折、战争等各种不利条件,哪些因素使得人们能够成功应对压力、逆境,即“如何在被征服的地方变得坚强”,这就是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课题。
  1弹性的定义
  虽然,作为心理弹性( resilience) 研究的里程碑――1983 年Norman Garmezy 和Michael Rutter《幼儿期的压力、应对及发展》一书的出版,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并且心理弹性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和深入。然而,作为科学研究意义上的心理弹性指的是什么呢?以往的心理学界对于心理弹性的概念众说纷纭,从诸多涉及弹性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大致可以将心理弹性的概念总体分三类: (1)能力品质类定义。强调个体在面对逆境时反应特征上的差异,将心理弹性看作是个体的一种能力或品质,如Werner E.E(1995)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能够承受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心理弹性是个体从消极经历中恢复过来,并且灵活地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2)结果类定义。此类定义研究者们通常强调应关注个体积极发展的结果,如心理健康、机能、社会能力来定义弹性的结果, Masten AS(2001)认为“心理弹性是即使在严重威胁下,不仅不会被压垮,反而能产生适应较好或发展顺利等结果的一类现象”。(3)适应过程类定义。将心理弹性视为一种个体如何应对压力和逆境的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重点关注心理弹性的动态发展,如APA Help Center (2002)提出“心理弹性是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过程, 它意味着从困难经历中‘恢复过来’”;“心理弹性是个体在危险环境中良好适应的动态过程”;1998年,APA Help Center又将心理弹性的定义完善为:个体在不利环境时对良好状态进行调试的动态过程。这个定义强调心理弹性是环境与个体相互不断作用的运动过程。
  2影响弹性的因素
  本篇论文对不同群体的弹性特质的研究中,虽然群体的年龄不同、社会地位差异、所经历的各种不利处境不同,有些特质有所不同,但是,有些影响因素是共同的,可总结出弹性个体有如下的特质:(1)个人因素:是指个体内部有助于其克服逆境并能积极发展的特质性因素。沉稳、毅力、自信、独立、智力、适应能力、行为水平、社会责任感、自律等等。(2)家庭因素:家庭作为个体成长的最初和最重要场所,其环境和氛围是心理弹性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Olson等认为具有心理弹性的家庭通常有三个特质,它们有助于提供个体弹性保护作用:①对于家庭生活中关键事件的认知和有系统的庆祝仪式有助于在危机时提供稳定效果;②家庭的成员具有坚强持久的信念去控制生活的能力;③对于不同活动都建立和维持例行常规。(3)家庭以外的因素:包括社会支持、学校环境、社区环境、社会文化等。其中强大的社会支持是弹性人群的一个生活特征。笔者认为,将弹性看作一种特质,分析影响弹性的个人、家庭、社会因素,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3弹性作用的心理机制
  心理弹性的心理机制, 指当个体面临挫折或逆境时, 保护性因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Rutter 于1990 年提出了心理弹性的四种作用机制:(1)保护性因素通过提高个体自身的自信、自尊、自我效能感等方面发挥保护性作用。(2)保护性因素通过抵抗、降低危险因素的影响,使个体更好应对不利处境。(3)减少由于长期的危险因素而产生的负性连锁反应。(4)在个体与困难斗争的心理历程中,一些生活转折点事件将对个体心理发展起重要影响即为个体获取资源或为个体完成生命中的重要转折而创造机会。
  换句话说,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就是利用个体自身的积极品质和外在环境资源,钝化不良应激反应,使个体更有能力面对挫折和克服逆境。从 Rutter 的理论分析, 心理弹性不是静态的过程,其心理机制的产生是利用个体力量与环境资源,打破消极地负性连锁反应,从而使个体更有(下转第159页)(上接第152页)能力面对挫折或逆境。个体有了力量与环境这些弹性因素,在面临不利情境时,他们就有了更多的心理能量去应对,使心理弹性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4未来发展方向
  心理弹性研究领域得以确立,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该领域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加入到心理弹性研究队伍,自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取得了诸多进展,成果颇丰。心理弹性研究还会在下述方面取得进展:第一,在深入开展实证研究的同时,开始思考心理弹性的理论建构问题。心理弹性领域缺乏系统的理论构建,这种现状与其迅速发展的态势格格不入。因此,心理弹性理论构建势在必行,是心理弹性研究的一个重要动向。第二,由于社会认知内容繁芜,不同的研究者可能基于不同的思考或背景提出不同的研究策略和方法。第三,心理弹性干预、预防与促进方案的制定、实施,也是一个重要的动向。
  参考文献
  [1] Rutter M. Resiliene Reconsidered: Conceptual considerations, empiricl finding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In: J P Shonroff, S J Meisels ( Eds.), Handbook of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651-682.
  [2] 于肖楠,张建新.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5(5).
  [3] 席居哲,桑标.心理弹性研究综述[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4).
  [4] Wright M O, & Masten A S. 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 In: S Goldstein, R B Brooks (Eds.). Handbook of Resilience in Children. 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 2005:17-37.
  [5] Masten A S. Ordinary magic: 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Vol. 56, 127-23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2691159.htm